張永明
【摘要】對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全年中560例剖宮產的臨床治療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剖宮產率為52.5%。手術指征為:社會因素、胎兒窘迫、頭盆不稱、臍帶因素、瘢痕子宮、羊水過少、胎盤因素(低置胎盤、胎盤早剝等)、胎兒因素(臀位、珍貴兒、巨大兒)等。較高剖宮產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須努力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做好圍產期保健、加強醫患溝通、嚴格掌握剖宮產手術指征,才能徹底做到降低剖宮產率。
【關鍵詞】剖宮產;比例;指征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剖宮產是處理產科異常的重要有效措施之一,剖宮產率居高不下,對社會、家庭和母嬰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響。現就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全年中560例剖宮產的比例和指征等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一年中住院分娩106例產婦。其中進行剖宮產術560例。占52.5%。560例產婦年齡17-42(平均29.5)歲;孕周34+2--41+5(平均37+2周);初產婦360例,經產婦200例;選期手術122例,急診手術438例;單胎550例;雙胎10例;胎兒體重1.9-4.9(平均3.4)kg。
2.結果
3.討論
3.1 剖宮產術的利弊:(1)優點:隨著麻醉水平的不斷提高;我院至2008年以來剖宮產術全部采用硬膜外+腰椎聯合麻醉(除外需要全身麻醉的病例)。術中加強患者生命體征嚴格觀察,嚴防血壓下降過快;麻醉效果絕佳;手術操作非常簡單和快速,在高危妊娠、產科異常時可以快速挽救母嬰的生命、保持正常的生育能力;腹腔內合并部分腫瘤時可以一并處理,對某些嚴重感染、子宮破裂、頑固性大出血、多發性子宮肌瘤(年齡較大的產婦)可同時行子宮切除術;在臨產前:即有宮縮前行剖宮手術,可免除產婦遭受產時宮縮痛之苦,還可同時行雙側輸卵管結扎術(如瘢痕子宮、合并嚴重內科疾病)等。(2)缺點:剖宮產較陰道分娩更容易引起出血、感染、臟器粘連等遠期并發癥,其死亡率及并發癥是陰道分娩的2~4倍;對產婦的精神和肉體都有創傷、子宮和腹部遺留手術疤痕,術后機體和子宮的恢復較自然分娩慢:至少2年方可再次妊娠,且再次妊娠增加子宮破裂和大出血的幾率,大多需要再次進行剖宮產術(90%以上);新生兒沒有經過產道擠壓,免疫力相對較低,且容易呼吸窘迫綜合癥和多動癥;不利于母嬰感情的建立,花費也較高等。
3.2 剖宮產高比例的原因:醫務人員專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設備不斷更新,麻醉方式改良、急救、抗生素應用及手術步驟的簡化,使手術時間縮短、并發癥降低、安全性提高;新的醫療法律的出臺。社會輿論的誤、醫療糾紛逐年增多、醫患矛盾的激化,致使醫方更為謹慎小心。常常因為規避醫療風險,有時過分依賴手術和責任心的淡化,擴大了手術指征;另外女性參加工作學習以及晚婚晚育、計劃生育的新政策等原因,致使巨大兒和多胎比例增加;各種產前監測方法的進步,可早期作出產科病理診斷,及早發現分娩過程中異常情況,從而選擇剖宮產;產婦對相關知識缺乏,耐受力降低、緊張恐懼心理增多,擔心陣痛和不利嬰兒,主隊要求剖宮產;社會上普遍對剖宮產過分依賴;不了解其特點,認知上存在誤區,認為剖宮產手術時間短、風險小、痛苦小而成為部分孕婦分娩的首選方法;不聽醫務人員的勸解;家屬無耐心等等,均成為剖宮產率增高的社會因素;還有部分醫療機構的不良的競爭,過分追求經濟效益;也是造成剖宮產率增高的因素之一。
3.3 相應對策分析:醫務人員要加強產科專業知識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加強自身道德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減少醫方原因;加強醫患溝通,將分娩中各種利害關系及時實事求是的與患方溝通,進行必要的勸說解釋工作;在嚴密觀察產程的過程中充分試產,讓順產成為最大可能;且順產后機體及子宮的恢復較剖宮產快[1];可以嘗試親屬陪產、無需分娩等助產技術新項目;對產婦進行心理輔導,減少其心理負擔。縮短產程,加強圍產期的健康宜教工作,使產婦及其家屬了解妊娠的相關知識。(如:孕婦學校講座);熟知剖宮產術的利弊,消除孕婦及其家屬的一些落后的錯誤理念,大力提倡陰道自然分娩;加強育齡期和孕期管理,因國家加強民生工程的建設,大部分孕婦孕前營養過剩;更應加強指導孕婦合理膳食和運動;減少妊娠期糖尿病及巨大兒的幾率;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對母兒的危害[2];政府,社會,新聞媒體,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加強孕期檢查的宣傳等多方共同努力,糾正落后及不良社會風氣(重男輕女),減少不當干預,建立合理體制,改變服務模式,更新服務觀念,提高服務水平,讓降低剖宮產率的行為成為事實。
綜上所述;較高剖宮產產率的原因諸多;要全方位共同努力,大力提高基層醫院醫務人員的醫技水平做好圍產期保健,加強醫患溝通,掌握剖宮產手術指征,為切實降低剖宮產率而努力,爭取在未來的今年有更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郭金桃,圍產期保健對產后恢復影響的調查研究[J],健康必讀,2013(8);374
[2]楊素珍,妊娠期糖尿病的影響因素及臨床效果觀察[J],健康必讀,2013(8);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