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秀革
【摘要】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是臨床常見及多發的缺血缺氧性心血管疾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是一種心導管治療技術,使用后可獲得使局部血管疏通、擴張等目的,有效改善冠狀動脈狹窄情況,獲得理想治療效果,具有痛苦小、創傷小、恢復快、效果顯著等特點,其療效顯著優于傳統藥物保守治療。本文將探頭近年來冠心病介入治療新進展,為提高冠心病臨床治療有效性提供可靠依據。
【關鍵詞】冠心病;介入治療;新進展
【中圖分類號】R54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01
冠心病是臨床常見及多發的心血管疾病,嚴重危害人類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研究表明[1],以往臨床大多利用藥物保守治療冠心病患者,隨著醫學水平不斷發展,已逐步推廣血管成形術、支架植入術等介入治療措施并取得顯著效果。本文將探頭近年來冠心病介入治療新進展,為提高冠心病臨床治療有效性提供可靠依據,現總結如下。
1.概述
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CHD),屬于一種缺血缺氧性疾病,機體內冠狀動脈因粥樣硬化使血管管壁狹窄,局部血流程度隨之受限,靶區域心肌因缺乏血供導致缺氧,心功能、循環系統功能隨之改變[2]。冠心病主要包括不穩定性心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多種類型,臨床治療此類患者的主要原則為抗血栓及實現缺血部位再灌注[3]。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及飲食習慣改變、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速、環境質量持續惡化、工作及學習壓力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冠心病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應引起相關醫務人員高度注意。
2.介入治療現狀及進展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一種心導管治療技術[4],通過向心臟(沿動脈方向)靶區域送入支架、球囊導管等相應器械,達到使局部血管疏通、擴張等目的,有效改善冠狀動脈狹窄情況,獲得理想治療效果[5]。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適應癥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多支病變;左室功能低下(可伴肺水腫)等,具有痛苦小、創傷小、恢復快、效果顯著等特點,其療效顯著優于傳統藥物保守治療,有利于冠心病患者積極接受并配合救治[6-7]。
1977年首例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PTCA)成功實施標志著冠心病臨床治療進入新紀元。但越來越多的臨床實踐證明[8-9],此法使用后將因機體內血管彈性回縮、平滑肌細胞增生、血管復性重塑等因素使部分患者發生血管再狹窄,此外急性閉塞、夾層撕裂等危險因素也將威脅接受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治療的冠心病患者預后。由此,醫療科學工作者通過大量研究推出冠狀動脈內裸金屬支架植入手術這一新型介入治療方法,其可有效避免因血管負性重塑、彈性回縮等引起的再狹窄情況,但仍無法解決平滑肌增生問題[10]。
隨著臨床醫學水平不斷進步,藥物洗脫支架、血栓消除術、等新方法已廣泛應用于冠心病臨床介入治療過程中并取得顯著效果。
藥物洗脫支架是近年來于臨床推廣使用的冠心病介入治療新型方法,通過將支架作為載體,將藥物送入血管中并緩慢釋放藥效,達到擴張血管的同時有效抑制再狹窄發生率[11]。多項研究證實,藥物洗脫支架安全性顯著高于裸金屬支架,死亡率、支架內血栓形成率以及心肌梗死率均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常用洗脫支架相關藥物包括西羅莫司(CypherTM)、紫杉醇(TaxusTM)等[12]。
實施較少例數研究中均證實早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時給予血栓抽吸可顯著增加心肌灌注(2級以上),但ST段抬高幾率隨之上升[13]。但經細分可知[14],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接受血栓抽吸發生微血管阻塞幾率較小,此外血栓抽吸后機體具有更高的射血分數,隨訪(6個月)可知心臟重塑幾率較低,提示此法具有一定治療安全性。
介入治療時間仍是目前臨床爭議的中心,以往多數學者主張發病后給予對癥保守處理,待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后再行介入治療可獲得顯著有效性及安全性[15]。但目前已有大量資料證實早期介入治療可顯著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腦卒中、心肌梗死及血管重建發生率,有利于降低機體內肌鈣蛋白峰值,是救治高危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癥患者的首選方式,但對于病情穩定的患者實施延時、及時介入治療均可獲得理想療效[16]。
3.小結
隨著各項研究深入進行并將成功方案逐漸推廣于臨床,介入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醫務工作者認可[17]。臨床醫生應準確掌握冠心病介入治療適應癥及禁忌癥,接診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選擇介入治療方案,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質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今后推廣[18-19]。
參考文獻
[1]李前偉,程紹鈞.心肌灌注顯像評價冠心病介入治療再狹窄的應用[J].重慶醫學,2011,40(8):787-790.
[2]孫輝.冠心病介人診療158例術后并發癥的觀察與護理[J].吉林醫學,2012,33(6):1317.
[3]尤威,葉飛,陳紹良,等.經不同途徑介入治療高齡冠心病患者的短期和長期效果[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9):736-739.
[4]任風波,劉俊明,梁巖,等.冠狀動脈造影聯合FFR在冠心病介入治療中的應用分析[J].重慶醫學,2014,43(12):1439-1444.
[5]裘毅鋼,李田昌,陳宇,等.高齡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臨床特點分析[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3,5(3):252-254.
[6]孫雨華.合并心力衰竭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介入治療臨床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2):116-117.
[7]Brugaletta S,Radu MD,Gareia-Gareia HM,et a1.Circumferential evaluation of the neointima by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fter ABSORB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 implantation:can the scaffold cap the plaque?[J].Athersclerosis,2012,221(1):106-112.
[8]李竣世.23 例經皮橈動脈途徑治療冠心病的臨床效果[J].中國實用醫藥,2014,9(4):56-57.
[9]袁俊強,代運國,孫向東,等.老年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入路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療效[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21):3499-3501.
[10]穆樹敏.心理和藥物干預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8):4059-4060.
[11]李艷芳.冠心病介入治療的現狀與展望[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13(10):865-866.
[12]穆素芬,依仁科,薛德剛,等.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療的現狀與策略[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12,10(9):712-714.
[13]孫雨華,張正海,張海濱.重復經橈動脈途徑行冠脈造影和介入治療冠心病 58 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學,2015,21(3):60-61.
[14]鄭志虹,王環宇.經股動脈與經橈動脈介入治療高齡冠心病對比研究[J].中國實用醫藥,2014,9(35):145-146.
[15]李向平,龔海榮,趙水平,等.他汀聯合苯扎貝特治療急性冠 脈綜合征患者的調脂療效和安全性[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12):1006-1009.
[16]鄧金龍.冠心病介入治療120例臨床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1,31(5):869-870.
[17]Muramatsu T,Onuma Y,Garela-GarcOn HM,et a1.Incidence and shaft-term clinical outcomes of small side branch occlusion after implantation of an everolimus-eluting h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all interim repoa af 435 patients in the ABSORB-EXTEND single-arm trial in comparison with aIl everolimus-eluting metallic steal in the SPIRIT first and It trials[J].JACC Cardiovasc Interv,2013,6(3):247-257.
[18]李順輝,熊強珍.高齡冠心病患者經橈動脈途徑介入治療的臨床特點[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5561-5563.
[19]郭振峰,李新.經橈動脈途徑介入在診斷和治療冠心病中的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3):5983-5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