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娟
摘要:我國國企作為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撐,自1978年開始,其改革工作就一直是我國經濟改革的核心和重點,在經歷了擴大企業自主權、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以及股份制和公司制試點后,國企雖然在法人治理結構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總體說來,還是沒有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一套符合國情的法人治理結構模式,法人治理結構運行效率低下,缺乏制衡的現象普遍存在。基于此,本文重點探討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問題
中圖分類號:D92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1
引言
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具體來說,就是企業內部各個部門與機構的合理設置與相互制衡的機制。其治理結構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分別是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將四個部門所具有的權利與責任進行制度上,或是法律上的規范,保證不會出現一人獨大的現象,從而保護股東以及企業成員的利益。所以,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四個主要部門不會形成縱向等級關系,而是一種契約關系。或者說相互委托,相互制衡監督的關系。因此,整個企業,每一個部門機構,全部都在該規則的保護下,任何人都不能越權攬權,促進企業良好發展。
一、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存在的問題
1.股權問題
就目前我國企業現狀來說,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股權問題一直是一個難題。在《公司法》上規定股東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但是不管是國企還是私營企業,其股權過于集中,股權獨大的情形非常普遍。這種情況下,使得小股東,或者說公眾手持的股權是對企業沒有發言權的,小股東一旦遭到損失,也難以通過法律手段進行維權。還有,當股權過于集中,也會造成股東大會名存實亡的現象。例如在國有企業中,其董事會的組建一般都是直接由政府或相關部門進行任命,股東大會幾乎沒有執行過企業的最高權力。一些私營企業,由于法人掌握著大部分股權,其董事會權力甚至高于股東大會,導致時有傷害股東權益的事情發生。
2.內部人控制問題
國有股權“一股獨大”導致國企內部的股權過于集中,失去多元利益主體相互制衡。雖然董事會等機構建設比較健全,但董事會基本由內部人員組成,監督缺乏獨立性和有效性,系統失效;董事會與經理層任命受行政干預過重,二者之間經常行政級別一致,難以相互制衡,違背了公司制的基本原則,治理機制虛化。
3.監事會問題
我國《公司法》中,監事會主要由股東大會選舉產生,或者由董事長進行提名。監事會的主要作用便是監督與約束董事會以及經理層的日常工作行為,保證其行為不觸犯國家法律。在國有控股企業中,由于國家控股較多,其監事會的成立基本上是由國家任命,從企業內部產生,組成人員來自下屬各單位。由于這種上下級的組成關系,監事會的獨立性缺失,是不可能對董事會起到監督約束作用的。同時,由于監事會的組成人員大多沒有具備專業的素質,對企業經營、財報等信息不敏感,很難發現其中的問題,這也造成監事會流于形式,不能發揮其作用。
二、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問題的解決策略
1.優化股權結構
要解決其中問題,首先就要解決股權結構中出現的問題。對于像國有企業這樣股權過于集中的企業,要引進新的投資主體形成多元化的股權結構。從而將股份制的優勢顯現出來,優化企業的股權結構。而民營企業中股權較為分散的企業,則需要其加強學習,尋找股權更優化的辦法,讓企業每個股東的權利都得到保證。最重要的是,不要將優化股權結構僅僅看成是減少股權集中,更應該關注的是股權結構的合理性。
2.以機制建設為重點,推動董事會建設
當前國企董事會機構建設比較完善,但機制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建議下一步國企董事會建設以機制建設為重點,推動機構建設和機制建設協同前進。重點做好幾件事:一是嚴格按照公司法賦予董事會相關權利,尤其是對經理層的任命、考核及解聘權利,同時理順黨委與董事會的關系,避免出現交叉任職情況;二是進一步完善董事的追責和免責機制,嚴格按照公司法由國有資本運營公司代表股東履行對董事追求責任的權力;三是進一步完善董事會議事程序,完善重大事項的決策機制。
3.堅持深化改革、黨的領導、依法治企
2017年年底前,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到2020年,國有獨資、全資公司全面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數的董事會,國有控股企業實行外部董事派出制度,完成外派監事會改革,充分發揮公司章程在企業治理中的基礎作用;充分發揮企業家作用,造就一大批政治堅定、善于經營、充滿活力的董事長和職業經理人,培育一支德才兼備、業務精通、勇于擔當的董事、監事隊伍;黨組織在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更加牢固,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全面落實,企業民主監督和管理明顯改善;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使國有企業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
4.分清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權責關系
我國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很大一部分是由部門機構之間權責關系模糊造成的。在企業中,原本應該是董事會對股東負責,經理對董事會負責,權責分明。可是在現實中,董事長與總經理往往都是同一人董事會與經理層的權責交匯,導致其權責分配模糊。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將董事會與經理層之間的關系理清,可以有效實現該結構下,相互制衡的功能,同時還有利于經理層激勵機制的建立。
三、結語
雖然目前該項治理結構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要實現企業的現代化建設,還是要不斷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優化治理結構。以我國《公司法》為標準,將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各個部門都充分調動起來,發揮其在企業中應起到的作用,實現企業高效發展的目標。總而言之,隨著我國企業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企業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加快,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也將不斷的發展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姚國章.國有企業改革與法人治理結構建設[J].軟科學,2001,3:81-85.
[2]桂麗.論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的缺陷及完善[J].科技管理研究,2010,5:221-223.
[3]張偉,朱伯玉,杜軍燕.國有企業改革中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問題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9,3: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