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建設是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平涼市目前在以鄉村舞臺為抓手,在文化建設方面創造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做法,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只有破除政策、資金、思路瓶頸,才能將這一建設任務順利健康推進。
關鍵詞:文化建設 鄉村舞臺 平涼市
中圖分類號:G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7-0238-01
甘肅省在全省范圍內大力開展鄉村舞臺建設,組建村級自辦文化社團,搭建群眾自娛自樂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自2013年12月起,平涼市委、市政府提出了鄉村舞臺建設“一年試點、兩年過半、三年全覆蓋”的目標要求,鄉村舞臺建設呈現出繁榮景象。
一、平涼市鄉村舞臺建設整體情況和主要做法
一是整合資源要素,提高服務效能。結合新農村建設和“雙聯”行動,全面整合組織、宣傳、文化等相關部門實施的黨員現代遠程教育、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建設等基層建設項目,實行統籌規劃、建設和管理,實現了服務設施和優質資源的共建共享、綜合利用。同時,將計生服務、農技培訓、文體活動、司法幫扶等納入鄉村舞臺建設平臺,拓展了服務群眾的綜合功能。
二是拓寬投資渠道,提供資金保障。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將鄉村舞臺列入政府為民措辦實事,按照“財政支持一點、項目安排一點、雙聯單位籌措一點、企業贊助一點、個人集資一點”的辦法,多方籌措建設資金9200多萬元,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加快了建設進度。
三是組建民間社團,開展文體活動。市、縣(區)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文化站充分發揮培訓、輔導等職能作用,在全市鄉鎮、村社組建社火隊、舞蹈隊、戲曲隊、合唱隊、體育隊、健身隊等群眾文體團隊1000多個,定期舉辦文體娛樂活動,涌現出了“民間戲社”、鄉村禮儀藝術團、“崆峒笑談”演藝中心和“莊浪高抬”等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藝團隊和文化品牌。
四是突出文化特色,豐富活動內涵。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教育,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在每個鄉村舞臺建有文化墻、文化長廊、農耕文化館、民俗博物館,實現了“一村一特色、一臺一品牌、一處一風景、一廊一主題”。同時,廣泛開展“道德講堂”、“和諧五星”、“十大孝子”等宣講評選活動,保護、傳承和發展地方戲曲、皮影等“非遺”項目和民間工藝,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拓寬農民致富渠道。
二、平涼市鄉村舞臺建設區的主要成效
一是傳播了科學思想。鄉村舞臺建設突出活動的思想性,有力推動了中央、省、市有關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一些難點工作如土地流轉、產業結構調整等問題得到較好解決;農民求知、求美、求樂、求發展的熱情高漲,綜合素質顯著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涌現出了生態旅游型、非遺傳承型、集鎮帶動型、產業致富型等多個類別的典型,激發了廣大農民奔小康的熱情,加快了新農村的建設步伐。
二是促進了村莊和諧。有些農村文化社團堅持把自演自樂延伸到農戶、村社的婚喪嫁娶、慶賀慶典,推動了農村的文化交流,及時有效地鞏固和搶占了農村的思想文化陣地。莊浪縣水洛鎮柳咀村大力開展孝道文化建設,通過建立孝道碑、布置孝道文化展室、制作二十四孝文化宣傳長廊,帶動、促進了鄉風文明。近兩年,該村未發生一起刑事犯罪,打架斗毆、聚眾賭博、封建迷信等現象明顯減少。據調查,凡是建有“鄉村舞臺”的村,笑聲多了,麻將聲少了;文明禮讓多了,鄰里糾紛少了;相信科學的多了,信仰邪教的少了;勤勞致富的多了,游手好閑的少了。
三是提高了致富技能。鄉村舞臺建設滿足了農民學科技、學文化的強烈愿望,提高了農民從事果園管理、蔬菜種植、畜牧養殖、民俗文化產品加工開發的水平和技能。靜寧縣仁大鄉峽口村依托“鄉村舞臺”,長年開辦 “學科技、早致富”夜班,定期開展果園管理、蔬菜種植、畜牧養殖等專題培訓,農民的致富技能大幅提高。該村果農當年人均收入超過6000元,戶均3萬元以上。
同時,需要清醒認識的是,同先進地區農村的文化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著一定差距,無法滿足廣大農民公共文化“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發展愿望。主要表現在干部群眾思想認識不足、規劃層面的創新不夠、各個層面的資金投入力度不大、管理機制尚不健全、農村文化人才匱乏等方面。
三、解決鄉村舞臺建設管理方面瓶頸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是思想上要高度重視。全市在廣大農村,全面開展建設的鄉村舞臺是新常態下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加強農村社會管理、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載體,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鞏固和搶占農村思想文化陣地的重要保障。廣大干部群眾只有充分認識鄉村舞臺建設的重要性,把鄉村舞臺納入“三農”工作的重要內容,作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有效平臺,才能有效整合各類資源要素,統籌推進建設進度,如期實現建設目標。
二是工作上要分類指導。全市1516個行政村,要堅持分類指導,分清“好、中、差”,區別對待,穩步推進。對于自然條件好、經濟發展快、基礎設施全、文化氛圍濃的“一類”村社,要將村莊開發作為有機整體,統籌考慮,聯動發展,努力將其建成高標準、全要素、有特色的品牌示范村;對于基礎條件稍差一些、中等檔次的“二類”村社,要率先組建一支10人左右的民間自辦文化社團進行引導;對于地方偏遠、條件落后、人口較少,當前組建文化社團有困難的“三類”村社,可以等條件成熟了,再向“二類村”發展。
三是內容上要軟硬齊抓。要堅持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鄉土特色與核心價值、硬件設施與軟件建設兩手齊抓,整體推進。在規劃建設方面,要大力整合資源設施,統籌考慮,聯動發展,形成推進“鄉村舞臺”建設的強大合力。在內容建設方面,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尊老愛幼、家庭和睦、家園和諧的文明鄉風。
四是方法上要調查統計。如何完成建設指標,最關鍵、最急迫的就是要做好調查摸底、數據統計工作。市、縣(區)要設計、下發調查統計表,比如“一類村”調查什么、統計什么;今年建成的“一類村”是多少,明年后備建設的“一類村”是多少,后年提升檔次、能夠建成“一類村”的“二類村”是多少,要把這些基礎數據及時統計上來,做到心中有數、分類培育、按時上報。
五是推進上要整體聯動。全市應將鄉村舞臺作為農村工作的重要內容,同新農村建設、美麗鄉村建設和精準扶貧緊密結合起來,按照“財政支持一點、項目安排一點、雙聯單位籌措一點、企業贊助一點、個人集資一點”的辦法,建立多元投入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幫扶、群眾參與”的聯動機制。
參考文獻
[1]孔琛琛.城鎮化進程中農村文化建設創新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5
[2]丁永祥.城市化進程中鄉村文化建設的困境與反思[J].江西社會科學.2008(11)
作者簡介:張犇(1985-),男,歷史學碩士,中共平涼市委黨校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