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暉暉
生活處處皆語文。長期以來, 我們的語文教學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 困于校內, 困于教材, 學生的學習得不到發展。如果我們在利用課堂很好地學習、理解、消化的同 時, 有針對性地將語文的學習引向生活, 無疑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拓展語文學習空間、資源這方面我進行了嘗試, 取得一定的經驗。
一、樹立大語文觀,教學方式靈活多樣
語文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在創新教育的語文課堂中, 要樹立大語文觀,把語文知識緊緊的和學生的生活相聯系。因為有生活、才有感受;有實踐,才有體驗。教師應根據語文活動內容,適當安排一些實踐活動, 并注重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體驗。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 通過討論、交流、欣賞、參觀訪問、操作實踐、調查研究等活動及喜聞樂見的游戲來豐富學生的感知, 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在實踐中發現和探索問題, 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活動,并注重對活動過程和方法的指導,使活動過程不斷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 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使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 每一個因素, 都為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發揮作用。
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綜合能力。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樂趣, 充滿活力。要根據年段的不同、課文的內容和形式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要把行之有效的語文實踐活動形式引進課堂教學。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讀讀、畫畫;詩歌可以讀讀、背背、唱唱;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可以讀讀、演演。學生在畫、唱、演中,不僅能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情感的體會,而且能發展語言,激發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利用教材資源, 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和拓展知識的好范例, 也是學生學習說話、培養和 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的憑借。在教學中我很好地利用課文這一資源, 為學生訓練口語服務。如, 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紙船和風箏》一 課時, 我讓學生想一想:小松鼠每放一只紙船就會默默地對小熊說一句話, 它會說些什么呢? 你們把自己當成小松鼠想想你會說些什么? 同學們興致很高, 說得棒極了。有的說:“小熊, 以后再碰到有矛盾時, 我會讓著你的。”有的說:“小熊, 再有沖突時, 我會想想我錯在哪里的。”有的說:“小熊, 有問題時, 我會心平氣和地和你談談的。”……這樣的說話訓練, 無形中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又讓學生在說話訓練中滲透了思想教育。這比老師的說教更有說服力。教學二年級上冊《北京》一課時,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 我先讓學生當導游給其他同學介紹北京的不同景物, 大家說得津津有味, 有的介紹石景山, 有的介紹天安門廣場,有的介紹奧林匹克公園等等。在這一活動中, 學生有提問, 有補充, 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在教學《稱贊》一課時, 我讓學生在已獲得的知識的基礎上, 讓學生自由找小伙們互相稱贊, 去發現別人的優點, 從中我又提出要求“要用上禮貌用語, 態度要大方。”學生很喜歡, 其中一組小朋友是這樣說的:“楊姍姍, 你好, 你讀書非常好聽, 我要向你學習。”楊姍姍說:“王心怡, 你好, 謝謝你, 你彈的鋼琴棒極了, 我也要向你學習。 ”這樣的口語交際, 學生的參與面廣, 能很好的學以致用, 收效很大。對課文內容進行創造性的拓展和延伸, 是我在課程改革中的一點嘗試, 也是我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渠道之一。
三、勇于多方擴展,讓課堂活起來
第一,把音樂帶入語文課堂:音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作用, 能調動人的情緒反映。在語文課中相應地引用音樂,將更好地輔助教學。如欣賞課中,我們一邊聽音樂, 一邊欣賞古畫名詩, 如癡如醉的音樂無形牽引我們的思想進入畫境, 感染詩中的精神、畫中的韻律, 更強烈地激發感情, 不僅使學生感情上產生共鳴,并且提高了審美情趣。
第二,把美的感受帶入語文課堂:美術通過造型視覺藝術去傳播文化思想, 文學則利用文字, 兩者目的相同, 只是表現手法不盡符而已。在語文課中, 利用優秀的文學作品 ( 故事、詩歌、散文等 ), 優美的語言與畫結合, 積極調動學生思維,仿佛身臨其境,帶著作品意境的整體印象, 再聯想, 再遐想,由此培養想象能力、創新意識。例如:在學習完《海底世界》一課后,我讓學生把剛才課文中學習到的海底美景、在融入自己的想象, 把它畫下來, 學生通過繪畫, 既對學習的課文知識進行了鞏固,又發展了自己的創作意思, 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與自己的實踐當中。
四、課內課外結合, 培養整合知識能力
語文教學必須擺脫傳統教學的侄桔, 提倡課內課外一體化, 課內打基礎, 課外練功夫,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空間學語文, 用語文, 豐富知識, 增長才干。我在教學中經常引導學生到圖書館、網上查閱與課文相關的資源, 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 使課內與課外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學習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等課文時, 學生就通過各種渠道, 查閱到了有關各種植物傳播種子的資料和圖片, 學生饒有興趣在課堂上交流。之后, 我大膽讓學生用自己收集到的資料仿照課文進行一小段的詩歌仿寫, 然后飽含激情地朗讀自己和同學寫的詩歌, 再把這些詩歌融合到課文中有感情地朗讀。這樣, 既降低了學習難度, 易于為學生接受, 又可以實現對課文內容的補充和再創造。附學生的詩歌作品一節:向日葵的媽媽有個好辦法, 它等到自己的娃娃長大。 托小鳥把娃娃帶到田野、山洼, 讓孩子們四處安家。在教學《風娃娃》這一課時, 我讓學生收集風形成的原因以及給人們帶來災難的風的種類, 在收集資料的過程中, 學生對教材中的描 寫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課文中有一句“風娃娃不知道人們為什么還埋怨它”, 學生們在查閱資料后指出:“風是不受控制的, 特別是臺風、龍卷風等, 它們給人們帶來災難就有……”列舉出了好幾方面內容來說明這點, 由此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殘酷。這樣, 對學生進行的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就不再是空洞乏味、紙上談兵, 而是鮮活的、生動的。這樣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語文知識的能力,同時, 學生們的閱讀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五、多學科聯系,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語言文字作為一種載體, 它通過課文展現給學生的內容是包羅萬象的, 沒有純語文的語文。因此, 語文學科與思想品德、美術、音樂、數學等學科有著密切的關系。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 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改革課堂教學, 就是要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 讓學生動手做一做, 畫一 畫, 唱一唱。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 我讓學生到科技園去問問園丁們是如何種植植物的? 然后在課堂上畫一幅那個人看見胡蘆死了后, 再種一棵時, 他是怎樣種植的畫, 畫完后再寫出來, 學生由看到畫到寫, 調動了多種感官參與。既培養了興趣, 又促進了學生 能力的發展。又如教學《識字7》時, 讓學生同桌互相用拍手歌的形式進行再創作, 內容可以是講衛生的、可以是保護環境的, 等等。學生在這樣又唱又拍手的游戲中, 興趣盎然地進行編新拍子歌, 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