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摘要】目的:研究總結快速康復外科優化設計方案對胃腸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抽取我院普外科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進行胃腸手術患者1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意愿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研究組采取優化設計方案,比較兩組臨床觀察指標。結果:研究組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以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胃腸手術應用快速康復外科優化設計方案能夠提高臨床治療的安全性,利于改善患者預后。
【關鍵詞】胃腸手術;快速康復外科;優化設計方案;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2
快速康復外科是指進行外科手術時,盡可能改進手術步驟,降低患者心理反應、應激反應和并發癥發生率,外科手術中胃腸道手術時成功應用這種快速康復設計方案的手術[1],本文研究胃腸手術應用快速康復外科(FTS)優化設計方案治療的安全及可行性,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基本資料 抽取筆者所在醫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進行胃腸手術患者16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患者意愿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研究組:男性40例、女性40例,平均年齡(55.3±2.2)歲;對照組:男性42例、女性38例,平均年齡(54.4±2.1)歲。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方案,術前腸道致病、禁食禁水,術中術后置留腹腔引流管,患者完全恢復后允許下床活動。研究組進行優化設計方案,術前8h和臨近手術前指導患者服用含糖飲品,不做術前腸道準備,術前不置入引流管。術中使用氣管插管全麻,注重患者保溫,腹腔沖洗液保持37℃,保障手術野的同時盡量縮小手術切口,嚴格控制靜脈液體點滴量,術后不進行鼻胃管減壓、不放置導尿管。患者術后6h口服高糖飲品,24h進流食,72h可食用烹飪軟爛食物。指導患者完成床上翻身、活動四肢運動,根據患者體力恢復情況指導下床活動。術后24h使用微波熱療腹部。
1.3 觀察指標[2] 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并發癥發生率(切口感染、惡心嘔吐、尿路感染、肺部感染、吻合口瘺)
1.4 統計學處理 本文是回顧性分析,所有實驗數據使用統計學分析軟件SPSS22.0進行處理和計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進行檢驗。統計結果;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以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值見表1。
3.討論
常規胃腸手術圍手術期護理遵循治療步驟,完成術前準備、術中、術后置管,處理不當會因此引發術后并發癥,使得患者病情康復延誤,患者心理和經濟負擔都加重。臨床優化設計方案是指外科手術時減少不必要的置管、聯合臨床快速康復護理服務[3]。
本文對比常規護理方案和臨床優化設計方案應用于胃腸手術治療的效果,發現研究組術后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切口愈合時間以住院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胃腸術后置留胃管會因誤吸,引發肺部感染,且對照組術后置留胃管并沒有減少和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優化設計后不置留胃管減壓,鼓勵患者早期恢復進食,是需要護理人員術后密切觀察腹部切口皮膚變化、腹部壓力,如果發現并發癥需要重新置管。胃腸手術后促進胃腸恢復蠕動是手術關鍵之一。護理人員依據患者術后狀態指導患者術后早期進行下床活動,利于腸蠕動恢復、組織水腫吸收、胃腸功能康復。
綜上所述,胃腸手術后結合應用快速康復外科(FTS)優化設計方案能夠改善患者預后,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參考文獻
[1]韓偉,顏冰,孫興,等.胃腸手術快速康復外科聯合微波優化設計方案的臨床應用[J].廣西醫學,2012,34(10):1287-1290.
[2]潘鴻慶,葛麟,金賢德.胃腸手術快速康復外科治療優化設計方案的臨床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13,20(7):843-844.
[3]顏冰,韓偉,張志哲,等.胃腸手術快速康復外科治療優化設計方案的臨床研究[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2,29(5):69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