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翔+唐麗青
摘 要:在我國美術館建設熱潮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建造起來的小型美術館,正逐漸被高成本、大制作的“超大體量”美術館所淹沒,鮮有為人稱道的建樹。小型美術館受制于場地、資金、人力等資源上的不足,一方面疲于追趕大型美術館的腳步;另一方面其公共教育項目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從而難以建立自身形象。因此,小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建設亟需找準定位、發揮所長、與大型美術館進行差異化競爭,填補公共文化服務的空白。通過對徐匯藝術館公共教育項目的分析,為國內小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設計提出建議。
關鍵詞:小型美術館;公共教育設計
美術館發展的歷程就是其職能不斷延伸的歷程。從最初僅有收藏、研究、展示三大職能,到后來引入公共教育和對外交流,美術館與社會的關系變得越來越緊密,這其中,公共教育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今,美術館的工作人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權威,他們需要與公眾交流、互動甚至合作,公眾在藝術項目中也開始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多數美術館自19世紀末開始就把公共教育列入發展章程,使其成為國家教育體系中的重要一環。歷經兩個世紀的發展,西方各類美術館形態多樣、特色鮮明。而在我國,美術館的發展歷程不足百年,公共教育實踐還處在探索階段,但近年來國家在政策導向方面不但扶持公立美術館免費開放,還對各類美術館的展覽和公共教育活動設立專項資金,使美術館迎來了全新的時代,極大地提高了公眾參觀美術館的意愿和熱情,也對美術館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和公共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小型美術館所面臨的公共教育現狀
近年來,各地政府大力扶持文化場館建設,一線城市更是著力打造藝術區塊,促使美術館發揮聯合效應。這些美術館投資不菲,體量大、功能全、硬件設施先進,很快成為城市的文化亮點,舉辦各種大型展覽和活動,其中一些甚至成為旅游熱點,備受游客追捧。而事實上,一座城市的文化形象固然需要“高大上”的美術館與世界對話、樹立標桿,但更需要深入社區、具有親和力的小型美術館融入公眾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拉近藝術與公眾的關系,增加所在區域的文化底蘊,進而提升整個城市的文明程度。
目前國內無論展覽還是公共教育活動,相關標準都以大型美術館馬首是瞻,在這種評價導向下,小型美術館往往尋求公共教育活動主題大、門類齊、范圍廣,但在實施過程中卻往往力不從心,不僅無法達到預期目標,還因為內容的同質化和低水準而浪費了大量資源,受眾的認可度和粘附性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小型美術館如何挖掘自身特色、明確定位,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進行差異化競爭,做好大型美術館的補充,滿足來自社會各類群體的需要,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徐匯藝術館公共教育設計分析
(一)徐匯藝術館公共教育情況概述
在我國美術館建設熱潮中,被《中國文化報》譽為“中小型美術館的標本”的徐匯藝術館是公共教育活動較為活躍的一個,取得了頗多成效,其中“美育卡美術創意體驗活動”在2014年入選文化部優秀公共教育項目,“素描與中國畫——吳作人作品展及公共教育活動”“第四屆上海銅版畫展及公共教育活動”“徐匯慢生活藝術季暨徐匯藝術館建館十周年系列活動”“上海屋里廂展覽及公共教育活動”等多個項目獲得上海市文化發展基金會資助,并從2015年開始策劃舉辦“美術館里上美術課”的版畫和漆藝等專題項目,是公共教育活動開展較具代表性的小型美術館。
(二)徐匯藝術館公共教育設計分析
1.結合區域資源進行公共教育定位
徐匯藝術館公共教育項目的發端,源于其分館土山灣美術館的歷史——土山灣美術館,因地處被徐悲鴻譽為“中國西洋繪畫搖籃”的“土山灣”地區而得名。19世紀中葉,天主教神父創辦的孤兒院搬遷至此,稱“土山灣孤兒院”。院內設立的工藝院是中國職業教育的雛形,首次將西方工徒制的教學方法引入中國,改變了中國畫教學強調師徒同體、體驗妙悟的一對一傳授形式,帶來了教育效率和受教育范圍上的極大突破。
盡管與土山灣工藝院的美術職業化教育不同,美術館更側重對大眾審美的普及性教育,但作為繼承了“土山灣”這個厚重名稱的土山灣美術館,從建館之初就確立了打造青少年活動基地的定位,加之毗鄰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的地理優勢,更是把公共教育作為自身的歷史使命放在首位,并以“土山灣”作為大講堂、美術館里上美術課等項目的名稱,積極設計、開展各種形式的公共教育活動。
2.根據自身特點明確受眾群體
徐匯藝術館日均參觀量100-200人,其中周邊居民(包括辦公人群)超過一半,學生集中在雙休日和寒、暑假,藝術從業者集中在展覽開幕或有交流研討活動的時間前來參觀,游客則相對較為分散。公共教育的受眾定位以此為基礎,但針對性更強,以青少年和周邊居民為主,對區域內老年大學和社區敬老院、駐區部隊以及特殊人群只能做到相對兼顧。盡管在2014年也曾嘗試將區域內的白領吸引進來,為他們設計專門內容和時間的活動,但由于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各方面的限制,這一做法很難持續下去。可見面面俱到的公共教育定位對小型美術館來說是不現實的,只有抓住最主要的受眾群體,把面向他們的活動設計好,才能使其公共教育職能發揮最大的能量。
3.有側重地設計公共教育項目題材
對于小型美術館來說,其自身的最佳資源和核心信息輸出是建立在展覽基礎上的,如果公共教育撇開展覽另辟蹊徑未免南轅北轍。因此解讀展覽內容成為徐匯藝術館公共教育活動的首選題材。此外,一方面因為青少年對體驗互動類活動的喜愛,另一方面也因為家長們很難找到像美術館這樣低門檻又具有綜合性和專業性的美育機構,所以青少年美育類型的題材也被較多地采用。
在徐匯藝術館推出的各類公共教育題材中,值得探討的案例是“2015年土山灣美術館里上美術課”項目。該項目把徐匯藝術館十年來收藏的版畫系列作品作為公共教育的題材,與區域內中小學校的美術老師、上師大版畫系的教授和研究生建立三方合作,共同針對各年齡段學生的不同需求,提前進行專題研究和內容拓展,形成教案,把在學校教室里只能進行理論教育的美術課轉換到美術館的展覽場景下,在理論鋪墊、展覽鑒賞和制作體驗中,創造一種有較多思考空間和發揮空間的互動式美術教學,展覽還留出專門的展區,用來展示學生們每一堂版畫課上創作的成果,讓學生從實際操作和直面交流中感受藝術的魅力。在項目結束后的論壇上,教育界和美術界的專家充分肯定了這次文教結合的嘗試,并紛紛為美術館情景下的美術課提出了更多實驗的方向。未來,這一嘗試還將普及到成年觀眾群體,向更多渴望進一步接觸和嘗試藝術創作的人敞開大門。
4.有選擇地設計公共教育活動形式
隨著受眾需求的快速發展,僅僅看展品、聽講座已經成為十分局限的公共教育手段,也遠不能滿足受眾對美術館的需求,許多觀眾希望美術館能為他們提供更多與策展人和藝術家直接接觸的機會。面對這樣的趨勢,徐匯藝術館正逐漸改善公共教育的形式,更強調活動的互動性和體驗性。由于沒有獨立的公共教育空間,展覽檔期又比較短,因此徐匯藝術館緊緊圍繞展覽設計小型的版畫印刷、跨界對話、攝影分享會等活動,既不“求大”,也不“求全”,而是在與展覽的結合點上做文章。事實證明,此類活動從實際操作或現場討論中拓寬了受眾對展覽的理解,更加深了他們對展覽本身的認知,受歡迎程度遠遠超過傳統的教育形式。
三、對小型美術館公共教育提出的建議
相對于大型美術館來說,小型美術館在資金、人員、場地和合作機制上都受到諸多限制,但筆者認為,小型美術館的存在本身就不應與大型美術館進行抗衡或比拼,而應當在整個城市的文化構成上彌補大型美術館的不足。小型美術館的地理位置往往深入社區的能力更強,其空間體量對受眾來說也更具親和力,因此并非毫無優勢可言。以下對小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設計提出三點建議:
(一)建立平臺,增進交流與合作
小型美術館由于缺乏專門的評價體系,因此在確立發展方向、爭取社會資源的過程中不得不參與和大型美術館的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小型美術館的“先天不足”就使其極難脫穎而出。筆者認為,小型美術館應當聯合同類美術館形成聯盟,基于相似的條件和共同的目標,建立符合小型美術館自身發展需要的價值體系,全面反映小型美術館的發展動態,鼓勵特色化建設,樹立標桿、交流經驗、探討方法、尋求合作、集體發聲。
(二)立足社區,強調定位的差異化
小型美術館所面對的受眾大都來自周邊社區,因此小型美術館與社區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這種聯系的主要實現方式就是公共教育活動。由于各方面條件的有限性,小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不必求大、求全,而應專注于與自己定位相符、且容易進行資源組合的題材,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以專題的形式持續性地設計公共教育活動,不但針對不同類型的受眾,還可以在同一個題材上針對同一類受眾進行循序漸進或發散式的活動設計,如此才能對受眾產生源源不斷的吸引力,真正達到提升受眾審美素養的目的。
(三)多元探索,拓展公共教育的新視角
在項目構建上,通常人們所理解的公共教育往往是美術館單方面設計、發起、組織的活動,但多方面資源和能力都有所欠缺的小型美術館應當打開視野,爭取與各類專業機構的通力協作,明確自身在公共教育中的角色和功能,把專業的部分交給專家做。而小型美術館通過其藝術和場館資源提供一種開放式、非強制的公共教育氛圍,和多方交流合作各顯其能的文化平臺,最大限度地發揮各方優勢,打造優質的公共教育項目。
四、結語
如果說大型美術館是一個城市文化的標桿,那么小型美術館就是這個城市的文化溫度。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要樹立標桿是容易做到的,而提升整體的文化品質和大眾的審美水平卻需要更多小型美術館填補許多公共文化服務的空白,這是一項系統工程。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型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將與大型美術館一起為我國建立多層次、多元化、能夠滿足社會各階層人群需求的良性文化藝術生態貢獻力量。
作者單位:
吳翔單位:東華大學
唐麗青單位:上海徐匯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