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黃陵縣是“中國黃帝祭祀文化之鄉”,煤炭資源豐富。目前,黃陵縣已經形成了一個以煤炭工業為基礎,電力、建材、釀造業為骨干,相關產業作為補充的工業體系。然而在工業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無可避免地也產生了相應的問題。本文主要就新常態下黃陵縣工業經濟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常態;黃陵縣;工業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5-0-01
引言
2014年5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首次提出了“新常態”的概念,其具體指向在于國民生活質量提高,“獲得感”不斷提升,就業穩定,價格穩定,民生保障更加完善。新常態下的工業經濟增長態勢更加平穩,工業結構更加優化,發展前景更加穩定。在新常態的下的黃陵縣工業經濟發展,就應該在解決了相關問題的前提下,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黃陵縣工業經濟發展現狀
有數據顯示,2016年黃陵縣的工業經濟總量持續穩步上升,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也不斷加快,經濟運行情況超過預期水平。在完成2016年目標任務的同時,也提高了全縣的綜合實力,克服了宏觀經濟下行、行業壓力加大的發展困境,實現了經濟從陡然下跌到逐漸回暖攀升的發展態勢。
然而,在整體態勢良好的經濟環境下,黃陵縣工業經濟發展依然存在著以下問題:
(一)產業結構單一,傳統動能衰減
黃陵縣是以煤炭行業為骨干,電力、建材、釀造業為骨骼的工業大縣,但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產業結構較為單一的問題。而現階段煤炭及相關行業經濟也面臨著下降的幅度較大,行業投資增速下降,傳統動能衰減,新動能成長緩慢的窘境,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受宏觀經濟下行和假期影響,部分煤炭企業停產,影響工業生產;
第二,煤炭市場疲軟,價格持續低走,市場形勢嚴峻,煤炭銷售下降,礦井停產,基金緊張,礦區維穩壓力較大;
第三,地方煤炭企業規模小,工藝落后,機械化水平較低,技術力量薄弱,安全設施投入較少,煤炭企業生產積極性不高;
第四,復產驗收程序復雜,制約了煤炭企業的復工生產;
第五,循環轉型緩慢,煤炭生產以原煤為主,洗煤、選煤能力差,利用率低,焦炭產品產能過剩。
(二)資金短缺,融資困難
目前,黃陵縣的工業企業生產經營中,缺少流動資金。商業銀行的貸款門檻較高,貸款難度較大,也制約了企業的正常發展。由于貸款回收和資金情況的不夠理想,部分企業已經不能維持基本的生產經營工作,就更加不能保證重點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面臨著資金鏈隨時斷裂的風險,也無法及時繳納稅款。
(三)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完善,物流行業的發展有待推進
目前,黃陵縣的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尚不完善,各項資源配置尚不能滿足工業經濟的實際發展需求,不斷壯大的物流行業尚不能滿足工業產業經濟發展的需求。
(四)產業結構亟須轉型,創新能力亟待提高
黃陵縣的工業企業生產主要是以采掘業與資源加工業為主,產業鏈條較短,缺少高端產品,產業層次不高,營銷渠道狹窄,缺少各產業之間的相互融合,沒能形成較為完整的生產、加工、銷售體系。產業結構的轉型沒能取得較大突破,多數企業缺乏自主創新技術,在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方面投入有限,產品標準化程度不高。
二、新常態下黃陵縣工業經濟發展路徑思考
(一)解決現有問題,推動工業經濟的穩定發展
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針對現有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浮現出來的各種問題,及時加以解決,同時也要維持工業經濟的穩步向前,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將工業經濟維持在合理的區間內。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
現階段,黃陵縣的工業產業面臨著產業結構單一,傳統動能衰減的問題。在新常態下,黃陵縣的工業經濟更應該注意產業結構的調整,推動新動能的快速發展。應當加快工業園區的建設和工業產業轉型和優化,提高煤炭等傳統產業的機械化水平,提升產業競爭力。同時,需要對工業企業進行技術力量支持,加大安全設施的投入,加快企業的循環轉型[1]。
(三)降低貸款門檻,推動資金回流
針對黃陵縣部分工業企業缺少流動資金,生產經營困難的現狀,應當降低商業銀行的貸款門檻,降低貸款難度,促進企業的正常發展,維持企業的生產經營工作,保證企業建設重點項目的資金需求。
(四)提高政府部門的服務意識
加強黃陵縣工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交通、水電、資金、土地等資源配置,加大行政審批改革力度,提高行政部門的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優化工業經濟的投資環境。
(五)提高工業企業的創新能力
工業企業的持續發展應當具備創新思維,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延長現有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層次,拓寬影響渠道,加強各產業與各部門之間的相互融合,打造完整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體系。同時,需要加大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實現產品的規模化與標準化生產[2]。
三、結語
現階段的黃陵縣工業經濟發展總體上保持了相對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仍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新常態下,黃陵縣的工業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針對現有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降低融資門檻,推動資金回籠,加大行政審批改革力度,提高行政部門的服務意識和辦事效率,優化工業經濟的投資環境,提高工業企業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以此來保障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保證工業經濟在市場疲軟的環境下,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參考文獻:
[1]原磊.適應新常態,重塑工業經濟增長動力[J].中國發展觀察,2015,3:63-67.
[2]李鵬飛.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工業——“第三屆中國工業發展論壇”綜述[J]. 中國工業經濟,2015,1:45-51.
作者簡介:田小云(1970-),女,漢族,陜西黃陵人,學歷:大專,主要從事縣域經濟發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