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小 才
(山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
談填充墻體布置對框架結構整體分析的影響★
陳 小 才
(山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介紹了非承重填充墻體在結構布置中的規范處理方法,對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結合實際案例,對填充墻體布置設置不同的工況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對應的設計對策,為今后同類工程提供參考。
填充墻體,框架結構,抗震性能,薄弱層
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是我國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結構形式,該結構類型框架間通常采用砌體、砌塊、磚塊或其他材料作為非承重墻體填充材料。國內外對框架結構震害調查研究發現,填充墻體框架結構與純框架結構力學性能并不完全一致,填充墻體對框架結構抗震性能有較大影響,有時甚至完全改變框架結構的受力模式。
在結構分析中,非承重填充墻體在結構布置中對結構整體計算的影響,由于材質不同及填充墻體失效行為復雜,依現有的簡化模型難以實現一體化分析。但只考慮主要結構構件(梁、柱、剪力墻等)的剛度,不考慮非承重墻體的剛度,結構計算自振周期結果會偏大,而按此周期計算地震力,結構計算地震力會比實際結構受的地震力小,對結構偏不安全。為此,為充分考慮非承重墻體對結構剛度的影響,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第13.2款給出了計算要求:對柔性連接的建筑構件,可不計入剛度;對嵌入抗側力構件平面內的剛性建筑非結構構件,應計入其剛度影響,可采用周期調整等簡化方法;一般情況下不應計入其抗震承載力。以砌體、砌塊、磚塊為材料的非承重墻體在結構中布置就屬于“嵌入抗側力構件平面內的剛性建筑非結構構件”情況,需考慮其剛度影響。
在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的第4.3.17款中給出了不同結構形式計算自振周期折減系數值,用于考慮結構中非結構構件——非承重墻體剛度影響,其中框架結構折減系數可取0.6~0.7。
在實際設計中,由于建筑功能布置要求,可能出現非承重墻體上下不對稱,左右不對稱及上下左右均不對稱的布局。如何在填充墻體布置復雜的情況下解決填充墻體剛度給結構分析帶來的困難,值得思考。并根據不同情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結構在地震下失效倒塌。
非承重填充墻在框架、框架—剪力墻、剪力墻結構中均會出現,但由于框架結構跨度空間大,布置靈活,出現非承重墻體上下不對稱,左右不對稱等情況尤為突出,本文僅就框架結構中此類情況進行進一步探索,以便對此類問題可以做一定有益解析。
為進一步說清楚問題,現就同一框架結構設置6種不同的填充墻設置分析工況:第1種工況,純框架結構,不設任何填充墻體;第2種工況,1層不設填充墻體,2層往上均勻布置;第3種工況,左半邊1~頂層均勻設置填充墻體,右半邊不設填充墻體;第4種工況,從1層至頂層,縱向第一、二排無填充墻,縱向三、四排設填充墻體,橫向均勻設置;第5種工況,1層不設填充墻體,左半邊2~頂層均勻設置填充墻體,右半邊不設填充墻體;第6種工況,填充墻體設置同工況1,但按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要對框架結構自振周期進行折減,系數取0.6。工況1~工況6分析模型如圖1~圖5所示。



該基本框架結構設置如下:縱向設置6跨,橫向設置3跨,每跨跨度均為6.6 m,層高3.6 m,共4層;柱截面為600 mm×600 mm,梁截面為250 mm×500 mm,樓板厚度為180 mm,混凝土強度等級均為C30,彈性模量為3.0×104MPa;填充墻厚度200 mm,折算梁間線荷載為5 kN/m,填充墻彈性模量為2.4×103MPa,密度為8 kN/m3。各工況中凡不設填充墻體作為分析單元時,均按梁間線性荷載考慮其荷載,以便保持各工況結構整體分析一致性,方便各工況結果可對比性。
通過分析可得上述6種工況結構總質量、結構周期、層間位移比及振型,具體詳見表1;各工況計算基底剪力詳見表2。
本次分析按8度(0.2g)小震計算,場地類別取Ⅲ類,場地特征周期取0.55 s。

表1 6種工況模型框架的總質量、周期與振型
表1小結:填充墻體布置均勻或不布置,結構整體分析振型基本保持一致,結構失效形式以典型的框架剪切破壞形式為特征。局部層剛度太小如工況2,結構薄弱層轉移至該層,變形突變。而其他填充墻體布置形式并結合表1分析結果可知:扭轉效應:工況3>工況5>工況4;結構整體抗扭性:工況3<工況5<工況4。
不過,情況很快就得到了扭轉。“以制度規范,以流程管控,建立全新的績效評價機制是改變的秘訣。”范玲認為,在遇到阻力之時,醫院領導班子的大力支持非常關鍵。除了進一步調配人力、物力與財力,盛京醫院2011年建立的崗位職責與績效評價指標,以及護理能級激勵機制在這一階段被完善,職稱晉升和“評優”也成為做強延伸護理的重要抓手。

表2 6種工況模型框架的基底剪力 kN
表2小結:通過分析可知采用規范折減自振周期的做法(工況6與工況1對比),能實現地震剪力的放大,與實際設置填充墻體的結構底部剪力較好吻合,但難以解決由于填充墻不合理布置導致結構整體抗扭能力減弱,甚至局部樓層可能轉換為薄弱層,使結構破壞效應加劇,與可知框架結構失效形式不同,不利結構抗震安全。
北京時間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汶川縣里氏8.0級大地震,大量建筑物損壞,給廣大人們生產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填充墻體不同布置的框架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壞形式,也客觀上給我們研究框架結構提供了范本,結合文獻[1]和文獻[2],對填充墻體不同布置的框架結構地震失效行為進行分析。
4.1 填充墻體豎向布置不均勻導致了薄弱層破壞
一些框架結構,由于建筑功能的需要,將底部設計成空曠層,而上部則作為住宅或辦公,有小房間分割,填充墻體上下不均勻,導致結構上剛下柔,此類房屋地震中底層破壞嚴重,形成薄弱樓層,類似于底框,同分析工況2,底層較上部位移大好幾倍,甚至十幾倍,形成了薄弱層,如圖6所示為汶川地震中都江堰某新建房屋破壞就屬此類破壞。

通過分析及實際結構抗震表現,現針對此類框架結構提出設計對策:1)按底層框架—抗震墻砌體房屋的相關要求,驗算上下樓層的剛度比值,在底部設置必要的抗震墻(混凝土或砌體),同時加強構造措施;2)在建筑底部基礎部位設置隔震層,通過隔震層提高建筑的阻尼和自振周期,減輕上部結構破壞。
4.2 填充墻體布置復雜,平面不對稱,豎向不均勻
通過分析及實際結構抗震表現,針對此類框架結構提出設計對策:
1)在建筑方案階段對建筑隔墻布置進行考慮,盡量均勻、對稱布置,當無法實現時,應將局部剛性材料填充墻體(如磚墻砌體等)改為柔性填充墻體(如輕質隔墻),以實現結構剛度中心與質量中心不偏離。2)加大結構邊榀構件的抗震能力,增強結構的整體抗扭能力。
4.3 填充墻體不合理布置帶來的局部構件破壞
通過對汶川地震建筑破壞的總結分析,填充墻體不合理布置不僅對結構整體抗震性能帶來影響,局部構件破壞同樣值得思考。
情形一,砌筑不到頂,形成短柱剪切破壞,地震中易產生剪切破壞。
設計對策:對局部填充墻砌筑不到頂部位的框架柱,應全高箍筋加密。
情形二,柱單側布置填充墻,在附加剪力作用下,柱上端易沖剪破壞。
設計對策:考慮附加內力、柱上端加腋、附加斜向配筋等。
針對框架結構設計應充分重視填充墻或隔墻的布置,重視填充墻體給結構剛度帶來變化造成結構破壞形態的改變,應根據建筑層高及房間分割情況,提前給建筑提供不同的墻體形式的建議,根據建筑墻體布局,在結構設計過程中理清結構抗震性能,加強結構薄弱構件的抗震能力,使結構實現“三個水準”的設防要求。強化結構概念設計理念,對可能形成短柱、柱端可能抗剪破壞的情形做出提前預判,對結構構件(柱、梁)做局部加強。
[1] 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設計規范[S].
[2] JGJ 3—2010,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S].
[3] 楊 偉,侯 爽,歐進萍.從汶川地震分析填充墻對結構整體抗震能力影響[J].大連理工大學學報,2009,49(5):770-775.
[4] 潘 毅,楊 瓊,林擁軍,等.汶川地震中填充墻對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的影響及分析[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10,36(5):141-144.
Discussion on the impact of filling wall layout upon frame structure integrity analysis★
Chen Xiaocai
(ShanxiAcademyofBuildingResearch,Taiyuan030001,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non-bearing filling wall structure regulating methods, considers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alyzes different filling wall setting conditions by combining with examples, and put forwards corresponding design countermeasures, which has provided some guidance for similar engineering in future.
filling wall, frame structure, seismic performance, weak story
1009-6825(2017)18-0015-03
2017-04-20★:山西省建筑科學研究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1608)資助
陳小才(1980- ),男,碩士,工程師
TU37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