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經亞洲評論》7月31日文章,原題:特朗普眼盯過去,習近平欲掌控未來 對比鮮明,無以復加。最近美中“全面經濟對話”——重點是鋼鐵和鋁產能過剩和雞肉進口,卻幾乎沒有達成實質結果——過去才一天,北京國務院就在7月20日公布了一份擁有充足資金為后盾的計劃,內容是使中國到2030年人工智能全球領先。
這是中國欲主導新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高端制造業的計劃的關鍵一環。除了人工智能,北京還把機器人、半導體、生物科技、3D打印、清潔能源、新材料和“智能制造”作為應用中國獨特的技術—民族主義的領域。北京的“本土創新”,尤其是“中國制造2025”等產業新政策,正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引進人才來打造更多走向世界的中國品牌。
人工智能可能是改變世界的新興科技最重要的一個部分。就像互聯網對數字時代開啟的意義一樣,人工智能可能是未來幾十年知識經濟和高端制造業的關鍵多用途平臺。北京計劃以國家主導的政策發展這些領域,就像之前對全球鋼鐵、風能和太陽能領域所做的那樣。
但許多學者都表示,目前并無跡象表明,美中經濟對話討論了這些決定21世紀經濟的問題。特朗普總統和他的許多顧問的思維還停留在上世紀80年代——只顧著強勢地向國外賣出國內過剩產品來取得好看的貿易數據。
一直以來,研發是美國保持其創新優勢的關鍵,也是美國經濟能處于世界領頭羊地位的核心。但從特朗普政府削減研發預算的做法來看,其重視的是煤炭而非科技革命。而美國財長史蒂文·姆努欽的一席話更是折射出了特朗普政府的守舊思維。被問及他是否擔心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會取代工人時,他回答稱,“這不是我們關注的……要50到100年后。我根本不擔心(機器人)。”
眼下,展望全球經濟的將來,幾乎就好像美國人充滿歡愉玩跳棋,而中國人則是平心靜氣下圍棋。不論中國進口多少美國雞肉或牛肉,不論中國削減多少鋼鐵和鋁過剩產能,對今后美中經濟關系發展軌跡的決定性問題將是新興科技——數字化經濟。
特朗普的“美國優先”貿易政策是向后看的,而習近平主席的“中國優先”產業政策是朝前看的。兩相比較,高下立判。盡管美國和歐洲開始對中國的做法產生警覺——美國和歐盟的對華態度也在趨于強硬。有西方學者就曾指出,希望特朗普對中國的看法能從90年代快進到2017年。▲
(作者羅伯特·A·曼寧,陳俊安譯)
環球時報201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