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
《戰狼2》和《建軍大業》兩部軍事題材的電影突然迸出亮點,不僅挽救了暑期的票房,也重振起國產片的雄風。尤其讓人驚嘆的是,后者是典型傳統意義上的“主旋律”,前者的題材也很“正”,弘揚了愛國主義等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把它歸入“主旋律”相信絕大多數人都不會反對。
兩部電影成功的路數并不相同,但它們都證明了主旋律完全有與市場接軌的潛力,而非一定是票房的對立物。過去很多主旋律片子受市場冷落,根本原因還是它們沒拍好,久而久之壞了主旋律本身的市場聲譽。
主旋律體現的本就是社會主流價值觀,這種題材理應不缺市場。但是很多主旋律作品立項時就已經有了與市場不相協調的動因,執行過程又不斷加入有關行政體系的短線功利,致使非市場因素最后完全主導了影片拍攝,“社會效益”被以脫離“社會”的方式生硬謀求。當這種情況越來越多時,便形成一種不實事求是的、奇怪的循環。
《建軍大業》的政治符號色彩很強,但大批名演員的加入補充了其市場因素的不足,延續了從《建國大業》開始的一種獨特的市場化模式。《戰狼2》搬來了好萊塢的敘事方式,但包裝了一個愛國主義的主題。兩部片子以不同路徑為主旋律與市場的兼容做了努力。
其實世界各國的成功電影都要盡量靠近主流價值觀,好萊塢的電影往往“很美國”,中國的多數成功電影也應當是“很中國”的。
主流價值觀不一定都接軌到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它們在個人層面也有大量滲透,所以說主旋律的實際空間非常龐大,可以無限延展。主旋律未必都是主管部門規范出來的,很多時候它還是成功作品樹立、示范出來的。一部片子一旦獲得強大的正面效果,傳播了正能量,就會豐富人們對主旋律的認識,激發后來者加入主旋律創作的興趣。
管理部門應當給創作者更大空間,這一點被反復呼吁。同時也要看到,中國電影市場需要一批很認真、百折不回的主旋律電影探索者。不要以為發牢騷是吸引觀眾的法寶,在每一個社會里,真正最有市場的都是正能量。重要的是要捕捉到正能量最動人的那些蹤跡,圍繞它們創造新的表現力。
主旋律、正能量說到底都來源于生活本身,它們共同組成了社會和平繁榮以及公平正義的生命線。它們是給公眾帶來安全感和親切感的那些東西,也與普羅大眾最為接近。它不應僅僅存在于自上向下的傳達鏈條上,而應存在于各種不斷的發現中。它們應當千變萬化,卻又總能讓人感到那么熟悉。
中國社會最需要什么,主旋律和正能量就應該出現在哪里。拍這樣的電影作品會自然飽含市場針對性,也是最不刻板的。認為主旋律電影應當是“命題作文”,只要投資的部門滿意,有多少人看根本不重要,這應被視為是對主旋律的誤解和戕害。
讓主旋律“主”起來,讓正能量“能”起來,這才是它們的真實意義和價值。否則的話它們只能算是“小眾電影”,是不及格的教育片。
《戰狼2》和《建軍大業》應該帶來一些認識上的觸動甚至顛覆。國產電影的探索需繼續展開,投資方也要擴大視野。可以肯定的說,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剛開一個頭。▲
(作者是環球時報評論員)
環球時報201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