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日前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服務好實體經濟是金融工作的天職和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金融是當今世界各國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改革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業保持快速發展,金融產品日益豐富,金融服務普惠性增強,金融改革有序推進,金融體系不斷完善,人民幣國際化和金融雙向開放取得新進展,金融監管得到改進,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的能力有所增強。但是,也要看到,我國金融發展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經濟金融經過上一輪擴張期后,進入新的下行周期;實體經濟與金融行業供需失衡,二者循環不暢,結構性問題突出;一些市場主體行為出現異化,道德風險明顯上升,而金融監管體制機制尚不適應。
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直指當前我國金融改革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闡明了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金融工作的指導思想和重要原則,對如何進一步筑牢金融安全與金融穩定的“防火墻”、進一步釋放金融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正能量”作出全面部署。重中之重,就是切實抓好“三大關鍵任務”——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本源。要進一步推進我國金融業穩中求進、健康發展,首要任務就是要讓金融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金融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金融發展也要貫徹新發展理念,樹立質量優先、效率至上的理念,更加注重供給側的存量重組、增量優化、動能轉換,著力全面提升金融服務效率和服務水平。要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如建設普惠金融體系、加強金融對小微企業、“三農”和偏遠地區的扶持服務、推進金融精準扶貧、鼓勵發展綠色金融等多方面,從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亂”,方能長治久安。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務。做好當前金融工作,必須著眼國家安全大局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主動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準確研判形勢,全面綜合施策,確保我國金融安全高效穩健運行,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底線,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完善金融機構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功能監管,更加重視行為監管。對于金融風險,要努力做到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要大力推動經濟去杠桿,堅定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的關系;堅決整治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嚴格規范金融市場交易行為,強化金融機構防范風險主體責任。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在中國金融業改革創新的高歌猛進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必須也只有通過繼續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解決。堅持深化金融改革,是促進中國經濟和金融長期良性循環、健康發展、保障國家金融安全的關鍵舉措。要進一步通過改革優化結構,完善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體系,引導金融業發展同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促進融資便利化、提高配置效率、保障風險可控。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進一步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完善市場約束機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健全市場規則,強化紀律性。要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穩妥推動金融業對外開放,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創新,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有利于增強金融有序競爭、有利于防范金融風險的機制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