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和法律還了肉松清白,但它們是好食品嗎
云無心:美國生物與食品工程專業博士,科普作家,著有《吃的真相》等系列作品
不久前,有人制作了一段“棉花肉松”的視頻,引起了廣泛傳播。很快,這條視頻被辟謠,造謠傳謠者也被追究了法律責任。
知識和法律,都給了肉松清白。但這只是讓肉松擺脫了謠言的中傷,肉松本身——從營養和健康的角度看,并不是一種好的食品。
據說,肉松可以追溯到11世紀成吉思汗馳騁歐亞大陸的時候,那時的軍隊就用肉松做干糧。用作軍糧,它的確有優勢:易于貯存、易于攜帶、易于食用、營養較豐富。
到今天,肉松經過了一代代匠人的改進,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和流派,比如形態上有粉狀肉松、纖維狀肉松;成分上有豬肉松、牛肉松、雞肉松等;口味特色上有油酥肉松、太X式肉松等;而在營銷上還有兒童肉松、老年保健肉松,等等。
這些形形色色的肉松,往往都宣稱“營養豐富”“容易消化”“美味可口”。“美味可口”是主觀感受,“容易消化”并沒有什么意義——制作肉松的這些肉,本身也沒有“消化困難”的問題。
但“營養豐富”,則完全是“模糊的話語”。
這個說法,主要是因為它們來自于瘦肉,制作成“松”相當于經過“熬制”,直覺上給人以“營養濃縮”的感覺。比如廣告中經常說“蛋白質含量高達百分之XX”,而大家直覺上的“高蛋白食物”牛奶,蛋白質含量才3%左右。
這是一種偷換概念的比較。當我們討論一種食物的營養,不能僅僅拿出一種營養成分來比較。評價一種食物的營養,需要考慮它提供了多少人們容易缺乏的營養成分,還需要考慮它同時貢獻了多少需要限制的營養成分。
比如肉松,既然來自于瘦肉,就應該拿它與相應的瘦肉相比。以最常見的豬肉松為例,基本原料是瘦豬肉。我們吃豬肉的時候,最看重的營養成分是蛋白質和鐵、鋅等礦物質,脂肪則是希望避免的成分,而糖和鹽是需要盡量減少的“不健康成分”。
這里我們以五項基本指標來衡量:蛋白質和鐵是優質成分,越高越好;脂肪、鹽和糖是“不健康成分”,越低越好。從營養數據庫中可以查詢得到100克瘦豬肉中,含有的蛋白質是20.3克、脂肪6.2克、碳水化合物1.5克、鈉57.5毫克、鐵3毫克。
同樣,我們可以查出各種肉松的上述數據。我們可以把肉松的數據轉換為相同熱量的量來比較,發現100克瘦豬肉的熱量是143大卡,而相同熱量的太X肉松、福X肉松和老年保健肉松分別是45、29和31克。
比較后我們發現,這幾種肉松中相對比較好的太X肉松,吃45克相當于100克瘦豬肉的熱量,獲得的鐵稍高于豬肉,脂肪稍低于豬肉,這是好的方面;而蛋白質稍低于豬肉,也還不值得糾結;糖多出8克,已經不容忽視;而鈉則多出了800毫克(全天的推薦控制量僅2300毫克),簡直多得驚人。
福X肉松更糟,29克就等同于100瘦豬肉的熱量,而蛋白質只相當于豬肉的36%,多了10克糖以及350毫克鈉,各項指標都沒有可取之處。
而所謂的“老年保健”肉松,31克就相當于100克豬肉的熱量,蛋白質約為豬肉的一半、鐵只有豬肉的三分之一,糖多出8克多,而鹽更是高達719毫克。如果吃一兩這樣的“老年保健肉松”,鹽的攝入量就占到全天控制量的一半——對于有高血壓的人,這不僅不能“保健”,反而無異于“要命”。
就其他的肉松來說,具體數字有高有低,但糖和鹽的含量都非常高。
此外,長時間燉煮、炒干,也使維生素損失殆盡。我們知道,“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被定為“1類致癌物”,也就是“確實能增加”癌癥的風險。而肉松,也算是那個“等”字所包含的加工肉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