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柯布西埃當年被邀請參加這個項目時,滿心的不情愿
何萍:建筑師,某著名跨國企業設計與項目總監,業余愛好為旅游、寫作、繪畫
行走法國,會發現眾多美妙的建筑。位于法國東部索恩地區的朗香教堂,乃全世界建筑師們膜拜的一個圣所。
這個被稱為20世紀最震撼、最具表現力的建筑,是勒·柯布西埃(Le Corbusier)的作品。四大現代建筑大師中,他也是最具藝術家氣質的一位,他把朗香教堂“當作一件混凝土雕塑作品加以塑造”。
勒氏當年被邀請參加這個項目時,滿心的不情愿,因為他不是一個對宗教感興趣的人,而且手頭還有一堆項目。
為了給朋友一個面子,1951年的春天,他還是登上了朗香村的小山頭。北邊是連綿的孚日山,南邊正對著阿爾卑斯尤阿山脈最前列的山峰,東邊是緊鄰德國和瑞士的貝爾福,西面蜿蜒著索恩河谷。
法國大革命后,朗香村40戶人家和當地牧師集資買下了這塊地,并建立了一個小教堂。但在二戰期間教堂被炸毀,勒·柯布西埃第一次看到的“教堂”,只是一片廢墟。
最終,擁有建筑師、規劃師、畫家、作家等諸多身份的勒·柯布西埃,糅合了所有的技巧和文化藝術等才能,設計出了這個曠世之作。
這個小山丘上的教堂秉承了希臘城堡的某些建筑特色。從山腳下棄車而行,蜿蜒的道路引領著人們的眼光,追尋著巨大的屋頂,自然地走進了參觀者中心。在菜園的覆蓋下,這個現代大廳樸素的平頂幾乎被隱蔽,纖細的白色框架構成的玻璃墻則散發著平和的氣氛,一面灰色的混凝土墻中心是個巨大的壁爐,爐中跳動的火焰給灰色而冷靜的空間添加了溫暖的感覺。
爬山上來的來訪者可以在此小歇,然后繼續向上。
教堂占據了山丘的最高端,就像一架巨大的飛機趴在春天滿山的黃色雛菊和青草坪上。翻卷向上的屋頂像雙手合十祈禱,又像拿破侖的軍帽。據說屋頂的靈感來自于飛機的螺旋槳,但怎么看都不像。
在屋頂后方,有三個圓柱般的白色塔樓,像戴著白色頭紗的修女們默默站立。
室內的光景與室外厚重的感覺大不相同。最惹眼的南墻上,竟然開滿了大大小小的天窗。勒氏當年堅持不用普通的墻體設計,而是將這面朝向陽光的南墻當作一幅巨大的畫板來雕刻。
從東向西,這面墻的厚度從半米漸漸加厚到三米,并從下往上由厚漸薄,從室外看,是一堵向上傾斜的墻體,上面開了些不規則的小洞,在室內則變成了嵌滿深深壁龕的“洞窟”。
每個洞由外墻向內都以不同的角度擴張,洞口的大小比例也是勒氏堅持用“黃金定律”來設計的。每個洞里都在不同的地方鑲了一小塊彩色玻璃,用的是勒氏最愛的紅綠黃三色。
陽光經過這些窗洞的過濾,閃爍著紅寶石、祖母綠和紫水晶的幻彩,以各種角度放大四射的光束讓人目眩神迷。
屋頂與墻面之間留了一條幾公分寬的縫隙,作為結構支撐的幾根短柱幾乎全被隱沒在厚重的墻體里。從室外看,厚重碩大的屋頂在這條縫隙泄露的光束下顯得輕盈欲飛。
讓人驚異的,是那些用水泥槍噴射的粗糙的砂漿墻面,簡簡單單的白墻在幻彩的光線撫摸下,變得柔軟而模糊。
三個外形像是塔樓的建筑,在室內其實是三個朝向不同的半私密講壇,每個都有天上的一束光線傾斜而下,尤其是稍小的一個全部噴成紅色的講壇,光線自上而下,由強變弱,像一束燭光引導著暗夜中的靈魂。
室內的部分石材是當年老教堂里篩選出來可以再利用的,還有一些是孚日山里的白石。這些厚重的墻體里封存著當年廢墟的碎石。歷史留在這里,與光陰同在。
坐在室外講壇的石階上,心里揮之不去的是勒氏的一句話,在教堂落成儀式上,他說:“我想創造一個沉寂、祈禱、和平和內心喜悅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