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群
政治巡視是十八屆中央巡視工作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把政治巡視要求寫入條例,是這次修改工作的重點和亮點
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7月14日正式發布。這是繼2015年后,時隔兩年,第二次對2009年試行的《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進行修訂。
受訪專家認為,在較短時間內對條例再次修訂,是因為在實踐過程中,需及時對巡視工作制度發展和完善。
專家認為,最新版的條例全面總結吸納中共十八大以來巡視理論和實踐的創新成果,并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釋放出中共將更好發揮巡視利劍作用,不斷推動巡視工作向縱深發展的強烈信號。
這次修訂對條例增加有關新要求、補充有關新內容、調整有關新條款。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明確政治巡視定位;明確一屆任期內巡視全覆蓋任務;明確巡視監督內容;明確中央和國家機關巡視;明確市縣巡察制度。
“新修訂的條例將許多行之有效的巡視工作方針、經驗做法、實踐創新固化為制度成果,使這把黨內監督的利劍更準、更快、更靈活。”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說。
巡視制度,是指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通過建立專門巡視機構,按照有關規定對下級黨組織領導班子及其成員進行監督的制度。
1990年,中共十三屆六中全會提出,中央和省區市黨委可以根據需要派出巡視工作小組。1996年中央紀委第一次派出巡視組。2001年,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聯合派出巡視組開展巡視。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建立和完善巡視制度。中共十七大把巡視制度寫入黨章。
2009年,中共中央印發《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試行)》,成立中央巡視工作領導小組,將中央紀委、中央組織部巡視組提升更名為中央巡視組。中共十八大報告更是明確指出“更好發揮巡視制度監督作用” 。
2015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修訂稿)》,該條例于當年8月正式印發施行。如今,時隔兩年,巡視工作條例又再次修訂。
“中共巡視工作是一套不同于西方、具有中國特色的預防和懲治腐敗的制度設計。”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教授戴焰軍說,實踐探索在前,理論總結在后。這么短的時間對同一個條例進行再度修改和完善,來自于巡視工作理論和實踐的快速變化和巨大進展。
自2013年5月中央第一輪巡視啟動以來,巡視工作節奏持續加快,力度不斷加強。2013年開展了2輪中央巡視,2014年、2015年、2016年均分別開展了3輪中央巡視,2017年開展了1輪中央巡視。
分析認為,政治巡視是十八屆中央巡視工作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成果。把政治巡視要求寫入條例,是這次修改工作的重點和亮點。
汪玉凱說,中共十八大以來,隨著巡視實踐的不斷發展,巡視的定位越來越清晰,明確了巡視是對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干部的巡視。要切實發揮政治巡視震懾遏制治本作用,推動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
從2013年5月第一輪巡視正式啟動,到2017年6月最后一輪巡視反饋結束,中共派出中央巡視組160個組次,對277個地方、單位黨組織進行了巡視,首次實現了一屆任期內中央巡視全覆蓋。
按照“實踐探索在前、提煉歸納在后”的要求,新條例對巡視全覆蓋的內涵作了明確規定:“黨的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實行巡視制度,建立專職巡視機構,在一屆任期內對所管理的地方、部門、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全面巡視。”
汪玉凱認為,十八大以來黨內巡視制度的新發展,為黨內建設提供了重要保障。條例修訂保持了相對穩定,并突出了巡視監督政治作用,更加具有指導性、針對性和操作性。
“此次條例修訂明確中央和國家機關巡視、市縣巡察制度。”汪玉凱說,目的是發現和推動解決黨的領導弱化,管黨治黨寬松軟等問題,堅決防止“燈下黑”。這將有利于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打通黨內監督“最后一公里”。
專家認為,中共巡視制度是黨內監督、群眾監督、社會監督相結合的有效方式。通過不斷創新巡視的運行和工作機制,將全面從嚴治黨推向縱深,中共巡視利器正日益鋒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