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一位高學歷的“海歸”女白領向婚介公司交了90多萬元的服務費,然而并沒有找到理想伴侶,中介公司還以各種理由拒絕退還中介費。
國家民政局數據顯示,中國單身男女人數已近2億。除了婚介公司的“忽悠大法”,被父母逼婚“逼死”、網絡“出租”男女朋友以及“試婚”試出糾紛屢見不鮮。對于與“脫單”有關的種種亂象,法律究竟有沒有招兒?
婚介網站應采取多種手段交叉核實會員身份信息
轉伊容(百合網市場副總裁)
2002年,我國取消了民政部門關于婚姻介紹機構的前置審批。2009年,國家婚慶婚介標準化委員會發布了婚姻介紹機構的國家標準,但是,網絡婚姻介紹的行業標準卻沒有制定。龐大的單身人群造就了龐大的婚介市場,由于進入婚介市場基本沒有門檻,近幾年,婚介機構尤其是網絡婚介機構數量猛增。虛假廣告、亂收費、婚托等“黑婚介”甚囂塵上,讓不少單身人士傷心又傷財。
用戶在婚介網站遭遇欺詐,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網站提供的身份信息不真實。這里面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網站本身審核不嚴格,二是我國民政系統的婚姻信息不對外開放,企業和個人都無法查詢會員婚姻狀態,婚介機構審核確有難度。一般來說,網站只能依照用戶提供的相關證件進行核實,但全國居民的婚姻信息并不聯網,不能做到有效及時地更新:“已經結婚,但戶口本的婚姻狀態顯示未婚”、“法院已判決離婚,但民政部門的登記依然顯示已婚”等種種情況,都給婚介網站的認證工作帶來很大困擾。
為了最大限度防止用戶遭遇欺詐,正規婚介網站應采取多種手段相結合的誠信保障機制,除了線上實行實名制,還可引入芝麻信用、視頻、財產、學歷等多項聯合認證方式,同時設立線下服務中心,采用面對面的方式驗證身份證件、學歷、單身聲明或離婚證以及房產證、行駛本等,核實會員的真實信息。此外還應設立專門的防欺詐團隊,通過分析騙子的行為特征,采取機器+人工的方法對用戶的異常行為進行跟蹤,及早發現欺詐行為。
實踐證明,嚴格進行身份驗證,雖然不能完全防止欺詐行為,但是通過以上多種措施的結合,可以避免八成的婚戀網絡欺詐。
子女因被逼相親而自殺,父母應被追責嗎
常莎(京都律師事務所律師)
據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2016年發布的《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顯示:國內40歲以下人群中超過七成單身人士曾被父母“逼婚”,女性遭遇的壓力更大。
此前有媒體報道,江蘇一名女子因被母親逼著相親而跳河自殺,江西一男性則因相親失敗與家人爭吵后跳樓身亡。子女因被逼相親而自殺、患上抑郁癥或受到其他形式的傷害,父母需要被追責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愿,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婚姻自由應理解為當事人雙方既有結婚的自由也有不結婚的自由,父母逼子女相親雖然并不等同于直接干涉雙方的婚姻,但如果父母在逼子女相親后,不顧子女的意愿繼續主導并脅迫子女與特定對象結婚,則屬于侵犯婚姻自由。
子女受父母脅迫而結婚的,受脅迫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受脅迫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如果父母在逼子女相親的過程中使用了暴力手段或有非法拘禁行為,則構成故意傷害罪或非法拘禁罪。刑法第257條還規定了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但相親并不等同于結婚,只要父母的行為停留在逼子女相親這一步,未構成故意傷害罪或非法拘禁罪的標準,就算子女因此自殺也無法追究父母的法律責任。
即使父母采取暴力逼婚,其行為已經達到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的標準,也需要受害人發起訴訟才處理,即所謂的親告罪。
租男/女友回家,不構成雇傭服務關系
符向軍(法律工作者、法治評論員)
單身人士為了哄住父母,在平臺租一個男/女朋友回家,看似時尚有效的“反逼婚”行為,實則隱藏著重大安全隱患,可能引發財物糾紛、人身傷害、情感糾葛以及詐騙、色情交易、性侵害等民事刑事法律糾紛。“男子租女友遭暴打并被搶劫15萬元現金”、“男子租女友回家強奸致其懷孕”、“女孩出租自己被劫財劫色”……因“租友”而發生的違法案件屢見報端。
必須明確,“租友”行為不受法律保護。有人將此行為定位于雇傭服務關系,這是錯誤的理解。把人作為交易主體進行租賃,不符合法律規定,也違反了道德倫理。“租友”的性質特殊,一方以另一方的男/女友的特定身份出現在另一方的家長親人面前,進行“角色扮演”,涉及身份利益關系,其合同標的物是人本身而非勞務,不同于家政服務、暑期打工、建筑勞務等提供勞務的一般雇傭服務關系,也不同于付費陪玩樂、陪聊天等提供勞務的新型雇傭服務關系。
任何以人身為標的物的“租賃”“雇傭”協議都屬無效,不受法律保護。因此,在租賃期間如出現任何財產、人身損失,“租客”就會陷入維權難的困境。
另一方面,租友平臺本身處于灰色地帶,不具有合法經營的資質。一旦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出現了違法行為,各方包括中介機構都將會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甚至民事、刑事法律的處罰。
“租友”現象是傳統的婚戀家庭觀念與“單身潮”相矛盾的特殊產物,這種現象不會長久存在,網絡租友也不會成為長期發展的模式。
同居有風險,“試婚”需謹慎
張曉黎(北京京云律師事務所副主任)
據某婚戀網站近日的調查,在單身人群中,近90%的男性和70%的女性能接受“試婚”。上海市民政局婚姻管理處也曾對千余名“試婚”男女進行抽樣調查。
為了避免結婚后的各類摩擦,許多情侶會在婚前選擇同居“試婚”。盡管“試婚”被認為有不少好處,但也存在較大風險。
從法律上看,“試婚”與同居在現實中意義基本類同。“試婚”若不成功,則雙方可能在分手時產生情感糾葛、財產糾紛甚至子女撫養的糾紛。
感情糾葛,不屬于法律調整范疇。對于二人在“試婚”期間共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如果登記在雙方名下,則以產權登記為準;如果登記在一方名下,雙方共同還貸,則屬于雙方共有。雙方共有的情形中,如果有證據證明按份共有,則按份共有;若沒有證據證明,則各占50%份額。如果登記在一方名下,由一方單獨付款并還貸,屬于一方個人財產,另一方無權主張房屋權利。
有的“試婚者”會在“試婚”前簽訂協議,明確雙方在一起生活的權利、義務及財物歸屬等細則,這樣的協議一般在法律上是有效的。
但是,如果協議約定,一方在“試婚”期間,不得與他人交往,不得與他人領取結婚證,由于該約定違反了我國婚姻法關于婚姻自由的規定,該約定無效。
如果協議約定,一方因為有外遇或者造成另一方身體上的(如流產)傷害,該方自愿賠償多少錢,則該約定有效。
和男性相比,女性在“試婚”關系中的利益更容易受損害。單身女性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考察某個男性是否適合結婚,不要輕易“試婚”。比如兩人一起去長途旅游,整個過程中也能對某個人的生活方式、處事態度有深度了解。
從法律角度來說,建議各位單身人士提前做好“試婚”同居期間的財產方案,最好簽訂書面協議,以免日后產生糾紛時,不僅感情受挫,還要遭受財產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