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翁
一 鄉 愁
僑居瓊海嘉積鎮鄉里,小區墻外是一個典型的熱帶島民村落。沒有街、巷和胡同,十幾戶人家散居在椰子樹下或檳榔林中,閑來散步、騎車,是個極佳的清靜去處。曲徑起伏蜿蜒在丘陵林蔭之間,陽光隨著清脆的鳥鳴聲從林蔭縫隙中似激光、閃電穿射下來。光束如利劍,劃破薄霧霞光數道。走在濃墨重彩般的油畫中,日復一日,每次都有新感覺,潤肺、清心、養目,心曠神怡,趣味無窮。
有參加博鰲會議的外國元首夫人來訪,整修一番便成了一處游覽景區。進村路口處立一塊牌子,寫著:有一種滋味是嘉積;有一種鄉愁是北仍。一經旅游文化包裝,反倒少了點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嘉積鎮的烤鴨確有特殊風味,名揚瓊島。小村叫北仍村,居住三個冬季,游走過數百圈,卻從未體味出“北仍”的什么鄉愁。
前些日子作家王保忠發來散文《鄉愁》,讀后品味到了塞北人的鄉愁是窯洞內的老壇酸菜做成羊肉臊子的味道;冬季,背風的暖陽坡下披著老羊皮襖吸小蘭花旱煙的味道——在這海島林中怎么會有外域人的鄉愁呢!鄉愁是童年的美好印記;鄉愁是人生永恒的思念;鄉愁也是心靈回歸的召喚!
優美的環境可以陶冶情操,修養身心,與鄉愁有何牽連?
一次,路邊新建一間照看橡膠園的茅草小屋,掛牌“橡膠草寮”,外墻壁上懸掛一張木犁、草帽,供游人拍照農耕背景。駐足玩味似乎有點文化氣息。
農耕國度,天南海北,一脈相承。一張木犁縱橫傳承兩千年,西漢的農具圖譜便有了木犁記載。唐人韓愈記述與陸羽齊名的茶圣盧仝,有詩《寄盧仝》:“國家丁口連四海,豈無農夫親耒耜”。耒耜,木犁也。
出于農家,自幼崇尚的技能就是耕種和駕馭車馬、犁杖。尚未成年,體型弱小,能穩操犁把是一種自豪。老馬識途,老牛寸步不離墑溝,也是調教出來的功夫。犁地,特別是翻地又叫“扣地”,首先會將犁鏵、犁鏡固定在犁床上,牢靠穩妥全憑一種技巧。犁走直線,深淺均勻,所謂技術活不在力氣大小,就在單手掌握的犁把上。左手揚鞭吆喝著牲口“唷唷——喔喔——”,揮鞭炸響,如同一首牧羊曲。翻扣出來的土地,犁花泥瓣環環相扣,魚鱗、波紋一般平整細膩。
調轉犁頭時,提起犁身,橫腳蹬蹭幾下光滑如鏡的犁鏵,涌上心頭的是一種自豪的甜美滋味:嗯!這才是爺們干的活兒!
看著“橡膠草寮”墻上的木犁,心中泛起淹沒在半個多世紀年輪里的滋味!也許那就是鄉愁。
二 讀《四圣心源》有感
年與時馳,身體的各個部件逐漸老化。保健養生成了生活的主要內容。抱恙日久,四處尋醫問藥,偶遇一位中醫世家出身的張樹新大夫。受父真傳,一生專攻針灸,對中醫奇經八脈,陰陽五行,相生相克頗有研究,深諳診脈,造詣很深。張大夫年近花甲,為人和善,夫婦兩人行醫,均信佛,琴瑟和諧都有一副菩薩心腸。考慮到本人離京就醫有所不便,便傳授一些簡單自救針術。不幸言中,在外地突發不適,竟起到解危救急的作用。感激之情,尊稱她為張老師。本人并不具備學生資格,她卻認可這位業余門徒。再次相逢,她更是精心口授身傳針灸醫學道理,還特別推薦一本黃元御的經典之作《四圣心源》。一代醫、藥宗師的扛鼎之作,讀后眼前為之一亮。
中醫、中藥是華夏瑰寶,幾千年的傳承,博大精深。歷史久遠,語言的變革使龐雜的內容難免有誤。用黃元御的話說:“醫有黃帝、岐伯、越人、中景,四書之圣,爭光日月。人亡代革,薪火相傳,玉楸子憫后世作者不達意,既解《傷寒》、《金匱》,乃作《四圣心源》,解內外百病原始要終,以繼先圣之業。”他梳理萬綜,刪繁就簡去偽存真,給后人一捷徑。
《四圣心源》先從天地陰陽講起,天人合一,“人與天地相參也”;“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 。”年有四季,地又有四方:東、西、南、北,中為“中氣者,陰陽升降之樞紐,所謂土也”。“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土合四象,是謂五行也。”“五行之中,各有陰陽,陰生五臟,陽生六腑”,“五行之理,有生有克——”將讀者帶進一個宏觀的哲理世界。由宏觀入細微,由病理到藥劑。對于一個業外者說來,真正讀懂十分艱難,但畢竟能給人一些啟迪。在本書中還翔實地記錄下了丹、散、湯藥一百三十一個良方,為中醫藥界留下一筆寶貴財富,值得一讀。
在某種意義上講,讀書也是一門學問。人們熟悉的當代名流馬未都,僅有小學四年級的文化基礎,全憑讀書、自學,成為文學家、編輯家,更是赫赫有名的瓷器鑒賞家、收藏家。他對讀書自有見解:讀書分三個階段,青少年讀書是“誦讀”,不求理解,博學強記,以背誦為主。據說康熙大帝和重臣和珅對四書五經都背誦如流。二是“通達”。成年人要攻讀一門學問,一定要貫通中外、古今,弄懂其中的奧秘和道理。三是“涉獵”。隨著年齡增長,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讀書規則便是有興趣的書籍和知識都要涉獵,不斷豐富自己,擴大知識面。
知識歷來沒有行當界限,古來名醫皆為大儒,文豪多是棟梁。北宋傳奇狀元宰相呂蒙正所作《寒窯賦》,流傳千年而不衰,至今讀來瑯瑯上口。司馬遷曾任太史令,身受宮刑矢志不渝,所撰《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絕唱,無韻之離騷”。蘇東坡曾受大理,幾次升貶甚至流放到蠻地瓊島,詩圣光環不減,仍是一代文豪。明清之際山西名醫大儒傅山,既是著名思想家、書畫家,更有《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流傳后世,醫德醫風垂范后學。
黃元御,名玉路,號研農,別號玉楸子,山東昌邑人,出身書香門第,名門之后,自幼就有報國宏愿。只因眼疾被庸醫誤診左眼失明,絕了仕途之路。他發誓:“不能為良相濟世,也要為名醫濟人。”并把滿懷豪情陶鑄成一首《詠風箏》詩:“命薄如紙數里該,姻緣全憑一線來。平生不愛云和雨,惟喜春風抱滿懷。”二十年的行醫生涯,由民間草根郎中,精進到皇宮御醫,醫著頗豐,十二部經典醫書流傳后世,在民間則被尊為“黃藥師”供奉于廟堂。
黃元御首次進京為乾隆皇帝醫病,即使有真本事也會戰戰兢兢,遠比進京考狀元艱難,更有生命之憂。野史軼事記載頗多,雖無法考證,但可以想見乾隆不會輕易相信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間郎中的。事后乾隆爺賜匾:“妙悟岐黃”,封為五品,委任為太醫,可見黃元御的真才實學感動了皇帝。
短暫的五十三歲人生,僅憑一只眼的視力,閱讀了浩瀚醫學典籍,思考、實踐,析微剖奧,剔謬辨非,撰寫十二部醫學經典,可謂耗盡畢生精力,英年早逝。但有傳說不是積勞成疾,而是受驚嚇而死。乾隆爺為救病危的皇親,派他日夜兼程趕赴沈陽,他僅憑進門聽到病人的呻吟,就斷言是肺已腐爛,無藥可醫。血性的王爺不愿看著兒子忍受生不如死的病痛折磨,一狠心將兒子殺了。事后又心不甘,竟然剖腹取肺驗證。雖然確診無誤,血淋淋的一盤活人爛肺嚇得他魂飛魄散,膽汁四溢。一句直言竟要了一個人的性命,倘若誤判王爺豈肯罷休,不僅是毀了一世清名,身家性命也難得保全!受此驚嚇,自知此命休矣。
行醫的艱難與行醫的高尚并行。當代著名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先生說:“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術不近仙者不可為醫。”患者能將一切隱私、痛苦告你,甚至脫光衣服讓你檢查,確實視醫者為神圣,為天使。
中醫的治療有時簡便易行,而診斷、辨析奧妙無窮。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根本無法驗證經脈、穴位的存在。是哪位高人如何發現的經絡、穴位,以及起止和運行的途徑?又是如何確定穴位的準確位置,針刺的深淺?真可謂非仙人不可為。
幾千年的實踐證明,經絡、穴位不僅存在,以陰陽五行的理論治療效果已被世人所公認,這就是中醫的魅力所在。但是,醫術能近仙的名醫大儒總是極少數,就是在當今的大城市也很少見到中醫醫院。十幾億人的泱泱大國,想以中醫中藥救民眾于疾苦,僅靠幾位享譽天下的名醫是不現實的,除了依靠民間或基層的普通郎中,還需為國民普及一些中醫中藥知識。
醫道博大精深,中醫學與儒學并重。張大夫的一位高足鉆研中醫和國學,她的初衷是意在解除親人的病痛,親情激勵她刻苦奮進事業有成,也造福了更多患者。《大醫精誠》有云:“為人子不知醫為不孝,為人父不知醫為不慈”,勉勵世人盡量掌握一點普通的醫學知識。初讀《四圣心源》,盡管有些生澀難懂,多是未曾接觸過的中醫道理,但認真品讀漸悟到醫者的高尚和名醫大儒的為人之道,好似飲一杯陳年老酒,甘甜醇厚。香茗、咖啡能清心提神,美酒佳釀能舒筋活絡、活血化淤,即使沒有豪飲斗量,這般千年純釀卻不可不品。
三 走進“798”藝術區
酒仙橋與將臺路“798”藝術區一站之遙。周末,夕陽西下失去酷暑的火辣,信步到聞名于世的藝術區遛彎,不似公園的林蔭涼爽,也是個休閑的好去處。
一說到藝術,就有點高深莫測的味道。我不懂藝術,也很難用簡單的語言和文字三言兩語說清藝術的含義。只知道閱讀一篇好的短篇小說、散文、詩歌,欣賞一幅好的字畫或一件小擺設,就有那么一種特殊的感覺,給人以美的享受和無限遐想空間,不由得就有發自內心的感嘆:有點藝術味道!
“798”原本是京郊廠區的名稱。當年的保密廠,隨著時代的發展相繼合并、重組,倒閉、改制、轉產,大量廠房、設備閑置已成為企業的負擔。“798”幾個無線電元件廠也經過同樣的陣痛。一位外國藝術家看準了這里的地理位置和京城發展前景,便以廉價租金入住了“798”的舊廠房,于是引來眾多跟風的藝術人來湊熱鬧,瞬間就像滾雪球一樣,蜂擁而至。如今至少有300多位從事藝術的人居住在“798”藝術區,或者以“798”藝術區作為自己的主要藝術創作空間。進駐“798”藝術區的既有大名鼎鼎的藝術家如劉索拉(作家、音樂人)、洪晃(出刊人、出版家)、李宗盛(音樂人)、李象群(雕塑家)等,也有名不見經傳的無名之輩。
“798”藝術區與馬路、街道、住宅區并沒有明顯分界線,當你眼前廠房的墻壁上出現一幅巨大浮雕,便道上豎立著造型奇特的雕像,所有墻壁上像隨意涂鴉一樣畫滿各種圖形繪畫時,你就會感覺到“798”藝術區到了。
素描、畫像者,因陋就簡地坐在路邊開始工作,藝術品小攤位馬路邊隨處可見。一位音樂人斜挎吉他,坐在一把折疊椅上,守著音箱和麥克風深情地放歌,全然不顧馬路上是否有聽眾停下腳步。不過,還真的打動了一對情侶,二位站在數米開外,并肩凝神,略有所思地沉醉在音樂中。
在“798”藝術區,一切都會改變著原有物質的內涵。一臺蒸汽機車,停放在原來的一段筆直軌道上,沒有了轟鳴、煙塵和油漬,變成了供游人欣賞的藝術品;馬路邊原來用普通鋼管焊接成廠子的番號,旁邊安放幾個石墩坐椅,同樣成了人們青睞的藝術品。藝術品似乎不分種類和大小,記得同事趙二虎用廢棄的易拉罐鐵皮制作過一件方不盈尺的小擺設:一個赤裸的北方漢子,一腿屈膝,彎腰弓背,雙手后托,背著一段長城。長城殘缺的形狀恰似兩個翅膀,他起名為“沉重的翅膀”,讓人看后充滿想象。
藝術是智慧者觀察世界的一種直覺,也是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家用他們獨特的創作方式來表現客觀世界,聚焦成多棱鏡來裝點世界,啟發人的心智。
滿街隨處可見的雕像、繪畫、音樂和看似簡單的原生態物品擺放在那里,對游人有巨大的感染力,那種力量也許就是藝術的魅力。在一間藝術品店鋪門側,豎立著一尊芭蕾舞女神的赤裸雕像,全身鮮紅,足尖并立,仰首挺胸,雙手高舉著一副鎖鏈。那舞者的氣勢非凡,中間隱私處卻用一片破布似隨意纏裹遮擋了一下。其實,雕像非常純凈,這看似隨意的遮擋,更增加了淳樸藝術的魅力。
藝術無處不在,它需要我們去慢慢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