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升+李新欣
【摘要】媒體融合既是面向新的傳播技術和傳播平臺的遷移過程,也是傳播內容和傳播模式的價值再造過程。這一過程為廣播節目形態的理念、內容生產、傳播方式以及傳播關系創新都帶來了可能性空間。廣播節目形態如何在“不變與變”中求勝,如何在融合與跨界中尋求突破,如何以多維度思考、多手段制作、多平臺營銷實現節目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是廣播節目形態實現新跨越的關鍵。
【關鍵詞】媒體融合 廣播節目形態 廣播劇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作為一種傳統的廣播節目形態,廣播劇在傳播平臺單一、傳播渠道匱乏的時代,不僅成為一種普及率極高的傳播形式,也為廣播節目的創新提供了一種技術與市場優勢互補的典范。但是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廣播生態無論是內容的生產、形態的變革、終端的搭建以及用戶關系的開發都體現出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廣播劇如何做好傳承與創新成為廣播電臺內容變革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一、廣播劇傳播形態的“不變”與“變”
(一)廣播劇傳播形態的“不變”
廣播劇是以音頻為傳播載體,以音樂、音響等技術手段,以配音演員多元化的聲音敘事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命運、呈現故事沖突的藝術形式。具體來說,“廣播”指的是主要的傳播媒介;“劇”指的是戲劇。所謂戲劇,是指由人物、語言、動作、舞蹈、音樂和場景等元素綜合到一起以形成一個完整敘事的舞臺表演藝術。作為一種特有的藝術形式,廣播劇具有如下幾個特點:
1.以聲音形式來建構敘事
廣播劇的腳本大多來自于文學作品的改編,創作者將文學作品中情節豐富、線索復雜的文字符號轉化成廣播劇中富有感染力的聲音符號,需要經歷一系列解碼—編碼的創作歷程。在一個完整的敘事當中,文字有著敘事、描寫、抒情、說明、議論等不同的職能和作用。因此,在轉換成聲音符號進行廣播劇的創作時,需要多種聲音形態來建構敘事,使得情節豐富、完整,賦予聽眾想象的空間。
在廣播劇的多種聲音形態中,演播者自身的聲音是最基本的,也是敘事的核心元素。除此之外,音樂作為敘事的鋪墊和烘托,音響作為還原場景和渲染細節的輔助手段,在建構敘事中同樣必不可少。好的音樂及音響效果可以為烘托情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只有當演播者的聲音與音樂、環境音響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夠將演播內容訴諸聽眾的聽覺和想象力,在戲劇的場景和畫面缺失的情況下也能夠形成極強的感染力。
需要注意的是,與其他戲劇形式如話劇、歌劇、音樂劇甚至電視劇不同,廣播劇的主體由音色鮮明的話劇演員和配音演員構成,其敘事帶有鮮明的語言藝術表演的特色和個性化的特征。從傳播效果上講,廣播劇追求的是題材要有吸引力、聲音要有感染力、表演要有想象力。廣播劇缺少可以幫助建構情節的視覺表現形式,單憑聽覺來理解一個敘事,對于受眾來說看似是一個單調且費力的過程。但實際上,正是因為廣播劇可運用的形式較為單一,創作者不得不對聲音的質量精益求精,經過藝術加工后的聲音演播攜帶著大量的畫面信息,可以激發受眾的想象力,這也是廣播劇的魅力所在。
2.以聲音媒介為播出載體
早期的廣播劇一般采用磁帶錄播或制作成CD出版,但主要的播出平臺還是廣播電臺。生活當中的聲音媒介有很多,從最早的留聲機、收音機、隨身聽、到如今因新媒體技術發展而不斷興起的個人電腦(PC)端和移動終端的線上平臺、客戶端等,都可以成為傳播聲音的媒介。換言之,新媒體的發展使得廣播劇的播出平臺大大擴展,但播出平臺的本質沒有發生變化,無論是傳統的廣播電臺還是如今較為普及的喜馬拉雅FM、蜻蜓.fm等線上平臺,轉變的只是收聽的途徑,聲音傳播的本質沒有改變。
傳播載體的本質沒有發生改變,就意味著廣播劇的創作道路、戲劇特點和藝術內涵基本不變。當前廣播劇的衰落與新媒體的沖擊并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相反,分眾傳播可以使得廣播劇的創作方式更加多樣、藝術風格更具特色、傳播途徑更加精準,也使其更具有傳播效力?;仡檹V播劇的發展歷程,廣播劇一直是黨和政府進行新聞宣傳、建設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文藝形式之一,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二泉映月》《南宮玲霞》《序幕剛剛拉開》等作品的問世掀起了廣播劇的一個創作和收聽的高潮。到20世紀90年代,電視的普及給廣播劇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分流了廣播劇的受眾,但是由于兩者傳播平臺的差異,廣播劇始終沒有和電視媒體實現很好的融合。
(二)廣播劇傳播形態的“變”
作為廣播媒體重要的傳播形式,廣播劇在廣播節目生產制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都將廣播劇列為其中的獎項,廣播劇擁有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市場價值和受眾基礎。當然也要看到,在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變化的條件下,廣播劇的傳播生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1.廣播劇的創作主體從專業化向社會化轉變
傳統的廣播劇,從劇本改編、配音演員的選擇以及音響合成等都有著明確的專業分工,故事的主角基本是專業的話劇演員或配音演員擔當,后期制作也由專業團隊完成,這種經由廣播電臺播出的“我說你聽的方式”構成了傳統廣播劇從傳者到受眾的單向傳播模式。但在新媒體時代,傳播渠道的拓展使得受眾對媒體產品的選擇權增多,廣播劇的單向傳播變成了受眾與創作主體之間的雙向互動,廣播劇的內容和形式的主導權開始由“傳播者為中心”向“以受眾為中心”傾斜,反映到廣播劇創作上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廣播劇的表演主體從專業化向社會化轉變。這是因為互聯網應用的普及降低了廣播劇傳播的門檻,一方面每個人都擁有傳播的渠道,并且有機會參與到廣播劇的創作中;另一方面,廣播劇的制作已不是一種專業技能,影視制作軟件的便利化使得普通人都可以利用習得的技術進行廣播劇的生產與傳播。
2.廣播劇的傳統受眾向網絡用戶轉變
傳統的廣播劇受眾是相對固定的,其最主要的受眾就是有著長期收聽廣播習慣的聽眾。而且聽眾在傳播流程中的角色是被動的,只能在電臺規定的播放時間、頻率里進行收聽,收聽時長和片段的選擇也完全由電臺決定,自主性較低。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信息消費有著相當大的自主性和主動權。在互聯網的資源平臺上,用戶可以隨時隨地選擇收聽自己喜歡的節目內容,并且可以在同一時間對不同的廣播劇進行非線性的切換。也正因為這樣的傳播優勢,一批符合網絡用戶收聽習慣的新的廣播劇形態應運而生,比如微廣播劇、類型廣播劇、IP(版權)廣播劇等。
3.廣播劇的傳播平臺從傳統媒體向垂直音視頻網站和社交媒體轉變
垂直音視頻網站和社交媒體平臺的興起,使得廣播劇的傳播渠道從電臺這一傳統的播出平臺向多樣化的播出平臺轉變,渠道多樣化帶來的是傳播的分眾化、精準化和差異化。在這樣的態勢下,廣播劇不再只是經由廣播電臺傳遞的一種文藝節目,而是可以跨界與其他媒介進行融合的全媒體藝術形態。廣播劇的跨界,一方面體現在廣播劇可以在電臺、音視頻網站、社交媒體、客戶端、微信公眾號等多個平臺跨界傳播;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廣播劇的創作題材來源更加多元,除了專業的廣播劇作家創作的腳本之外,來自生活當中的真實事件、網絡上流行的虛構與非虛構故事資源、其他藝術形式的敘事改編等都可以成為廣播劇的題材來源。與廣播劇跨界傳播相對應的,就是廣播劇與其他媒介和藝術形式的融合,既體現在廣播劇的創作主體和創作手段開始借鑒其他的藝術形式,更體現在新形態的廣播劇融合了更多的用戶群體,這些都使得融合態勢下的廣播劇重新凸顯了其應有的藝術價值和市場價值。
二、廣播劇紀實作品《太平洋大逃殺》案例分析
《太平洋大逃殺》是由蜻蜓.fm、樂視影業和時尚傳媒聯合出品的根據真實事件而改編的廣播劇,也是國內首個由新聞深度報道而改編的廣播劇。2016年10月21日,該劇試聽會亮相烏鎮戲劇節受到好評,廣播劇全集于2016年11月5日正式上線以后,創造了廣播劇網絡點擊瀏覽多年未見的盛況。廣播劇《太平洋大逃殺》在內容創作、藝術呈現和跨界推廣等方面都進行了探索和創新,有幾點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
(一)內容創作上注重用戶體驗設計
《太平洋大逃殺》以記者的特稿為事實依據,在此基礎上又邀請曾為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編劇的史航對其敘事情節和敘事結構進行重新整合。一定程度上講,廣播劇《太平洋大逃殺》本身就提供了一個體現生死主題和戲劇沖突的悲情故事,極易造成用戶先入為主的感知印象?!短窖蟠筇託ⅰ分v述的是山東榮成市鑫發水產公司的大洋魷釣船魯榮漁2682號2010年12月出海前往秘魯、智利海域釣魷,此后漁船失去蹤跡,最后只剩11名船員生還。該漁船在出海八個月后被中國漁政船拖帶回港。歷時近兩年的偵辦和審理后,11名生存船員被判殺害22名同伴,其中6人被判處死刑。其中的一名船員趙木成,因卷入殺戮事件被判處有期徒刑四年,四年后刑滿釋放的趙木成接受記者的采訪,還原了整個事件的過程。
除了故事本身的吸引力,劇本在內容創作上還要考慮到該劇主要是通過客戶端平臺推送,大部分聽眾是手機移動端用戶。因此劇本的內容編排和章節設置都要符合互聯網傳播UP2U(User Planning to User)原則,簡單來說就是情節要符合用戶收聽習慣,呈現“短、平、快”的特點。廣播劇全集共分為六個章節:征兆、殺人魷魚、嗜血鯊、借刀殺人、梅杜薩之筏以及未完的結局,每集15~22分鐘。每一集都會呈現出新的矛盾和沖突,使得情節環環相扣、高潮迭起,敘事結構上極為精致,同時又符合網絡碎片化收聽的特點,情節推進不陷于冗長。這樣的情節編排與傳統廣播劇層層遞進、逐步渲染的風格有很大區別。
(二)多重的敘事視角和多樣的表現手法
敘事視角是指對故事內容進行觀察和講述的特定角度。對于傳統的廣播劇來講,敘事視角一般只有一個,主人公的第一視角或是旁白轉述的第三視角。而在《太平洋大逃殺》中,記者、故事親歷者趙木成以及第三視角的旁白講述均在劇中得到呈現。同一個故事,從不同的視角去講述,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加上旁敲側擊的細節的相互印證,讓整個敘事具有很強的代入感。比如親歷者趙木成的講述主要為聽眾還原了故事發生的真實情景,記者的講述則是偏重于對情景的解讀和分析,旁白轉述在氣氛渲染和情節交代上則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多重視角的敘事,可以在有限的節目容量里為聽眾提供更為豐富的信息,使得廣播劇在編排結構上更加符合用戶體驗。
在表現手法上,除了王學兵、張譯、張杰、姜廣濤、芒來、羅兵等專業演員的演播之外,該劇還獨具匠心地增加了記者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的訪談對話環節,深入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復雜心理和事件緣由。劇中的記者與教授不是由演員扮演的,而是來自現實生活中具有真實身份的個體,這使得該劇在探討人性這個話題時更具深度和說服力。在演播的語態上,既有專業演員戲劇化的演播語態,也有非專業演員真實的生活語態,兩種語態的相互結合,使得劇中人物的情感變化真實自然,讓聽眾產生身臨其境的體驗。
(三)多平臺融合制作和跨界聯合推廣
《太平洋大逃殺》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個熱點新聞,在廣播劇未推出之前就已經在網絡及各大社交媒體上引起廣泛關注。《太平洋大逃殺·親歷者自述》這篇特稿由Esquire特稿實驗室推出,到樂視影業競標獲得版權并著手開發不同文本形式的產品,再到與蜻蜓.fm平臺合作率先推出廣播劇,這本身就是一個跨界合作的過程??梢哉f,《太平洋大逃殺》這部廣播劇從孕育到出生都是不同平臺跨界合作的結果??缃绾献魇沟迷摬繌V播劇未播先紅,積累了大量潛在的受眾資源,最后落地的推廣平臺蜻蜓.fm又在新興的網絡廣播平臺中擁有較強的傳播力和市場號召力,能夠帶動其他社交媒體進一步轉發,實現二次融合。成功的跨界合作必然帶來產品與多種平臺的融合,從廣播劇《太平洋大逃殺》的推廣過程中可以發現,廣播劇的跨界與融合不是簡單的“跨”與“融”,不是簡單地將已有的廣播劇直接投放到不同的平臺上,而是要將跨界合作貫穿到廣播劇的劇本創作、生產制作與營銷推廣的完整過程中。
三、《太平洋大逃殺》對于廣播節目形態創新的啟示
廣播節目形態的變革有著多方面的現實因素,而媒體融合是直接影響傳播要素作用方式的主要動因。所以廣播節目形態的創新與其說是基于節目形態自身的變革,不如說是因應當下傳播格局、傳播方式變革的一場自我革命。因此,廣播劇《太平洋大逃殺》的現實價值不僅僅在于單一個案的傳播效應,對廣播節目形態的創新同樣具有示范性的啟示。
第一,堅持內容為王,努力發掘好故事。好故事依然是廣播節目的核心競爭力,傳統廣播劇的故事常來自文學作品的改編,而《太平洋大逃殺》來源于真實的新聞事件,屬于非虛構作品,這一特點能夠更好地激發聽眾的關注興趣。同時,好故事在其傳播的過程當中能憑借其本身的新奇性和海量用戶的關注度,達成向IP轉化的市場效應,在滿足游戲、廣播劇、電影、動漫等衍生產品開發需要的基礎上,為優質IP創造了價值延伸的可能性。
第二,堅持用戶為要,不斷滿足市場日益變化增長的消費需求。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節目的創作理念、選題策劃、內容生產、傳播渠道和傳播方式等方面,關注用戶興趣、提供用戶體驗、體現用戶價值,最大限度地開發用戶資源、提升目標用戶忠誠度,不能自談自唱、自娛自樂。
第三,堅持技術為先,以各種手段強化傳播的針對性和專業化。從廣播劇的制作來看,在技術手段的應用上可以借鑒大數據分析的手法,從既有的用戶數據庫中梳理分析用戶的節目消費習慣,以用戶的消費偏好來選擇腳本和演員,從而取得可預期的市場效應和社會效應。2013年美劇《紙牌屋》的熱播可以說是這方面成功的樣本。對廣播節目來說首先要建立自己的聽眾數據庫,把用戶資源轉變為一種市場效應。此外,在專業化生產方面,要把紀實性敘事、場景化再現和藝術化創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努力提高節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第四,堅持融合與跨界,以多維度思考、多手段制作、多平臺營銷實現傳播效果的最大化。既要考慮節目內容的不可替代性,也要考慮用戶對選題內容的需求動機;既要借鑒傳統廣播劇生產多年的經驗模式,也要探求多種介質跨界整合的可能性路徑;既要利用傳統廣播渠道的優勢,也要積極參與互動平臺的搭建,同時利用市場熱點和話題進行網絡營銷??傊?,廣播節目形態只有因時而變、順勢而為,才能在媒體融合的大潮中完成新的跨越。
(作者張晉升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李新欣系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
(本文編輯:饒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