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新軍
【摘要】近年來,歷史題材的廣播影視作品創作層出不窮,本文結合廣播訪談節目《回望——大逃港》,從歷史題材的本質、創作及傳播等多個角度,分析了歷史題材作品與現實重構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歷史題材 現實重構 時代眼光 創新傳播
【中圖分類號】G221 【文獻標識碼】A
2015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華夏之聲2013年12月29日播出的廣播訪談節目《回望——大逃港》在第五屆全國歷史題材廣播電視節目創新創優評選中,獲得了廣播特別類一等獎。作品通過回憶從50年代后期開始的內地人從深圳偷渡前往香港的現象,還原了當年“大逃港”的史實,不僅揭示了這段歷史對中國改革開放的影響,還展示了共產黨人在其中敢于擔當、勇于思變、百折不撓對人民負責的精神。作品構思精巧,由三位各具特點的嘉賓——書籍《大逃港》作者陳秉安、“大逃港”親歷者歐陽東、83歲高齡的原寶安縣(現深圳市)縣委書記方苞,從不同角度分別講述,令聽眾體悟了人民的訴求、學者的解讀以及執政者的思索。作品調度布局合理,展現了三位嘉賓的鮮明特點,讓聽眾隨著時空的轉換,看到了歷史事件的不同側面和維度。在震撼的同時,更引發了聽眾對現實的深深思索。
從訪談節目《回望——大逃港》的創作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歷史題材作品如何與社會現狀形成共振,與當下受眾產生共鳴以達到“鏡鑒”作用的深入思考。而這種無論在主題選擇還是受眾感受,乃至社會效果都與現實緊密結合的創作方式,其實是歷史題材的一種現實重構,也是歷史題材廣播影視作品創作的時代性特征。本文將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談談歷史題材作品創作中的體會,尤其是歷史題材的現實重構問題。
一、現實重構是歷史題材作品的本質目的
當下一些歷史題材廣播影視作品的創作,可以看到在細節上精益求精,不斷高大上,在情節上構思精巧,步步為營,醉心于宮斗權謀,可能短時間內吸引了不少的眼球,滿足了一些受眾獵奇的需求。但思索之后就會發現,在這些作品中往往存在史實和思考上的各種欠缺。因為沒有整體的歷史感,沒有科學的歷史觀,不能以寬廣的眼界看世界,創作者的精神就很容易陷于偏狹、執拗,這樣的寫作很難在精神上說服讀者。
《舊唐書·魏徵傳》中李世民曾說:“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往往以其驚人的相似性真實地呈現在世人面前,記錄著時代的變遷,這其中的規律是最珍貴的財富。同樣歷史題材廣播電視作品的“鏡鑒”作用也才是其本質目的。所謂“鏡鑒”即以史為鏡,對照古今。如何將歷史的鏡鑒作用發揮到最好,讓歷史的經驗教訓為現實提供借鑒,進而讓受眾產生共鳴,對現實產生影響,這才是歷史題材創作的本源,也是歷史題材現實重構的基礎。我們所說的歷史作品的現實重構首要的一點就是要尊重歷史的真實。現實重構應該是在尊重歷史的同時,照應現實,與現實重構,所謂重構不是推到重來,也不是古今的嫁接,而是歷史中的靈魂與當今時代需求的統一性尋求。
廣播訪談節目《回望——大逃港》就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上個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持續續近30年,大批的人經過千難萬險從中國內地偷渡到香港,一些學者將這一歷史事件稱為“大逃港”,并將它喻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催生針。”①這樣的歷史不禁讓創作者思考,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了如此狀況?原因和結果對現實又有怎樣的啟示?如何讓歷史作品與時代緊密結合,從而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符合時代當下的需要,符合受眾的審美需求,為受眾帶來一些思索和借鑒?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既體現了創作者的匠心,也涉及到了創作中的現實重構問題。
二、歷史作品的創作需要現實重構
馬克思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歷史往往意味著文化的傳承或者傳統的烙印,因此,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應當找到適應時代需求的歷史精華,并加以重構。所謂“重構”并不是將具體的現實事件與歷史融合在一起,而是將現實問題與歷史境遇勾連,形成作品的內核,讓受眾在感受歷史作品的時候心靈有所共振、感悟,從而達到“鏡鑒”的效果。這種重構同時也是一種反思。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中,感受歷史,能夠讓作品拋離那些所謂消費心態下的私情小調,變得更具人文關懷,更具恢弘的氣度,更具思想的深度。
作品《回望——大逃港》涉及的歷史30余年,參與人數眾多。這段歷史可以選擇的角度很多,如時下很多文藝作品中經常出現的探秘、個人奮斗成功傳記以及愛情悲歡離合等,也許以上主題都有吸引眼球的地方,但作為一個歷史作品,《回望——大逃港》將“鏡鑒”功能擺在了首位。這段歷史的核心價值在哪里,與當代社會情感需求可以在哪些方面產生碰撞和共鳴,是成為這部作品的首要思考。
1.用時代的眼光去看待歷史的真實
“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作品的創作與作者的史識和史觀息息相關。擁有多少史實的積累,擁有何種歷史眼光,就能看到什么樣的歷史真實。因此,作者對歷史知識的積累和思考非常重要,只有把這段歷史放在時間縱軸和橫軸上不斷對比和判斷的時候,才能更清晰地把握其中的核心。
拋去紛繁的枝葉,可以清晰地看到,“大逃港”發生的原因是內地經濟落后導致人們溫飽都出現了問題,人們為了生存從深圳偷渡到了香港。節目中,嘉賓方苞談道:“偷渡問題說到底是一個經濟發展問題,是一個生活水平不理想的問題。”面對這一問題,以時任廣東省委書記習仲勛、寶安原縣委書記方苞等共產黨員為代表的執政者沒有選擇逃避,而是直面問題,采取了各種方式解決。正如《大逃港》作者陳秉安所說:“最終讓大逃港成為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催生針,也讓深圳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
一段歷史成為引發中國改革開放巨變的“導火索”,共產黨人在面對困難時堅持不懈,牢牢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擺在心中,其呈現出的歷史重量和精神力量是讓人振奮的。這種力量和振奮是值得現在的藝術作品來書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