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正茂
【摘要】在媒體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廣播媒體如何破局?這是廣播人必須面對的問題。安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以第二屆“百姓春晚”的創辦為契機,充分發揮廣播互動性強的天然優勢,并將新媒體技術手段融入其中,從而將互動變得可聽、可看、可感,小投入、大產出,在取得經濟與社會效益雙贏的同時,最終實現了廣播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的變革。
【關鍵詞】百姓春晚 融媒體 傳播方式 迭加效應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互動,為廣播生存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是廣播與其他媒體競爭的有力手段和武器。”①然而,如何在新媒體環境下,滿足受眾碎片化、個性化的需求,實現廣播內容生產和傳播方式的革新則是全新的挑戰。2017年1月26日,安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欄目舉辦的第二屆“百姓春晚”晚會圓滿落幕。在剛剛投入使用、不足300平方米的安徽廣電多媒體演播廳舉辦的這場晚會,雖沒有央視春晚的恢弘場面和眾多的明星大腕,卻是安徽廣播發展的一次勇敢探索,其以傳播方式的突破帶動內容生產方式的變革,通過多元傳播矩陣的搭建和內容的垂直化設計、生產,滿足受眾即興消費的個性需求。
一、節目傳播方式的破局
2016年首屆“百姓春晚”,安徽生活廣播結合頻率定位,推出百姓身邊的才藝達人、草根樂隊、相聲達人,并展示年度新聞人物不俗的才藝。錄制播出后,成為2016年安徽廣播春節檔節目的亮點。
相比首屆晚會,2017年第二屆“百姓春晚”不僅實現了錄播向直播的轉變,在廣播音頻直播的同時,還通過網絡實現了視頻直播;與此同時,晚會還在“網易安徽”“水滴”“花椒”等三家視頻網絡直播平臺同步直播。如此傳播矩陣的建立,不但滿足了既有廣播聽眾的信息消費習慣,而且對處在新媒體時代的人來說,擁抱了“新受眾”。②據不完全統計,晚會直播期間,視頻在線觀看人數超過30萬。此外,晚會還首次嘗試“微信上墻”在線抽獎,實現了與受眾零距離、立體、多維度的互動。
為了實現內容的產品化和重復利用,第二屆“百姓春晚”的音頻經過剪輯后,在安徽生活廣播春節檔節目中再次播出。同時,音頻、視頻資料也上傳至相關視頻網站和官方微信,“與受眾進行滿足性交流,使受眾在精神、情感、心理方面得到某種愉悅和滿足”,③進而主動在朋友圈進行二次傳播。截至當日24時,安徽生活廣播“百姓春晚”微信推文閱讀量超過一萬,轉發量近千人次。
二、倒逼內容表現形式、生產方式變革
在新媒體環境中,受眾對于廣播內容的需求愈加偏向實用性、碎片化。“為了吸引更年輕的受眾,很多國外電臺的節目內容制作更傾向于音頻的板塊化、碎片化生產。”④因為這種內容表現形式更便于通過移動終端對內容進行二次傳播。
“百姓春晚”的節目定位就是內容的碎片化呈現。晚會內容編排以“我的幸福我的年”為主題,以春節送福為主線,兩個小時共五輪抽獎,將年度新聞人物訪談、征集的節目表演、主持人才藝展示、路況信息播報、嘉賓書法展示等多個環節設計成豐富多彩的內容單元,并一一呈現。如此形式的內容傳播,無論何時用戶打開收音機或移動終端,都會很容易地參與互動,并在觀看、收聽晚會節目的過程中產生獲得感。
“受眾已經越來越不滿足于被動的接受角色,他們要求自己可以在更為自由的話語空間主動地參與、講述。”⑤相比于首屆“百姓春晚”,2017年安徽生活廣播第二屆“百姓春晚”更加強調“受眾主體意識”,創作理念由“我征集,你響應,我制作,你收聽”向“你推薦,百姓選,你互動,我服務”轉變。
首先,節目內容由受眾生產。“百姓春晚”通過官方微信和廣播節目向受眾征集綜藝節目,并開辟專欄,讓聽眾對征集的節目進行打分、選拔,最終確定晚會綜藝單元的內容。其次,增強晚會的服務性。因為直播時間正是春節前出行高峰,第二屆“百姓春晚”首次將路況信息作為單元內容穿插于全場晚會,音頻、視頻直播使得即時的路況信息可聽、可看。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形式和生產方式的變革,并沒有影響安徽生活廣播第二屆“百姓春晚”想要傳達的主題。“春晚對構建和諧社會的貢獻,不僅僅局限在一臺節日晚會,更是一份影響深遠的精神大餐,有著深層次的意義。”⑥
緊扣“我的幸福我的年”主題,“百姓春晚”在新聞人物訪談中溫情的講述,不僅貼近性強,還傳揚了社會正能量。如:安徽知名電商村——高寨村下派干部徐偉的精準扶貧故事、合肥緝毒警察薛華超一心為公的經歷等,都深深感動了現場觀眾。在抽獎環節,即時電話連線中獎的受眾,通過主持人與其的對話、傾聽其回家路上的感受和家庭故事,實現了場內場外的情感互通、共鳴。
三、廣告傳播效果的迭加效應
第二屆“百姓春晚”變傳統的廣告輪播模式為植入式廣告——這是一種受眾更容易接受的廣告傳播方式。對于廣告商來說,他們產品、標識的可聽、可視的意愿,在“百姓春晚”舞臺得以實現。
首先,晚會從籌備到直播歷時三個月。除了日常廣播節目征集片花中的貼片廣告,安徽生活廣播官方微信也開辟晚會節目征集專欄,在用戶通過電話、微信等多種方式報名的同時,廣告信息也被一并植入宣傳。
其次,在晚會音頻、視頻直播過程中,充分發揮網絡傳播優勢,通過轉發晚會微信推文,讓廣告搭載節目內容在人際交流中實現口碑傳播,較高的信息到達率和對二次信息傳播者的信任,迭加了廣告的傳播效果。
第三,融媒體形式的晚會直播,實現了廣告舞臺現場可視元素和主持人語言植入效果的迭加,在不影響節目視聽美感的同時,將廣告信息不經意間插入,并且貫穿晚會始終。
最后,在改變廣告信息傳播方式的基礎上,第二屆“百姓春晚”實現了廣告增收額度的翻番,并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頻率自我營銷的三方共贏。
四、“百姓春晚”不止于“春晚”
從節目內容方面來說,安徽生活廣播第二屆“百姓春晚”與各級電視“春晚”有較多相似,比如,強調畫面的美感,融入新媒體技術進行即時互動,重視主持人的現場把控等。但是在明星陣容上,中央、省級電視“春晚”的投入遠非廣播媒體所能比較。然而,從傳播方式“革故鼎新”的角度來看,廣播春晚的優勢凸顯,變革也將更加堅決。
第二屆“百姓春晚”籌辦之初,利用傳統媒體技術人員和設備優勢,解決了一般網絡視頻直播畫面不穩定等缺點,進而充分利用網絡和廣播直播平臺互動更便捷的優勢,迎合了移動人群,尤其是有車人群的收聽、收看需求。相對而言,電視春晚的主要發力點依然是電視媒體,成本也更大,且對于移動人群來說,不占優勢。
更具意義的是,安徽生活廣播第二屆“百姓春晚”提升了媒體從業人員的技能。近年來,廣播節目音頻、視頻直播并不少見,尤其是在戶外活動中,應用更加廣泛。但是,大型綜藝類節目音頻、視頻直播,更像是安徽廣播人的一次集中發力,推動了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中的銳意求變和媒介融合,這不僅是播出形態上的交融,更是傳統媒體從業人員理念和從業技能的變化,“傳統媒體從業人員必須盡快具備綜合技能,成為全能型業務人才,不能是以前的單打一。”⑦
魯迅曾經說過,“不恥最后,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后,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向往的目標。”進入21世紀后,媒體變幻如滄海桑田,對于廣播媒體人來說,每一次的創新嘗試,都不僅是對新形勢的順應,更是對新挑戰的沉著應對。而在其中,安徽生活廣播第二屆“百姓春晚”的探索正是在當下媒介環境中的一次有力出擊。
注釋
①丁志榮、陸曉春、陳火兵、張弛:《新媒體時代廣播節目互動方式的發展與創新》,《中國廣播》, 2015年第11期。
②范衛鋒:《新媒體十講》,中信出版社2015年版,第63頁。
③周慶山:《傳播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64,65頁。
④國外廣播業動態信息分享網站:
http://www.radioiloveit.com/radio-programming-radio-formats/bbc-radio-1-controllerben-cooper-about-radio-innovation/.
⑤宋青:《為受眾需求而改變——新媒體環境下國外廣播節目發展特點及趨勢分析》,《中國廣播》, 2013年第6期。
⑥楊麗君:《淺析在構建和諧社會背景下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重要意義(一)》,《電影文學》,2008年第20期。
⑦陳豫疆、阿麗婭·安尼瓦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呼喚綜合技能型新聞人才》,《西部廣播電視》,2016年第1期。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生活廣播)
(本文編輯: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