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網信辦發布新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將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等各類新媒體都納入管理范疇,明確提出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提供者應當設立總編輯,相關從業人員應當依法取得相應資質,強調強化“把關”的理念。
媒體的權威性、公信力,恰恰來自于嚴格的“把關”。“把關”的過程,不僅是對事實真偽進行核實甄別,更是對所傳播內容進行價值判斷,進而篩選出那些有益于社會主流價值構建的信息,這是“把關人”的職責與使命。傳統媒體之“傳統”,固然在于載體形態:新聞紙、電波、熒屏,但更在于其對傳播內容的高度負責上。而這,應該成為新聞傳播始終堅守的重要“傳統”。
當下網絡新聞亂象頻仍,“把關”意識缺失堪稱關鍵因素。謠言與侵權齊飛,暴戾與撕裂共生。任其下去,不僅將令網絡新聞信息傳播走上歧路,也會葬送整個媒體行業的未來。走過20多年的發展歷程,互聯網媒體從邊緣地帶來到了主流舞臺,更應該看到自己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在當好“把關人”方面多一點思考。
互聯網技術為人類傳播打開了一個新世界,越往前走,信息的數據呈現將越海量,媒體的載體形態將越多元,但無論如何變化,全面、權威的信息,深入、理性的觀點,永遠是社會發展最不可或缺的東西。守望理想信仰、守護文明底線、傳遞社會正能量,這才是媒體的恒久價值,是媒體之于社會、于國家、于民族的意義所在。
(湯華臻文,摘自《北京日報》2017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