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生 董志輝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 影像科CT室 河南 洛陽 471000)
320排容積CT在心房顫動患者射頻消融術前肺靜脈情況評估中的應用價值
劉慶生 董志輝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 影像科CT室 河南 洛陽 471000)
目的 分析320排容積CT在心房顫動(AF)患者射頻消融術前肺靜脈情況評估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取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2013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34例AF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34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對兩組患者實施多層螺旋CT檢查,比較各肺靜脈口直徑。結果 兩組左右兩側肺靜脈上下徑均大于前后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左上側、右上側肺靜脈前后徑、上下徑及左下側、右下側肺靜脈上下徑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兩側上肺靜脈上下徑、前后徑大于兩側下肺靜脈上下徑、前后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上肺靜脈開口走行大于兩下肺靜脈開口角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320排容積CT應用于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前,可準確評估肺靜脈相關情況。
射頻消融術;心房顫動;320排容積CT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發病率可隨年齡增長而成倍增加,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房性心律失常。相關流行病學研究顯示,60歲以上人群中,約1%可出現AF,其可誘發心臟性猝死、心功能不全、肺栓塞、周圍動脈栓塞等并發癥,具有較高的病死率[1]。既往研究顯示,大多陣發性AF起源于肺靜脈,其在AF觸發和驅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從解剖學角度講,肺靜脈口是左心房-肺靜脈肌束連接位置,這為AF發生提供了基礎[2]。射頻消融術基于電生理發展技術,可有效治療AF,但其療效依賴于對肺靜脈異位興奮點準確定位和完整隔離,所以術前明確評估肺靜脈解剖變異細節對提高手術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選取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收治的34例AF患者,分析320排容積CT對AF患者射頻消融術前肺靜脈評價情況的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2013年2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34例AF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期34例健康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其中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62~76歲,平均(71.28±3.37)歲,陣發性房顫18例,持續性房顫16例;對照組男16例,女18例,年齡60~75歲,平均(70.68±3.41)歲。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檢查前準備 所有患者均禁食6~8 h,并于檢查前12 h禁止攝入茶、咖啡等,同時囑咐受檢者提前0.5 h到達檢查室靜坐。
1.2.2 檢查方法 以320排容積CT實施掃描檢查,旋轉掃描時間設置在0.35 s,電壓為120 kV,準直器寬度為320×0.5 mm,采用自動毫安秒技術,層厚為0.5 mm。對受檢者整個心臟實施掃描,于二尖瓣層面左心房內以Bolus-trackckin程序設定感興趣區,自動觸發增強掃描。選用300 ngI/ml碘海醇作為造影劑,以高壓注射器將65 ml造影劑和35 ml生理鹽水以4.5~5 ml/s速率經右側肘前正中注射進入。完成掃描后,在工作站內以仿真內鏡、多平面重建、薄層最大密度投影、容積再現等技術對原始數據實施進一步分析,由科室資深診斷醫師分析記錄。統計兩組肺靜脈走行、數量,并觀察左心耳與左上肺靜脈間關系、左心房與食管間解剖關系,記錄各肺靜脈口與水平面間角度、同側肺靜脈間距離、各肺靜脈口與左心房移行處前后徑、上下徑、肺靜脈直徑。

2.1 兩組及觀察組組內各肺靜脈口直徑比較 兩組左右兩側肺靜脈上下徑均大于前后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左上側、右上側肺靜脈前后徑、上下徑及左下側、右下側肺靜脈上下徑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兩側上肺靜脈上下徑、前后徑大于兩側下肺靜脈上下徑、前后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肺靜脈口直徑比較
注:與對應側肺靜脈前后徑比較,aP<0.05;與對照組對應側肺靜脈比較,bP<0.05;與右下側、左下側對應肺靜脈比較,cP<0.05。
2.2 觀察組各肺靜脈開口角度比較 觀察組右下肺靜脈、右上肺靜脈、左下肺靜脈、左上肺靜脈開口角度分別為(13.85±7.94)°、(28.17±9.91)°、(12.65±9.47)°、(31.06±9.79)°。兩上肺靜脈開口走行大于兩下肺靜脈開口角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從解剖學和組織學角度講,肺靜脈口存在“肌袖”,其是由左心房心肌組織延伸入肺靜脈外層所形成,既往研究指出,延伸至肺靜脈肌袖內心肌細胞具有自律性,大多房顫來源于肌袖異常興奮,且該位置易形成折返激動,使房顫維持具有更強自穩性,所以肺靜脈肌袖在AF始發和病情維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3-4]。
射頻消融術是治療AF主流方法,其通過對肺靜脈開口附近左心房實施消融,可將異常興奮灶直接去除或電隔離,從而消除房顫,達到治療疾病目的。但射頻消融術根治AF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問題,如降低術后復發率、減少相關并發癥發生、改進消融徑線等。而這些問題解決與肺靜脈精確解剖、異常肺靜脈發現、異位起搏點定位密切相關[5]。多層螺旋CT可有效顯現肺靜脈解剖特點及其周圍結構,為手術提供指引,特別是64排及以上CT具有較多優點,如較高空間和時間分辨率等,且其能夠實現快速容積掃描,并可借助強大重建技術如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積重現、曲面重建、CT仿真內鏡等進行實時重建,以多角度、立體、三維方式顯示肺靜脈、左心耳、左心房間較為復雜的解剖關系,利用后處理工具進行處理后可獲得較為直觀圖像,有利于評判患者肺靜脈相關情況,同時內窺鏡可將肺靜脈口形態及不同肺靜脈口間關系清晰顯示出來,為射頻消融術醫師提供詳細、直觀信息。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左右兩側肺靜脈上下徑均大于前后徑(P<0.05),說明房顫與肺靜脈存在一定關系,且觀察組左上側、右上側肺靜脈前后徑、上下徑及左下側、右下側肺靜脈上下徑大于對照組,兩側上肺靜脈上下徑、前后徑大于兩側下肺靜脈上下徑、前后徑(P<0.05),提示320排容積CT可顯示肺靜脈間關系。兩上肺靜脈開口走行大于兩下肺靜脈開口角度(P<0.05),這可為射頻消融方式選擇提供指導,對于開口直徑較大患者,需考慮消融過程中由無法確保較多消融點位于同一平面帶來的困難,對于開口較小者,宜行局灶性點消融。
綜上所述,將320排容積CT應用于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術前,可準確評估肺靜脈相關情況,為術者提供參考。
[1] 黃志華,李平,劉廣交,等.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老年持續性心房顫動的療效[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5):3571-3573.
[2] 彭健靈,溫小良,胡志歡,等.多層螺旋CT在心房顫動患者射頻消融術前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8(6):597-599.
[3] 周忠潔,趙曉君,陳梅魁,等.低kVp掃描技術在肺靜脈及左心房多層螺旋CT血管造影中的應用價值[J].溫州醫學院學報,2013,43(11):727-730.
[4] 莊燕,雍永宏,陳明龍.射頻消融術對房顫患者左心房容積及功能影響的Meta分析[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33(3):311-318.
[5] 余敏,李燕,苗立云,等.心房顫動射頻消融致肺靜脈狹窄兩例報告并文獻復習[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護雜志,2016,15(3):261-265.
R 445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3.017
201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