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愛香
(濮陽市中醫院 河南 濮陽 457000)
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與2型糖尿病腎病的相關性分析
謝愛香
(濮陽市中醫院 河南 濮陽 457000)
目的 探討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變化在糖尿病發生、發展機制中的作用。方法 選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濮陽市中醫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尿清蛋白排瀉率(UAER)分為3個組,UAER<20 μg/min為尿蛋白正常組,38例;UAER 20~200 μg/min為微量尿蛋白組,40例;UAER 20~200 μg/min為大量尿蛋白組,42例。觀察比較各組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水平變化,并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研究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與UAER的相關性。結果 大量尿蛋白組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輕微尿蛋白組和正常蛋白組,輕微蛋白組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正常蛋白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水平與UAER具有明顯正相關性。結論 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可能參與了2型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發展過程,聯合檢測以上指標水平可有助于對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和評估。
2型糖尿病腎病;內脂素;脂聯素;C反應蛋白
2型糖尿病腎病是2型糖尿病的嚴重并發癥,發病機制復雜,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1]。醫學研究證實,多種因素參與了2型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其中,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皆與2型糖尿病腎病的發生具有一定關系[2]。本研究重點分析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與2型糖尿病腎病的關系,旨在對該病的臨床早期診斷和評估提供相關依據,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濮陽市中醫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4例,女56例,平均年齡(57.02±8.94)歲,根據患者尿清蛋白排瀉率(UAER)分為3個組,UAER<20 μg/min為尿蛋白正常組,38例;UAER 20~200 μg/min為微量尿蛋白組,40例;UAER 20~200 μg/min為大量尿蛋白組,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無惡性腫瘤、繼發性腎臟疾病、泌尿系統感染和糖尿病急性并發癥,無長期服用噻唑烷二酮類藥物及調脂藥史,意識清晰。各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檢測方法 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采用免疫比濁法測定C反應蛋白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血清內脂素和脂聯素;UAER值由24 h尿量取3次測定值的平均值。

2.1 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水平 大量尿蛋白組血清內脂素、脂聯素、C反應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微量尿蛋白組和正常尿蛋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微量尿蛋白組明顯高于正常尿蛋白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3組間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s)
2.2 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與UAER的相關性分析 以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為應變量,UAER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與UAER水平均具有明顯正相關性。見表2。

表2 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與UAER的相關性分析
2型糖尿病是臨床常見病,以病程較長、慢性血糖升高為主要臨床特征。隨著疾病的發展,可導致出現一系列并發癥,糖尿病腎病是其主要并發癥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糖尿病腎病早期癥狀以腎小球受損為主要特征,尿微量白蛋白是其受損的重要標志,臨床上對早期糖尿病腎病的診斷以檢測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為主要測定方法,在排除其他原因的基礎上,如果患者半年內2次UAER達到診斷標準,則可以判定存在隱匿性糖尿病腎病[3]。
內脂素是一種在內臟脂肪組織中高度表達的脂肪細胞因子,主要由內臟白色脂肪中的巨噬細胞釋放,可在腎小球足細胞和近曲腎小管細胞中合成。醫學研究表明,內脂素具有多種生理功能,可能參與機體炎性反應和胰島素抵抗,與糖尿病腎病關系密切[4]。結合本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內脂素在UAER正常時已開始升高,且隨著UAER的增強而增加,說明血清內脂素通過胰島素抵抗參與了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發展。
脂聯素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特異性蛋白質,質量約為30 kDa,具有抗炎、抗血脂硬化和調節血脂的作用。醫學文獻報道,血清脂聯素水平升高在2型糖尿病大量蛋白尿階段可通過抑制單核細胞黏附血管內皮發揮對腎小球的保護作用,阻止2型糖尿病的進一步發展[5]。本研究中,大量尿蛋白組脂聯素水平明顯高于微量尿蛋白組和正常尿蛋白組,并通過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發現UAER水平與血清脂聯素具有正相關關系,這說明脂聯素參與了2型糖尿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其在機體內的高表達可能是機體代償機制和保護性反應,也可能是腎功能改變對脂聯素分泌或排瀉的影響。
C反應蛋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可通過激活炎癥反應直接作用于出球小動脈上,損傷腎小管上皮細胞,是2型糖尿病腎發生時最敏感的炎性反應指標[6]。本研究結果顯示,C反應蛋白水平隨著UAER的水平升高而升高,并具有正相關關系,C反應蛋白不僅參與了2型糖尿病腎病的發生,而且還參與了2型糖尿病腎病的發展。
綜上所述,血清內脂素、脂聯素和C反應蛋白均參與了2型糖尿病腎病的發生發展過程,通過檢測其水平變化,可為2型糖尿病腎病進行早期診斷和評估提供臨床參考依據。
[1] 吳雪怡,李航,文煜冰,等.2 型糖尿病腎病患者腎臟病理改變與預后的臨床隊列研究[J].中華腎臟病雜志,2014,30(9):650-655.[2] 唐靈,陳春蓮,蘇桂蘭,等.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內脂素、脂聯素和 C 反應蛋白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8B):2616-2619.
[3] 馬爽.糖尿病患者采用尿微量白蛋白生化檢測的臨床效果觀察[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6,27(6):722-724.
[4] 田佳.芻議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內脂素、脂聯素和 C 反應蛋白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65-67.
[5] 潘苗,張黎,張曉虹,等.血清C-反應蛋白(CRP)、內脂素、脂聯素在2型糖尿病腎病不同時期的變化[J].中外醫療,2014,33(2):11-12.
[6] 劉樹嬌,唐靈,陳春蓮,等.2型糖尿病腎病患者內脂素、同型半胱氨酸和高敏C-反應蛋白變化及臨床意義[J].河北醫藥,2014,(8):1125-1127.
R 587.1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3.020
2016-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