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哲恒 董志輝 高鵬 劉慶生 陸方方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市中心醫院 影像科 河南 洛陽 471009)
X線、CT聯合檢查對非典型性肺結核臨床診斷準確率的影響
莫哲恒 董志輝 高鵬 劉慶生 陸方方
(鄭州大學附屬洛陽市中心醫院 影像科 河南 洛陽 471009)
目的 探討X線、CT聯合檢查對非典型性肺結核臨床診斷準確率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分析鄭州大學附屬洛陽市中心醫院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8例非典型性肺結核患者X線、CT檢查資料,對比X線、CT單一檢查及兩種方法聯合檢查非典型性肺結核的診斷準確率。結果 X線、CT檢查非典型性肺結核的診斷準確率分別為69.12%(47/68)、72.06%(49/68),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X線、CT聯合檢查非典型性肺結核的診斷準確率為94.12%(64/68),均高于單一方法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非典型性肺結核患者應用X線、CT聯合檢查可明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減少漏診、誤診情況。
非典型性肺結核;X線;CT;診斷準確率
肺結核為結核桿菌侵襲機體肺部而導致的疾病,其發病較緩慢、病程長,臨床表現為少量咯血、食欲不振、胸痛胸悶、盜汗、咳嗽、乏力、低熱等,嚴重影響患者生命健康[1]。不典型肺結核為發病年齡、影像表現、病變部位等不符合一般規律的結核病,原因與機體免疫力、結核細菌量及毒力大小等因素有關,其臨床癥狀、體征表現多樣且不典型,且常并發其他慢性肺部疾病,增加臨床診斷難度[2]。近年來,隨X線、CT等影像學診斷方法的廣泛應用,使不典型肺結核臨床診斷取得較大突破。本研究為觀察X線、CT聯合檢查對提高非典型性肺結核臨床診斷準確率的影響,回顧性分析68例非典型性肺結核患者臨床資料,以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鄭州大學附屬洛陽市中心醫院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68例非典型性肺結核患者X線、CT檢查資料。患者均經實驗室檢查、臨床表現、臨床治療等確診為非典型性肺結核,結核菌素PPD試驗陽性、紅細胞沉降率加快,支氣管鏡活檢顯示肉芽腫性炎伴壞死,經抗結核治療后復查顯示病灶吸收,排除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及惡性腫瘤等嚴重疾病者。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齡23~72歲,平均(54.48±8.26)歲,病程為6個月~13 a,平均(4.59±1.64)a,臨床癥狀:胸痛者8例,發熱者10例,痰中帶血者13例,咳嗽、咳痰者29例,無明顯癥狀者8例。
1.2 檢測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X線、CT檢查。X線檢查方法:均攝正、側位X線胸片,依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實施增強掃描,應用非離子型造影劑,將注射速率控制在3 ml/s。CT檢查方法:應用CT機(美國,GE640)平掃,掃描參數:電壓為120 kV,電流為55 mA,并視患者實際情況采取5 mm薄層掃描或10 mm層厚掃描,掃面部位從胸廓入口到膈下。所有患者攝片均由經驗豐富的CT、X線操作醫師閱片。
1.3 觀察指標 統計對比X線、CT單一檢查及聯合檢查非典型性肺結核的診斷準確率。
1.4 統計學分析 選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定性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病理檢查及臨床確診,68例患者中包括混合型10例,干酪性46例,腫塊型12例。X線、CT檢查非典型性肺結核的診斷準確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聯合檢查非典型性肺結核的診斷準確率均高于單一方法檢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檢查診斷準確率比較(n,%)
注:與聯合檢查比較,aP<0.05。
不典型性肺結核為臨床表現、病變部位不具有典型性的結核病,因空氣質量下降、人口流動性增加、氣候特征變化、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劑濫用等因素的影響,致使人們發生肺結核疾病率升高[3]。同時非典型性肺結核常合并其他肺部疾病,且臨床癥狀不具備特異性,診斷難度較大,易出現誤診、漏診現象,延誤治療。如何尋找有效診斷方法受到臨床廣泛關注。
近年來,隨X線、CT等影像學方法在臨床應用,不典型肺結核早期診斷取得較大進步。X線檢查為非典型性肺結核早期診斷的重要方法,有利于疾病的及時發現與定位診斷,但檢查結果常缺乏特異性,致使其定性診斷作用下降,特別是對中、下葉非典型性肺結核誤診率較高[4]。CT檢查可發現X線難以探查的10個胸部隱蔽部位病變,經薄層CT掃描尤其能清晰顯示出急性粟粒型肺結核粟粒樣病灶“三均勻”特征(大小、分布、密度均勻),有助于同其他彌漫性肺病進行鑒別;且于縱隔窗層面通過CT掃描能發現細小鈣化灶,從而提高對于中、下葉非典型性肺結核診斷準確率[5]。雖CT具有上述特點,但其仍有較高誤診率,原因可能與非典型性肺結核病灶具有多樣性特點,同時肺癌、肺結節病、肺炎等疾病在CT影像上均可呈現同非典型性肺結核較相似的特征等有關。楊連軍[6]研究指出,X線、CT檢查對非典型性肺結核均具有較高診斷準確率,掌握患者X線、CT的多樣性表現,同時結合臨床表現實施診斷,有助于提高診斷準確率。本研究結果中,X線、CT聯合檢查非典型性肺結核的診斷準確率均高于單一方法檢查(P<0.05),充分說明應用X線、CT聯合檢查可明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減少誤診、漏診情況發生。
綜上,對非典型性肺結核患者應用X線、CT聯合檢查可明顯提高臨床診斷準確率。
[1] 凌平,鄭靜,嚴冰,等.102例不典型肺結核的臨床及CT影像表現分析[J].臨床放射學雜志,2014,33(7):1004-1007.
[2] 王琦,劉桂芳,韓金花,等.不典型肺結核的CT表現[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6,26(2):239-242.
[3] 徐少真.不典型肺結核的CT診斷臨床分析[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3,23(11):1807-1808.
[4] 黃仲存.對不典型肺結核患者的X線檢查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9):1480-1481.
[5] 茹新海,趙健,蔡雪華.不典型肺結核螺旋CT的影像學分析(附22例報告)[J].醫學影像學雜志,2014,24(4):637-639.
[6] 楊連軍.不典型性肺結核的影像學診斷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2,9(7):83-84.
R 816.4
10.3969/j.issn.1004-437X.2017.13.098
2017-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