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 娜,馮耀婷,王禎聚
(1.陜西省氣象干部培訓學院,西安 710016;2.右玉縣氣象局,山西右玉 037200)
氣象大數據應用培訓課程設計
仇 娜1,馮耀婷2,王禎聚1
(1.陜西省氣象干部培訓學院,西安 710016;2.右玉縣氣象局,山西右玉 037200)
當今社會,信息化和網絡化的發展導致數據爆炸式增長,而公眾對于氣象信息準確性和時效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氣象行業作為數據應用量較大的行業之一,隨著觀測、預報和信息處理技術的快速發展,數據量大、類型繁多、速度快、時效高的特點日益凸顯,氣象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而我國氣象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稍顯滯后,相關的培訓課程更是鳳毛麟角。2016年5月,陜西省氣象局與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探索性地開辦了一期氣象信息化和大數據應用培訓班。培訓效果調查顯示,大部分學員認為培訓內容對轉變思維方式、提升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很大幫助。本文探索設計一套適用于一線氣象技術人員的大數據應用培訓課程。
我國高等教育宏觀教育思想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1)知識本位階段,強調知識、教師和教材;(2)能力本位階段,強調學生思維能力、判斷能力、獨立獲取知識能力、自學能力等;(3)素質教育階段,強調學生的道德品質、意志等[1]。氣象大數據應用培訓作為一種業務技術類培訓,旨在通過大數據的思路和技術方法解決氣象部門實際業務中的困難和問題,故應打破傳統培訓中重理論、輕實踐和只強調知識邏輯性的禁錮,構建以提升學員思維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能力本位培訓課程。在氣象部門應用大數據技術的主要人群為業務、服務人員,故將培訓對象定位在有編程基礎的省、市級氣象業務和服務技術人員。
氣象大數據應用培訓課程的設計緊扣能力本位的特點,計劃通過三期培訓從簡到難,遞進式地解決學員在工作中遇到的技術問題。
(1)第一期培訓
第一期氣象大數據應用培訓的預期目標定位在以提升學員思維能力、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際操作能力方面。首先考慮在延續傳統基礎知識培訓的基礎上增加案例教學,以剖析實際個例的方式引導學員轉變思考問題的方式,拓寬思維的延展性,提升思維能力;其次,計劃開設一門編程語言開發課程并增加實訓時間,從而提高學員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為開闊學員視野并加強團隊合作意識,安排兩次體驗式教學課程和一次研討課程,目的是通過學員在體驗過程中的相互交流,形成團隊的雛形,并通過團隊的力量進一步提升學員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期培訓班課程設計見圖1。
為夯實學員理論基礎并使其較為熟練地掌握一門計算機語言,第一期培訓以基礎知識和實操課程為主。為避免業務類培訓常見的培訓內容枯燥、培訓方式單一和學員學習狀態低迷的問題,在培訓方式上,采用了講授式、案例式、實習實訓式、體驗式和研討式相結合的方法,培訓學時為120課時,各教學方式的課時比例約為30∶44∶11∶7∶7,形成了以講授式(理論體系)為基礎,實際操作為主要手段,案例式為補充,研討式和體驗式教學為提升的全方位、多角度課程架構。

圖1 第一期氣象大數據應用培訓課程架構
(2)第二期培訓
通過第一期培訓,學員對大數據的基礎知識和分析技術有了一定掌握,并能較為熟練地運用一門計算機語言。在此基礎上,第二期培訓以實習實訓式的教學方式為主,共80課時,目的在于通過實際操作訓練使學員完成從理論到實踐的轉變,進一步提升其動手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遞進式地完成教學計劃。
(3)第三期培訓
通過第一期和第二期的培訓,學員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均得到了一定提高,而伴隨著大數據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實際業務中各種不可預見的難題逐漸出現,思路的開拓和技術的提高將成為制約學員進一步提高業務能力的瓶頸。因此,第三期培訓主要以研討式教學方式為主,共40課時,目的在于為學員搭建學習、交流的平臺,使其通過與授課教師和其他學員的交流,開拓思路、互通有無,從而進一步提升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1] 張宏梅,陸林,王詠.旅游管理本科專業課程體系研究框架的構建[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0(5):607-608.
1006-4354(2017)04-0045-02
2016-11-28
仇娜(1981—),女,陜西周至人,漢族,本科,工程師,從事氣象培訓組織實施。
G726
B
仇娜,馮耀婷,王禎聚.氣象大數據應用培訓課程設計[J].陜西氣象,2017(4):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