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春媛
【摘要】高職院校必須服務地方社會這一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提升其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成為了院校核心競爭力最直接和直觀的反映。文章分析了地方高職院校在服務理念、服務定位、服務特色、服務體制與服務平臺等諸多方面不能適應當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問題,提出了相關對策建議,以期助推地方高職院校構建全方位社會服務體系,建立并完善社會服務機制,主動適應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以服務謀求支持,反哺教學與科研,提升院校自身生命力,推進內涵式發展。
【關鍵詞】地方高職院校 社會服務 創新發展 對策研究
【基金項目】2015年度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一般項目“地方高職院校全方位社會服務體系構建研究”成果(編號:2015SCG080)。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001-02
一、引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高職教育的重視程度日益加強,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主要功能不斷趨于完善。其中,高職教育社會服務這一職能日漸得到凸顯,不僅成為了高職院校提升其人才培養水平的重要抓手之一,也成為了院校核心競爭力最直接和直觀的反映。《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提出高校要“牢固樹立主動為社會服務的意識,全方位開展服務”,從國家政策層面對高等教育要進一步增強社會服務能力作出了明確規定。在2014年先后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等重要文件中,均明確要求“高職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為服務區域發展培養技術技能人才,主動參與企業技術創新,為科技小微企業提供人才、科技服務,積極推動技術轉移成果轉化。”[1]教育部在2015年發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更是明確提出“高職教育創新發展要堅持‘以服務發展為宗旨”,優質的社會服務能力會成為高職優質學校建設的重要抓手和高職教育服務發展的辦學方向。
二、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創新發展問題分析
隨著改革開放與社會經濟體制的不斷進步,開放共享的“零成本社會”的健步走來,中國的職業教育被認可程度逐漸提高。我們也發現,高職教育本身的能力還不夠強,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當前,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不同主體之間在服務理念上沒有達成“和而不同”的共識
由于政府、院校、行業、企業等相關主體之間缺乏對整體性意識和個體性意識的協調把握,在服務理念上尚未達成“和而不同”的共識,導致服務理念先進性不足,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從政府角度看,地方政府對地方高職院校的智力優勢認識不足,對如何依靠和利用院校智力資源推動地方經濟發展這一根本性問題考慮不多,在為院校提供相關支持政策及制度等頂層設計上考慮不夠,激勵機制缺失;從行業、企業角度看,缺乏在追求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以及承擔社會責任上的有效平衡。此外,由于行業、企業對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狀態缺乏深入了解,對其社會服務的能力、水平缺乏信心,再加上政府激勵機制不足等原因,導致行業、企業對接受和依賴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的開放性不足;從院校角度看,一方面院校自身對于社會服務、教學和科研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沒有真正厘清,對于社會服務對教學和科研的反哺和涵養作用認識不到位,另一方面院校對于來自政府和行業、企業的外部認可度與支持度不夠而產生了孤掌難鳴的乏力感。故而,不同主體之間在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理念上并沒有達成“和而不同”的共識,導致了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存在較為嚴重的動力不足這一現實問題。
(二)院校自身未能在找準自身生態位的前提下精準服務定位
地方高職院校與地方普通高校及中等職業學校同處一個生態系統,存在生態共生現象,需要在系統平衡的前提下做好服務定位,遵循參差多態原則,實現多元共生發展。然而,當前許多地方高職院校由于歷史條件和發展定位不清等原因,對地方需要什么樣的社會服務,自身可以提供什么樣的社會服務,怎樣做好社會服務,如何對接社會經濟發展,如何創新社會服務發展等問題沒有進行全盤周密的思考和謀劃,對于行業需求和企業用人機制的調研和分析遠遠不夠,難以在社會服務過程中找準、形成和擁有適合自身發展實際的生態位,因而無法精準服務定位,缺乏選擇有所為的智慧和選擇有所不為的勇氣,缺乏一套成熟且完善的社會服務模式、體系、機制和差異化發展戰略,導致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創新發展能力無法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
(三)院校在服務過程中未能形成彰顯“服務特色”的專業品牌
鮮明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特征,決定了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必須以服務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為軸心,以服務支柱產業、主導行業和重要企業為核心,提供技術技能人才培訓與培養,技術技能研發與推廣, 開展地方先進文化的傳播和輻射、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 使院校成為區域技術技能培訓中心、新技術研發和推廣中心、區域學習型社會中心[2]。《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對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賦予了以下新的內涵: 其一,超越區域性空間范疇, 增強高職院校向區域外輻射的能力;其二,增加了新的服務內容, 高職院校要積極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承擔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 開展對口支援與交流, 提供師資培訓和促進區域內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等內容要求。在上述各項服務內容中,地方高職院校在開展社會服務實踐過程中,往往在“大而全”、“廣而泛”的服務項目上傾注了過多的時間與精力,在打造“小而精”、“特而優”的專業品牌和特色品牌工程上則存在著考慮欠缺和投入不足的問題,因而難以形成具有自身鮮明服務特色的專業品牌。
三、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策略分析
(一)轉變服務觀念,提升服務意識
地方高職院校與地方社會處在同一系統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二者不僅是聯合體,也是共同體,還是共生體。因此,地方高職院校要將自身發展與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統一,明確認識提升其社會服務能力,不僅是高職教育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更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地方高職院校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必須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依托強大的社會服務能力,形成和維系競爭優勢的戰略基礎和外顯影響力。因此,地方高職院校要緊緊圍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主動適應區域經濟轉型升級要求,積極轉變服務觀念,自覺提升服務意識,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通過人才培養、技能培訓、成人教育、繼續教育、應用技術研究及推廣等服務,為地方經濟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保障[3],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二)明確服務定位,彰顯服務特色
與一般高等院校不同,地方高職院校屬技能教學型高校, 因此,二者之間的社會服務特征也有不同。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以鮮明的區域性和行業性為主要特征,要在理清自身優勢和特色的基礎上,對所在區域內經濟、產業、行業、企業、新農村以及社區的發展現狀和趨勢進行分析,找到結合點,根據區域性、行業性、特色性的原則,對其社會服務進行合理定位,尤其是要理清區域中職學校和本科院校社會服務的定位,找準適合自身發展實際的生態位,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避免同質化競爭。社會服務過程中要彰顯服務特色,打造專業品牌,提高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
(三)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服務動力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職院校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提供社會服務的人力資源供給不足和服務時間投入不足等問題。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對于從事社會服務的動力不足。大部分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加上科研教研的負擔,可以留給社會服務的時間與精力相對不足。二是教師自身能力和素質的原因。部分教師因為缺乏直接服務社會的經驗,難以滿足社會服務的要求,加上他們對自身的服務能力信心不足,導致教師即使時間和精力許可,也不太愿意承擔社會服務工作。因此,一要幫助教師樹立社會服務能力與教育教學水平之間可以相互轉化互相促進的理念,從人才培養需要的角度提升教師服務社會的主觀能動性。二要提供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素質,提升服務能力,增強其參與社會服務的自信心。因此,地方高職院校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做好頂層設計,出臺社會服務創新發展激勵機制,引導教師積極參與社會服務。此外,還要積極探索建立政校行企社區五位一體協同創新提升社會服務水平的體制機制,建立服務平臺建設的經費投入機制,制訂完善社會服務工作平臺的管理制度,構建社會服務促進和成果考核的考核機制等,促進地方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體系的功能發揮與效益最大化。
當前,知識競爭和創新發展已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地方高職院校必須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指導,主動適應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行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需要,以服務謀求支持,反哺教育教學,推進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姚嵩.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質量評價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5,(9).
[2]祖天明.提升高職院校社會服務能力的途徑研究[J].中國市場,2011,(7).
[3]蔡新職,王梓林.高職院校社會服務遭遇的障礙及其跨越[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