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春玲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102-02
現行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一、二年級教材,針對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其課文全部注漢語拼音,并且配有許多插圖,堪稱圖文并茂,深受小孩子的喜愛;更重要的是為“注音識字,提前讀寫”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學完“漢語拼音”后,就能借助拼音進行課外閱讀。這樣,不但復習鞏固了漢語拼音,而且在拼讀過程中也學習了生字,提高了識字量。因此,提前讀寫成為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低年級怎樣對學生進行說寫能力的訓練,為作文打下基礎呢?我們分析低年級學生心理發展的主要特點是注意力不夠集中,不易穩定,不能持久,興趣是促使他們學習的主要因素,因此,我在訓練學生說寫時,把學生擺在主體地位,潛心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多多歷練,做到先說后寫,以說促寫,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聽、說、寫”結合。
聽是說的前提,因此,我注重學生聽的訓練,重在培養學生認真聽講,邊聽邊想,邊聽邊記,邊聽邊辨析的良好習慣。比如我經常讓學生聽錄音故事,聽時要求學生要全神貫注,要聽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抓住主要內容。聽完后,能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可先同桌互相說,再指名優生說,依次指名中、差生說。說后討論:讀后明白了什么?有什么想法?最后指導學生寫成“學習日記”。學習日記的內容一般包括下面內容:聽了一個什么故事,故事的內容是什么?聽后明白了什么道理?今后應該怎樣做?這樣的“聽、說、寫”結合,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因為聽是“吸收”,說是聽的“輸出”,而又是寫的初級階段,寫則是在吸收理解的基礎上形成的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二、“讀、說、寫”結合。
讀是提高學生讀寫能力和語言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提高說寫的能力,必須重視讀的訓練。只有讀得懂,才能說得好,寫得好。低年級學生口語表達能力不高,有時心里明白,但讓他說出來則不易做到。因此要重視培養學生會讀書,多讀書,讀好書。因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早讀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除了熟讀課文外,還鼓勵學生進行多讀些、多背些優美的古詩文,以豐富學生的“詩文素養”。對此,我則定期檢查鼓勵,舉辦朗讀比賽,背誦比賽,講故事比賽,將讀說融為一體,讓學生讀后說讀的內容、說關鍵詞語、說精彩語句,說讀的感受,深化讀的理解。說過之后,我仍然抓住不放,讓學生寫出說的內容,寫出心得體會,仿寫片斷。這樣使學生從小逐漸明白讀是為了寫,寫是將讀到的東西運用于自己的作文之中,讀寫互相結合,互相促進。
三、“看、說、寫”結合。
這種方式是先指導學生看圖,看投影片,看實物,教給學生觀察方法,通過觀察,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之后,再指導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說出來,而后在說的基礎上讓學生寫出來。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一些“看圖說話寫話練習”,教材還配套了一本《說話寫話》,對這些說寫訓練,我利用作文課時間逐一指導,循序漸進,逐一落實。學生的觀察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及寫作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一學期下來,在學生“看——說”的基礎上,寫時不少學生能一遍直接成文,并且語句通順、連貫,讓人讀后連連稱好。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看、說、寫三者交融,就會使學生目中有物,口中有話,筆下成文。
四、“戲、說、寫”結合。
小學生活潑好動,富于幻想,最喜歡做游戲,因此,在教學中,我十分注重愉快教學,設計些游戲活動,來豐富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結合語文教學設計的游戲主要有“模擬生活,表演生活說話”、“動手操作,然后敘述”、“化裝表演,演中練說”等。在游戲之前,我指導學生了解游戲內容中的時間、地點、人物及演示要領,力求讓學生演得好,戲得樂,學得活。游戲表演后,指導學生說、寫自己,說寫他人,把游戲中各個角色的動作、表情說具體,寫生動。然后指導學生把游戲的全過程完整地說一說,在說的基礎上用書面語言表達出來,并進行作文方法和技巧的滲透,讓學生逐漸懂得作文就是寫自己做過的事,怎么做就怎么寫,讓學生從小不怕作文,從而喜歡作文,會寫作文。
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說訓練,把學生看作學習主體,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學生的說寫能力提高得很快,學生的作文興趣及課外閱讀興趣也越來越濃厚,形成了學好語文、寫好作文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