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宏然++黃靖童

臺城星火在冀中大地燎原,臺城特支及弓仲韜等老一輩革命家“憂國憂民、信念堅定,不怕犧牲、勇于奉獻,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的“兩個第一”精神,早已成為安平黨員群眾不屈不撓、團結一心、奮勇向前的不竭動力。
弓仲韜回來了。
在河北省安平縣臺城村,他站在昔日弓家大院的舊址上,化作了一座巍峨聳立的豐碑。前面是熊熊燃燒的火炬,身后是鮮艷奪目的黨旗。
其實對于臺城村的老百姓來說,他從未離開過。這個出身富紳之家卻傾盡家財支持革命、用生命書寫忠誠的共產黨人,創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中共臺城特別支部。
臺城星火在冀中大地燎原,臺城特支及弓仲韜等老一輩革命家“憂國憂民、信念堅定,不怕犧牲、勇于奉獻,實事求是、敢為人先”的“兩個第一”精神,早已成為安平黨員群眾不屈不撓、團結一心、奮勇向前的不竭動力。
黨的生日,七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記者來到安平這塊浸染了英雄鮮血的土地,走進“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走進臺城的昨天和今天。
星火燎原
弓仲韜生于1886年,是安平縣臺城村人。弓家是當地的富家大戶,但接觸過新文化運動、受進步書籍影響的弓仲韜卻看透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沒落,懷有一腔憂國憂民的熱血。1916年,已經30歲的弓仲韜不顧妻兒的反對,赴京求學,考入北京法政大學。畢業后到北京沙灘小學當了一名國文教員。
在附近的北京大學圖書館看書時,弓仲韜認識了當時北大經濟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在李大釗循循善誘的教導下,弓仲韜的思想覺悟和革命熱情迅速提高。1923年3月,經李大釗介紹,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同月,受李大釗的委派,弓仲韜回到了闊別七年的家鄉——安平縣臺城村。
“弓家大少爺回來了,還辦了個農民夜校!”消息傳開,當地很多無錢上學的貧苦農民紛紛走進了課堂。而弓仲韜為了籌集夜校的經費,賣掉了自家的20多畝田產,編寫了通俗易懂的平民千字文。他以教農民識字為由,灌輸馬列主義知識,不僅不收學費,所有的學習用具和書本等也全部免費。與此同時,弓仲韜還建起了專門為農民辦事的群眾組織——農會。在眾多學員中,思想進步、向往革命的青年弓鳳洲、弓成山引起了弓仲韜的注意,并成為他重點培養的對象。
經過幾個月艱苦細致的工作,經李大釗同志批準,1923年8月的一個晚上,在臺城村的平民夜校里,弓鳳洲、弓成山在黨旗下莊嚴宣誓。隨后弓仲韜主持召開臺城村共產黨員會議。由弓仲韜、弓鳳洲、弓成山三人組成的中共安平縣臺城特支成立,支部設在弓仲韜家里。弓仲韜任書記,受中共北京區委直接領導。弓鳳洲的光榮入黨,成為中共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共產黨員的隊伍中破天荒第一次有了農民,弓鳳洲也以中共第一個農民黨員而載入史冊。
在臺城特支的影響下,安平縣黨組織迅速發展。到1927年年底,全縣已有7個黨支部,5個團支部,全縣的黨團員總數已達百余人。如此數量的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在北方各省區的縣域中,實為罕見。當時僅有十七八萬人口的小縣,八年抗戰期間共有8689人參加了八路軍或成為地方抗日干部戰士,有2269人光榮犧牲,其中共產黨員470人。
中共臺城特別支部是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的第一個支部,它的建立不僅標志著安平人民反封建的革命斗爭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農村革命斗爭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對中國農村黨組織團結和帶領農民群眾抗擊外來侵略,反抗封建壓迫和剝削,實現農民的徹底解放,產生了重要影響。
紅色土地再創新輝煌
94年過去了,曾經誕生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涌現一批信仰堅定、勇敢忠誠的優秀共產黨人的臺城村如今怎樣了?
平坦寬闊的水泥路,整齊劃一的青磚房,翠綠挺拔的龍爪槐,生動形象的文化墻……走進臺城村,宛若走進了一幅美麗鄉村的圖畫。在這片擁有630戶、2360人的紅色土地上,84名黨員傳承和發揚老一輩的紅色基因,以黨建促發展,再創了臺城新輝煌。全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1000多元,弓仲韜當年辦“農民夜校”的希冀已變成活生生的現實。
在2000年前,臺城村還是有名的窮村,家家戶戶靠土里刨食,村里的土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住的大部分都是土坯房。村里的小伙子說不上媳婦,村民干活提不起精神,整天為窮日子發愁。
為了讓群眾過上好日子,臺城村黨總支改善黨組織設置形式,成立了絲網協會黨支部、農業產業化黨支部、老黨員黨支部三個基層黨支部,根據不同黨員不同特點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
在黨員干部的帶領下,臺城村的絲網產業蓬勃發展。全村80%以上的農戶經營絲網,從業人員400多人。還有許多農戶在自家開辦家庭工廠,65戶村民外出辦廠開店。臺城村人富裕了,他們翻蓋了新房,日子越過越有勁,周邊的姑娘爭著往民勤風正的臺城村嫁。在大力發展絲網業的同時,村黨總支帶領村民積極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了1000多畝經濟林,形成了多元經濟發展模式,促進了全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發展經濟的同時,臺城村“兩委”班子以“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弘揚‘兩個第一精神,再造臺城新輝煌”為目標,先后投資500多萬元用于村容村貌改造提升。下一步,他們計劃大力發展紅色旅游,修建星火廣場、仲韜故居、老電影老唱片展覽館等設施,推廣“農家樂”旅游,逐步把臺城村打造成集革命傳統教育、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紅色旅游勝地。
追尋的腳步
為了緬懷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繼承和發揚黨的光榮傳統,安平縣于2002年興建了“全國第一個農村黨支部紀念館”,2009年又斥巨資對紀念館進行了大規模擴建。
新的紀念館占地面積6160平方米,主展館面積890平方米,展覽面積607平方米,同時布設革命主題廣場、綠化景區和必要的附屬設施。主展館外觀設計由黨徽圖案引申而來。
據安平縣紅色文化研究會會長、安平縣委組織部原副部長李建抓介紹,在搜集臺城特支創始人之一弓鳳洲的資料時,他們先后采訪了他的兒子和女兒,卻怎么也找不到弓鳳洲的檔案。幾經周折才把弓鳳洲沉寂多年的檔案找了出來,清楚地了解到當年弓仲韜介紹弓鳳洲入黨和臺城特支的組建過程。
李建抓感慨地說,每次發掘臺城特支的事跡,內心都受到觸動和激勵。資料挖掘越深,觸動越大。老一輩革命家信仰堅定的精神,對當前有著巨大的教育意義。
七月的陽光照在寬闊平坦的“仲韜路”上,沿路走來93歲的老黨員白秀君,她依然像往常一樣對行人講述著在這里發生過的光輝而悲壯的歷史,弓仲韜最后一次離開故土前送與她糧食的情景。此時,臺城村新一代的年輕人楊桐則走進村黨總支,鄭重地遞交了入黨申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