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中++吳海勇
望志路106號、環龍路老漁陽里、博文女校……翻閱歷史,行走在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上海,一個問題揮之不去:中國共產黨為何誕生在“十里洋場”的上海,這是偶然,還是種種因素指向了必然?
歷史為何選擇上海?
創黨大會適宜在大中城市召開,這不僅是各國共產黨的創建通則,也符合中國當時的歷史情境。至于哪座城市能夠擁有這份無上的榮幸,則是城市不同的發展模式所鑄就的歷史命運。
20世紀20年代,此時距上海開埠已過去將近80年,上海城市體量龐大,工業產值占全國60%以上,金融占到80%左右,這不僅意味著上海這座城市資本聚集,更意味著它有大量的產業工人和市民階層。據1919年統計,上海工人總數達513768人,其中產業工人181485人,約占全國工人總數的四分之一。嚴重的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鍛煉了上海工人階級很強的反抗性,而近代企業的集中生產,又培養了上海工人階級的組織性和紀律性。
早在1898年夏,上海就出版了《泰西民法志》,介紹了馬克思的生平和學說,該書是馬克思主義進入中國的開端。1899年的《萬國公報》刊登了題為《大同學》的文章,介紹了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觀點。隨后,介紹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不斷問世。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中國的先進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們開始認真地看待俄國、看待馬克思主義、看待以工人階級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工農兵蘇維埃國家。
組建黨的準備過程
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工人運動實踐相結合,勢必催生無產階級政黨。五四運動以后,陳獨秀、李大釗將許多志同道合的共產主義者團結起來準備建黨。
1920年2月中旬,陳獨秀和李大釗秘密離開北京來到天津,他們醞釀了建黨問題。
陳獨秀從北京回到上海后,公開發表談話說:“僅有學界運動,其力實嫌薄弱,此至足太息者也。”表明陳獨秀認為學生力量實在太薄弱,必須要依靠工人階級。陳獨秀在上海開始了工人運動的啟蒙運動,并以工人運動的基地——上海作為建黨中心。
1920年5月,陳獨秀建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醞釀建黨問題,邀請邵力子、陳望道以及星期評論社的李漢俊、戴季陶、沈玄廬、俞秀松、沈仲九、劉大白等參加。
1920年6月,陳獨秀、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陳公培5人在環龍路老漁陽里(后改稱銘德里)2號陳獨秀寓所開會,確定成立中國共產黨,初步定名為社會共產黨。會上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起草了具有黨綱、黨章性質的若干條文,確定中國共產黨用下列手段,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一、勞工專政(或勞農專政)。二、生產合作。其他還有黨的嚴密的組織等內容。會議選舉陳獨秀為書記。盡管人數只有5人,但是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組織的產生。從其性質來說,1920年6月在上海建立的是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陳獨秀在8月中,寫信給李大釗征求對于黨的名稱的意見,李大釗的意見是定名為“共產黨”,陳獨秀表示完全同意。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的誕生經過。
各地黨組織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發起組建立之后,有步驟地開展一系列工作。首先是以成立時通過的黨綱性質的條文,在上海發展黨員,使其在各地發揮作用。在陳獨秀領導下,各地迅速發起成立共產黨組織。
中國共產黨發起組還起草了《中國共產黨宣言》,供各地黨組織內部學習,統一思想。《宣言》中明確地提出,要依靠工農群眾進行無產階級革命,要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宣言》表明了中國共產主義者決心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為在中國實現崇高的共產主義理想而奮斗的愿望。
創辦《共產黨》月刊和《勞動界》周刊,開辟了宣傳陣地。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了培養干部的學校——外國語學社。中共上海發起組在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建黨思想,制定黨的宣言綱領,向工人灌輸馬克思主義,將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相結合,推動各地建立黨和團的組織以及籌備召開中共一大等方面,都作了重大貢獻。對各地共產黨組織的建立起了指導和推動作用。
中共一大的召開
1920年4月的一天,陳獨秀在老漁陽里寓所接待了共產國際的維經斯基,后者向他提出了在中國建立共產黨組織的建議。維經斯基12月從上海啟程回國。
1920年夏到1921年上半年,各地共產黨小組的建立,為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做好了準備。
1921年6月3日,馬林抵達上海。當時在上海的還有接替維經斯基的共產國際遠東局代表尼柯爾斯基。馬林和李達、李漢俊商談以后,認為正式成立黨的條件已經成熟,建議及早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宣告黨的成立。他們和陳獨秀、李大釗商討以后,由李達、李漢俊發函給各地小組,請每地派兩位代表到上海開會。大會原定6月下旬召開,但直到7月下旬,代表才全部到齊,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始召開。
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共13人。上海的李達、李漢俊,北京的張國燾、劉仁靜,長沙的毛澤東、何叔衡,武漢的董必武、陳潭秋,濟南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的陳公博,留日小組的周佛海,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代表全國黨員53人。馬林和尼柯爾斯基也出席了大會。李大釗和陳獨秀因故無法出席。陳獨秀接到李達的信后,向大會提出關于組織與政策的四點意見,交陳公博攜至上海。其內容為:發展和教育黨員問題,執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問題,組織紀律問題,爭取群眾和奪取政權問題。
大會正式會址是李漢俊與其兄李書城的寓所,在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一大的第一、二天是在博文女校舉行的,代表們擬定了議事日程,聽取了各地小組活動情況的報告,交流了建立黨、團組織,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初步開展工人運動的經驗,以后幾天是在望志路106號舉行的。
7月30日晚繼續舉行會議時,一個陌生人從后門進入會場,后揚長而去,馬林要求立即停止會議。他們走了僅一刻多鐘,法租界巡捕房派了9個人前來搜查。當時,李漢俊和陳公博未離開,尚在樓上閑談。巡捕和偵探對房內進行嚴密的搜查,最后怏怏然離去。
李達的愛人、青年團員王會悟建議到其家鄉——旅游勝地嘉興南湖繼續開會。代表們在南湖的游船中開會一天后返滬。大會通過了黨的綱領和工作任務的決議,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人員。陳獨秀被選為中央局書記,李達被選為宣傳主任,張國燾被選為組織主任。
這次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以下簡稱《綱領》),共15條,前3條系黨綱性質,后12條是組織章程。《綱領》明確宣布:“我們的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
《綱領》明確規定黨要領導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推翻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消滅階級,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目標,體現了共產黨人終身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
黨的一大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從此,在中國出現了一個以共產主義為最終目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南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中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中國近代歷史上非常偉大的事件。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工人階級有了自己堅強的戰斗司令部,中國革命出現了全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