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武燕
【摘要】“雞豚狗彘之畜”無論是在“畜”讀音還是在整句翻譯上都出現了不少爭議,要翻譯好這句話我們需要結合語境及當時老百姓的生活背景來探究“雞豚狗彘”是不能作為六畜的借代,并且發現“雞豚狗彘”背后掩蓋著了森嚴的等級制度,揭示了百姓生活的艱辛。
【關鍵詞】雞豚狗彘 農耕文化 等級制度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040-02
引言:
人教版高中必修三里有一篇題為《寡人之于國也》文章,選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文中有一段關于孟子游說梁惠王,如何實現“王道之成”的論述:“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對于其中的“雞豚狗彘之畜”這一句歷來有不少爭議,本文亦旨在對此句加以分析。
課本注釋中說“之,代詞。畜讀作(xù),蓄養。全句譯為雞豬狗的蓄養。” 與大多數人觀點一樣,本人也不贊成將“畜”讀作(xù), 應為“chù”,與前面的“桑”、后面的“田”對應,作名詞,解釋為家畜。
但是在整個分句的解釋上本人對一些人的觀點不敢茍同。比如在《文學教育》(2012.11)上一篇題為《“雞豚狗彘之畜”辯正》的文章中,將本句解釋為“雞狗豬等一類的六畜”,這位作者認為”雞豬狗“是六畜的借代,并拿出《三字經》中”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作為佐證。對于這種解釋不太贊成。筆者認為應該翻譯為“雞和豬狗這些家畜”。不應該將雞狗豬直接等同于六畜,要排除馬、牛、羊,這三類。要知道原因,就得聯系后一句“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譯為 “不要錯過它們繁殖的季節,這樣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 孟子的意思是養這些家畜是為了讓老人吃上肉,這樣我們可以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從兩個方面來看看,“雞豚狗彘之畜”到底包不包括“馬牛羊”,能不能理解成“六畜的借代”。
(一)百姓能不能養得?
相較而言,雞狗豬在老百姓的生活中更為普遍。《說文·隹部》:“雞,知時畜也。從隹奚聲。” 雞可以報曉,可以下蛋為人所食用,雞肉又是人類食肉的一大來源,因此養雞就成了古人家家戶戶的事情。
豬是“六畜”中經濟地位最重要的一畜。古人認為家中有豬才為家。從“家”字之形我們可以看出,家乃是深屋之中有一豕,它繁殖數量大,肉多,因此深受人們喜愛。可見豬的飼養在人們生活中的普遍性及重要性。
而狗在古代與犬是有區別的。“狗犬通名;若分而言之,則大者為犬,小者為狗。” 犬在古代主要有三種用途。守犬指看家狗或者牧羊犬;田犬指獵犬;食犬指狗肉可以食用。狗的用途廣泛,也與百姓生活密切,但是由于當時百姓生活水平地低下,狗的飼養并不多。但是好歹是普通百姓能夠飼養得起的家禽。
而馬牛則不然,在戰國時期一是飼養技術條件的限制;二百姓受生活水平條件的限制,養活一大家都成問題,更何況是高成本飼養馬牛呢!三受等級制度的約束,國家也對飼養牛馬非常重視,甚至專門設置官員來管理。老百姓私人飼養牛馬作為食用的可能性基本為零。
(二)百姓能不能吃得?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這一句非常明確的告訴我們,孟子之所以要求雞狗豬之類的家禽按時飼養,目的是可以讓年紀大的百姓吃上肉。
牛在農耕時代是重要的生產資料,在許多朝代都不許私自宰殺牛,就如《禮記·王制》中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可見那時的老百姓基本上吃不著牛羊肉的,甚至連豬肉都鮮能吃到。
而被奉為六畜之首的馬則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役畜之一。《說文·馬部》:“馬,怒也,武也。”馬形態威猛,勇于武戰,跑得比其他飼養的動物快,因此被用于戰爭中,或做日常生活的勞動力,由此可知馬更不可能為普通百姓所食。由此可知,馬牛羊,百姓吃不得,而雞狗之類的都是可以吃的,故而“雞狗豬”不可借代指六畜,這背后隱藏的是一種等級制度以及生產生活資料稀缺的現實。
從這兩個方面可以清楚地看到有人將“雞豚狗彘”看作是六畜的借代來進行翻譯,是有失偏頗的,它指的就是雞狗豬這些與普通百姓生存關系更為親密的家畜。而課本上的注釋錯誤更是明顯,需要好好斟酌!
每一個漢字都有可能折射了一段歷史或一種文化。“雞豚狗彘”現在看來是多么卑微,可是它們卻折射出了那時的等級制度及百姓生活的艱辛,那時的農耕文化正在扎根!
參考文獻:
[1]《“雞豚狗彘之畜”辯正》《文學教育》(2012.11)
[2](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3]呂丹斌《“六畜”詞語文化意辨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