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田林縣集體林區煉山造林及免煉山造林進行了多年調查,研究發現:煉山造林仍然是該縣的傳統造林模式,但煉山造林成本大,造成水肥流失,生物多樣性下降等有多種不利因素;而不煉山造林由于沒有煉山等危險作業,造林簡單,成本底,林木生長快,是值得推廣的造林方法。
【關鍵詞】:集體林區 免煉山;造林
【引言】: 田林縣為林業大縣,傳統造林方式是在林木采伐后進行砍除雜草灌木,曬干后再煉山,這種煉山造林方式在集體林區廣泛存在;不煉山造林,雜草、采伐剩余物覆蓋林地,能較好地保持水土和提高水源涵養能力,雜草、采伐剩余物腐爛后,能提高土壤肥力。近年來,筆者通過利用在鄉林業工作站工作的機會,對不煉山造林進行了研究,做如下匯總,為集體林區林農造林提供參考。
1、基本情況
田林縣位于廣西西北部,地理位置東經105o 27′—106 o 15′,北緯23 o 58′—24 o 41′,北回歸線以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熱量豐富,年平均氣溫16.9~21.6℃,極端最低溫-2.4℃,極端最高氣溫38.4℃,大于等于10℃年平均活動積溫6000℃;年降雨量1000~16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79%;年無霜期320~337天;成土母巖主要有砂頁巖、泥漿巖和石灰巖;土壤種類以紅壤為主。
2、煉山造林的弊端
2.1、增加造林成本,容易引發火災
煉山造林,由于多了清理防火隔離帶的工序,造林成本增加。在集體林區,單個造林面積小,四周設置10-15m寬的防火隔離帶后,中間剩余的面積小,工作效率低。而且防火隔離帶要求無任何可燃物,驗收標準嚴格。煉山時,雜灌砍倒后要經過15-20天左右的暴曬才能燃燒完全,而煉山必須選擇無風或風小的天氣,如果中途碰到雨水天氣又要延長暴曬時間,可見煉山工作很復雜[2]。
而有些造林戶,為減少成本,降低了防火道的寬度,防火隔離帶清理不干凈;也有些為了省事,不申報就私自煉山,人員不夠私自煉山,引起山林火災,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2.2 生物多樣性減少
田林縣處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熱量豐富,各種動植物物種豐富。但是,大面積的煉山后,物種減少,降低了林分的生物多樣性,簡化系統內的食物鏈,導致重建的人工林生態系統抗逆性下降。
2.3 水肥流失嚴重
煉山后林地裸露,加上坡度大,煉山后的灰分疏松,一碰到較大的雨水天氣,容易形成地表水,對土壤沖刷嚴重,造成大量的水、土、肥流失嚴重,導致林地土壤肥力下降,不利于林木生長。據調查,在造林當年,煉山造林的苗木生長比免煉山造林的快,但后期則相反,這就是煉山后水土流失造成的。
2.4 引發環境污染
煉山時不可避免造成大量的煙塵等污染源,造成局部地區暫時性的可見度降底;即使煉山完成后,如果有大風干旱天氣,刮起的山灰與其它顆粒對空氣造成很大的污染。
3、免煉山造林優點及主要技術
免煉山造林可以克服煉山造林的不利因素,并且其施工簡單,沒有曬干雜草煉山這一工序,因此其施工更靈活,誤工小。其主要造林技術措施是做好第一年的幼林地撫育。
3.1.林地清理
林地采伐后及時將木材造材,歸堆及銷售。對于較大的灌木及伐倒木較粗的枝條當薪材銷售,以增加收入,也降低林地清理的難度,方便幼林地的撫育工作。
要抓住晴好天氣及時進行林地清理。林地清理時,首先要將林地上的灌木及惡性雜草和蕨類等砍倒。注意砍口不能留過高,一般在10cm以下,以方便以后的撫育。
3.2.清帶
按照設計的造林株行距,一般為2m×2m。沿等高線方向,以預定的造林穴為中心,清理1m的造林帶。將雜草、灌木以及采伐剩余物清理開,清理出寬約1.0m的種植帶。帶上的雜草通常要連根挖除,但盡可能保留枯落物,讓其自然鋪蓋在種植帶上,這樣可以抑制雜草的萌生,同時可減少雨水對地表的沖擊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板結,并保持地表溫濕度,有利于樹種的生長。
3.3挖造林坎
造林坎分為明坎與暗坎 ,明坎規格為50cm ×50cm ×30cm。挖坎時將表土與心土分開堆放,每株放入50g左右鈣鎂磷肥,并與土拌勻,種植時先回表土,后回心土。暗坎的規格是50cm×50cm×30cm,但坎內泥土不挖出,每株放入鈣鎂磷肥50g,拌勻后待用。
3.4苗木定植
造林提倡良種壯苗,我縣集體林區選用廣西林科院的良種桉,良種馬尾松;選擇廣西融安縣的良種杉等。用這些良種輕基質苗,進行造林,具有成活率高,生長快的優勢,據多年的觀測,良種苗高生長比普通苗多38.5%左右。輕基質苗對造林季節要求不高,但如果是裸根苗,則以雨水較多的季節成活率更高一些。在造林時,裸根苗必需嚴格按照“三埋、二踩、一提苗”的技術進行施工,防止苗木根系窩根,影響苗木生長。
3.5幼林撫育
免煉山造林,由于沒有煉山,雜灌的根及雜草的種子沒有高溫燒死,一碰到合適的溫度及雨水天氣就萌發,而且生長很快,因此,要加強撫育。一般在造林當年撫育2-3次,后兩年各1-2次。第一次采用常規的鏟草撫育方法,一般是在5月左右,鏟除原來清理帶上的雜草灌木,其它地方砍除即可。后幾次的撫育,為降底成本,一般也采用砍撫的方法。
3.6 苗木施肥
近年來發現,通過施肥,可顯著提高苗木的生長量。其具體方法是,在撫育后及時施肥,有苗木葉冠滴水線附近,挖一長30cm,寬10cm左右的小溝,以不挖到苗木的幼根為準,每株施肥50g左右,以N:P:K為15:15:15的復合肥較好,有條件的可以用測土配方施肥。施肥后及時培土。
總結
免煉山造林,對于集體林區面積小,坡度大的采伐跡地是一種比較好的造林方式。其施工靈活,沒有復雜的煉山程序,一個人也可以施工,不會引發森林火災,不會產生大量的煙塵等環境污染物質,有利于環境保護;砍倒的植物逐步分解,可持續提供苗木生長的養分,有利于土壤肥力培肥,利于苗木生長發育;倡議在集體林區結合護林防火進行宣傳,結合項目造林進行大范圍推廣。
【參考文獻】:
1、林海原,尾巨桉不煉山造林技術與增產效益分析,【J】桉樹科技,2014(3)
2、陽桂平, 劉艷,于華軍,蔣紫艷等,廣西資源縣馬尾松良種造林技術研究,【J】林業科技通迅,2017(4):24
作者簡介:黃禮琛(1978.04—),男,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