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玉
【摘要】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最有力的體現,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引擎,是高效課堂的前提。預習自動化就是學生按照既定的操作內容、規范的操作程序,模式化的方法去預習,經過自動檢測、信息處理、分析判斷和操縱控制,實現預期的目標的過程。預習自動化的學習策略是學生學習方式的一次變革,從履行學習邁向經營學習、管理學習,養成自行調控、自主探索、自我開發的思維習慣,加快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進程。內容包括文本閱讀、數學實驗、畫腦圖、案例分析四部分。
【關鍵詞】預習 自動化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150-02
預習是學生自主學習最有力的體現,是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引擎,是高效課堂的前提。高效課堂是教學改革高唱的主旋律。學生若不預習,則兩眼一抹黑,只依賴老師牽著鼻子走,這種被動的學習效益甚微。當前學生的預習多是自流式的預習,學生的課前準備與老師大相徑庭,結果是老師無法貼切、周到預設學情,學生不易于用已有的知識結構去同化新知識,難以控制學習的生成。不“入門”怎“上道”?何來效率?有的學生是導學提綱式預習,只是多了一份家庭作業,機械地摘抄課本,有手無心,落下惰性的頭腦,坐待那些強加于自己的體會,何來效率?科學有效的預習是必不可少,而預習自動化的學習策略是學生學習方式的一次改變,從履行學習邁向經營學習、管理學習,養成自行調控、自主探索、自我開發的思維習慣,加快學生掌握知識與發展能力的進程。
預習自動化顧名思義就是學生按照既定的操作內容、規范的操作程序,模式化的方法去預習,經過自動檢測、信息處理、分析判斷和操縱控制,實現預期的目標的過程。學生不受老師、地點、學時內容的限制自行預習,其具體內容由文本閱讀、數學實驗、畫腦圖、案例分析四部分組成。
一、文本閱讀:字斟句酌從似曾相識到深入了解是一種磨煉
眾所周知,預習的最大攔路虎——“學生獨立閱讀數學課本”,數學課本內容抽象、乏味,無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了也只是似曾相識。因此,閱讀不能只停留口頭提倡,而是具體地提供符合學科特點的方法引導。我認為文本閱讀可以分四步走:名詞解釋、主題圖信息、總結方法或規律、搜題。為學生閱讀鋪路搭橋,使學生逐步在數學閱讀中領悟數學語言,提升數學素養,排解畏難情緒。
(1)名詞解釋:學生預習時根據課時對課題和相關的關鍵詞進行解釋,可以從書本、《數學知識大全》、“百度”等摘錄,且要熟讀。組成概念的每個字詞既精練,又準確。必須字斟句酌,不能放過,通過學生的讀寫形成初步印象。這樣的要求望文生義,通俗易懂,操作簡單,誰都愿意主動參與,破題就意味明確學習目標。關鍵詞解釋可以喚醒舊知,學生并不是我們認為的一張白紙,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早已積累下的對數學知識的感知,表象和思考已經構成了學生豐富的經驗背景,這是難得的學習素材。資料查閱,它是對教材內容的必要補充.課本出現的概念大多是以描述性呈現,直觀具體。而工具書多以定義性出現,擴展概念的外部特征或典型實例。有了這些基本語言支撐,學生胸有成竹,課堂上多渠道交流溝通才成為可能。每每學生都要興奮不已搶著表達自己的“獨到見解”,學生把有別于課本的陳述視為經典,無意中學生對文本閱讀的關注已被鎖定。這樣一來,新概念自然植入,舊知也找到生長點。[1]
(2)主題圖信息:學生要把獲取的信息分點記錄在主題圖的下方,學生篩選信息能力有異,提供的信息量也大相徑庭。學生間的交流成為一種迫切需要,小組合作學習順理成章。通過討論相互說服達成共識,別人的見解促動自己的思考,你不是提供誤區就是展示真知灼見,構建雙贏溝通,誰都受益,總比臨時抱佛腳的好。
(3)總結方法或規律:教材每課時都有提供明確的方法引導或探求規律的線索,學生只要認真閱讀并加以總結,把自己的發現記錄在書上。這個環節要求家長參與,家長可以把自己看法直接寫在書上頁碼邊上。讓家長知道數學究竟要學什么,以便更好地觀察孩子的學習狀況,及時提供有效的幫助。有些家長往往有更深入的闡述,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學習的好機會。當然,家長需要引領和培訓。我們要讓家長樹立新的學習觀,通過開展一系列的活動讓他們加入預習的行列和孩子一起成長。總之,好奇心是學習深入的不竭動力,讓家長和學生為數學“怦然心動”,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不怕有誤區就怕沒觀點。
(4)搜題:閱讀課本和練習冊的相關習題,用綠筆勾出疑難題并用著重號點出不解之處,顏色的界定有特殊的意義。失控狀態下的任何約定都無法貫徹始終,統一樣式、突顯的色調形成一種條件反射。使學生對重難點特別敏感,也便于作業情況的了解。它是一種無形的監督力量。有學生說了,他連看到電視上出現的一些不得當的事都想打個勾。甚至有學生在期末考的試卷上也會不自覺勾出難題。不斷地搜題,學生練就一雙慧眼,能主動捕捉有價值的信息。只畫不做。這是對兒童的特點適度妥協,這樣的工作量一點兒也不比完全解答來得少,可學生就是樂意。學生的問題意識濃厚,大多數學生都有本“隨手記”,隨時記下不解以便和老師探討。隨手記大小統一,以便演示反饋,抄寫格式、字號一致:羅列條件,提出問題,畫出不解詞句,只列式不計算,在障礙處用( )表示。
如:XX農藥有600克
濃度25% 加入了多少水?列式:600×25%( )3%=A
稀釋后濃度3% A-600
預習效果利用早讀時間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反饋交流,相互切磋、互相補充,篩下知識的疑點、模糊點、空白點,記錄在小組討論本。這樣,教學重難點自然凸顯,從學生經驗入手,而不是老師的經驗單一的預設,這樣有利于老師切中要害,相機誘導、點石成金。
二、數學實驗——實事求是從盲目接受到靠近事實是一種力量
我借用化學實驗和物理實驗的研究方法“發明”數學實驗,把教材中學生不好理解、需要動手操作、結論需要論證部分內容重新疏理脈絡和結構,統一整合成一個個數學實驗整冊統一分發。這是對教材內容一個最重要的補充,嚴格圈定訓練范圍,單項任務,使之減少無用功,掃清知識障礙篩出疑點,篩出共識。細讀每個實驗,個中的實驗要求就是教學設計,而學生的實驗報告就是他們的學習成果。 通過這樣的方法來提高教與學的效率,這有別于傳統的講解式、講授式的教學。 “學,效也” ,“學,覺也”,也不再是古人的教育思想。學習不再受時間、空間、場景的限制。這就是數學實驗的訓練目的,也是預習自動化的效果的最大考驗。
小學數學第九冊的數學實驗內容:
1.《剪紙》與心愛的圖案為基本圖形,剪出連續紋樣、四方紋樣觀察對稱軸的作用
你發現了: 。
2.親子游戲《拋硬幣》。
3.《猜猜我是誰》《設計圖樣表示整數、奇偶數、質數合數關系》應用數的整除特征、奇偶性,質數和合數特點,設計學號謎語。
4.《畫實物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展開圖》
《用一張長方形紙圍成長方體和正方體》
《怎樣包裝最節省》
5.《鵝卵石的體積》
6.小組實驗《27個小方塊組合成大方塊涂色》
7.大正方體平均分成10塊,每塊又平均切成5塊,表面積增加了多少?
8.制作常用分數和小數互化的對照尺
9.征集《打電話》圖示,尊重原創,高于原創。
10.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預測2016中國、美國、日本奧運會獎牌情況
三、畫腦圖——主動內化從現象到本質是一種境界
畫腦圖是表達發射性思維的有效的圖形思維工具 ,它簡單卻又極其有效,是一種革命性的思維工具。他運用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建立記憶鏈接。腦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律,協助人們在科學與藝術、邏輯與想象之間平衡發展,從而開啟人類大腦的無限潛能。[2]利用腦圖再現知識生成的過程,想到哪就畫到哪,知識框架松而不散。通過整理知識脈絡,及時追憶知識內容,記不起來的知識點找課本完成二次閱讀,這些知識點會成為知識漏洞突顯出來,將是再次學習的重點,記住的再次被強化。每天中午的作業只有畫腦圖再現當天的學習內容。省去布置的時間。有規律的運作程序反復出現的情節才能形成習慣,而習慣是一種無形的戰斗力。孩子們已經習慣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去驗證自己最初的想法,維護自己的興趣和自信。這比純粹的“技術達標”重要得多。如:
四、案例分析——熟能生巧從無序到有序是一種催化劑。
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結果。從結果來找原因,或從原因推導結果,就是找出事物產生、發展的來龍去脈和規律,這就起到了證明論點的合理性和正確性的作用。由未知探需知,逐步推向已知。[3]利用分析的原理讓學生在解題中不斷積累典型的例題,及時摘抄并對題目進行整理分析:1.給案例貼標簽命名;2.做示范全解;3.模式化方法總結;4.難點標識。案例分析用于練習課、復習課的預習。學生提供案例自行分析,把每個知識點以習題形式出現,以符號化的形式解答。學生了解知識的程度,理解、運用知識的能力一目了然,學生間的差距就是進步的空間就是師生優化教與學過程的動力。案例分析把知識點高度濃縮,要點沉淀,建立了豐富素材庫。在采集和篩選中,學生在不斷地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了個性化的解題標本,老師創造學習的誘因儼然已經成功。學生把問題看作學習的動力起點和貫穿學習過程的主線。數學思想方法不是靠老師教出來的,是在學生動手動腦中應運而生。
如:
以上特定的預習環節還要輔以最恰當的時間安排相對固定的教學流程。晚上:完成預習并解決簡單練習;早讀:預習情況交流匯總(小組學習);課堂:解決問題;午間:畫腦圖及時復習。周五掃描課:知識大盤點(小組學習)每個同學根據本周的作業情況提出疑問或要點;周末(綜合提升):兩道思考題,一份試卷。合理的時間安排是任何教學模式推行的保證,既定的時間安排是敦促學生形成習慣的力量。學生在可預知的學習情節中才有可能自行調節,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自主學習達成“學習自動化”。
學就要學得自醒、自悟和自滿。預習自動化每個環節相互作用、相互映襯,缺一不可,從預習自動化開始促使大腦和雙手自動化,以至最后學習的全自動。帶給學生的是理智挑戰,是展示自我、發現自我和發展自我的機會。
參考文獻:
[1]張欣武,劉衛華.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M].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2009.
[2] [美國]珍尼特.沃斯/[新西蘭]戈登.德萊頓.學習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3]斯苗兒.“實踐與綜合應用”備課解讀與難點透視[J].2006.人民教育. 2006 (17):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