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佳儀+金愛冬


【摘要】小學數學課堂中提問是教師與學生互相溝通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也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常使用的教學行為。本文依據加涅信息加工學習理論,通過對12名專家教師的優秀課堂實錄進行研究,分析了小學數學專家教師的課堂提問的規律、特點與現狀,以期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專家型教師 課堂提問 教學行為
【基金項目】課題:基于課程執行力的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現狀研究,課題編號:ybdksky2016150。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155-02
小學數學課堂中提問是教師與學生進行信息交互的主要方法,優秀的課堂提問能夠通過問答、對話的形式來建立學習支架,激發學生探究動機。課堂提問的形式和有效性直接影響著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目前仍有部分小學數學教師數學在課堂中提問的類型、指向、理答等方面,存在與新課程標準不相適應的理念,降低了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加涅根據電子計算機工作原理提出學習信息加工的三級加工系統、執行控制系統和期望系統。學生的學習分為在動機、領會、習得、保持、回憶、概括、作業、反饋八個階段,加涅認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結合其學習階段,能提升課堂效率。本研究依據該學習理論,對專家教師的課堂進行課堂觀察分析,試圖發掘小學數學專家教師提問行為的特點與規律。
一、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依據國家教師資源平臺的“一師一優課”評選結果,共選擇一年級上到六年級下,共12位教師的12節新授課型優質課(評選結果省級以上)。課堂評選均由各省教育名家、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等進行,選出的是具有代表性的小學數學優質課堂。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課堂觀察法、視頻分析課堂實錄。借鑒以布魯姆目標分類為基礎,由李艷學者優化、改編的教師課堂提問行為的觀察量表,對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實錄進行量化分析。量表包含提問類型、提問指向、學生答題、教師理答、共四個方面。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1.小學數學專家教師課堂提問的平均頻次較高、認知層級傾向高認知水平。
認知類型即提出問題的思維水平。在課堂提問中,考察師生思維水平的最直觀方面就是提出問題的認知層級與進行回答問題的認知層級。高認知水平的提問有助于在加涅提出學生的學習階段包含的習得、回憶與概括階段,幫助學生知識的提取,并通過遷移掌握和概括其課堂知識。小學數學專家型教師平均每節課提問57次。小學數學專家教師課堂提問在分析及綜合兩方面的高認知水平方面的提問頻率偏高,分別占課堂的16.7%和23.2%,甚至高于知識類的提問20.8%。教師課堂提問中經常讓學生比較相關概念、觀點、要素之間的關系,并在提問中要求學生能整合已有的知識、概念,幫助學生形成獨特的解決問題方法。專家教師課堂中將更多的時間用于組織教學、鞏固知識、進行有助于促進學生智能發展的高認知層次提問,啟發引導學生在數學問題方面進行深入思考。
2.小學數學專家教師課堂提問指向傾向學生自愿回答,“生-生”交互模式使用較少
專家型教師課堂提問指向統計表
教師課堂提問指向體現教師課堂的教學風格與教學理念。由表可知,小學數學專家教師課堂提問指向中,學生自愿回答比率占60.2%,傾向于學生自愿回答,即學生自愿舉手教師點名回答。數據表明,專家型小學數學教師的課堂中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較好,師生課堂言語信息交流也偏向積極互動,課堂中無答頻次為1次/節,教師自答比率低于1%,表明課堂氣氛融洽,學生自愿的積極參與教師活動中。分析體現了新課標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和平共建式課堂的授課理念。
師生課堂交互共有三種模式“師-生”,“生-師”和“生-生”模式。在對課堂實錄的觀察中,發現只有一位教師采用了生-生的交互模式,該模式課幫助學生更深刻的掌握、理解數學問題,但其對教師課堂組織與控制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3.教師高認知水平提問激發了學生高認知水平的回答
專家教師課堂學生答題類型統計表
在習得階段與保持階段,學生通過復述或者強化回答教師問題,將信息以語義的形式在長時記憶中進行存儲方便日后的提取。由表可發現,專家型小學數學教師課堂中學生答題傾向高認知水平的回答。理解性回答與創造性回答分別占24%與26.6%,教師在鞏固基礎知識學習的基礎上,通過高認知水平的提問激發了學生高認知水平的回答,學生將新知識與原有的知識經驗和概念進行整合后,對教師提問進行回答,創造性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認知。教師在幫助學生加深基礎知識的學習上,還鼓勵學生在不同情境中進行拓展延伸,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發散性思維。
4.專家型教師理答傾向積極性反饋,但未正確區分鼓勵與表揚
加涅在動機階段與反饋階段指出有效的學習必須有動機,且反饋能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從而強化其學習動機。專家型教師課堂反饋理答中積極肯定性的反饋數據較高,肯定性理答占32%,表揚性理答共占13.5%,追問占12.2%。表明教師在課堂理答時,為激發學生學習成就感,注重對學生的積極性評價。學生回答問題不完全正確時進行追問,循序善誘的矯正答題方向,幫助學生深層次思考。但當作者對課堂理答中的表揚劃分為具體表揚(即鼓勵)如“你回答的聲音真響亮”,和表揚如“你真棒”、“你真聰明”時,發現專家型教師對學生鼓勵與表揚比率相近,說明教師對其理念劃分依舊不明確。鼓勵能夠強化學習興趣,激發學習成就。但普通表揚卻會讓學生感到迷惑,將其成就動機歸因為智商等先天性不可變因素,降低有效理答的效果。
三、建議。
1.提倡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高認知水平的回答
專家型小學數學教師由于對教材和教學內容掌握較為熟練,故其在備課時會依據所學過的知識,通過情境性的重現問題,讓學生在鞏固舊知識的基礎上分析、解釋、推斷,并對已有的觀點、知識、概念進行整合,形成有創造性高認知水平的回答。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數學能夠貼近生活、應用于生活,故課前精心設計過的情境性的高認知水平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優秀的高認知水平提問在課堂中能夠激起學生理解性、創造性的回答,幫助學生培養散發性思維,啟發性的進行數學教學,提升數學學習的趣味性。
2.鼓勵小學數學課堂中生-生交互模式
當前課堂中師生言語交互模式主要以師問生答的“師-生”交互模式為主,其雖然能幫助教師順利進行課堂內容的教學,但是不利于了小學生這個“善于發問”群體的提問思維的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過度依賴老師。故在課堂中提倡使用生問生答的“生-生”交互模式,學生群體在自己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中習得知識。該模式對教師自身教學水平有高標準的要求,需要教師熟練掌握課堂教學節奏,提升自身的課堂組織能力和課堂隨機應變能力。
3.幫助教師區分鼓勵與表揚,正確強化學生的成就動機歸因
專家教師課堂理答中總體傾向積極性反饋,以期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但部分專家教師依然不能有效的區分表揚與鼓勵。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能只關注學生得出了正確答案而進行表揚,易使學生將成就歸因為外部的,不易改變的穩定性因素。教師應在理答中引導學生對成就進行正確歸因,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自我,發展性的對學生進行評價。
參考文獻:
[1]鄭佳.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
[2]杜靜.小學數學課堂教師提問策略的研究[D].魯東大學,2014.
[3]李艷.初中數學教師課堂提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4]朱海霞.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有效性探索[D].西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