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于學院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結合傳媒類實驗室的特點,從實驗室管理模式、運行機制、特色實驗室建設等方面出發,總結經驗,剖析問題,助力學院實驗實踐教學的發展。
【關鍵詞】應用型 傳媒類 實驗室運行模式
【基金項目】本文為杭州師范大學校級教改課題(YS01207077001)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6-0241-02
高校實驗室是實驗教學、培養人才的基本場所,是學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驗室首要任務在于承擔起專業實驗教學的任務,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在此基礎上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實驗教學是一種相對獨立而統一的教學系統,只有通過優化資源配置,提倡資源共享,提高實驗設備的使用率,才能達到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目的。[1]
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的廣播影視與新媒體實驗室作為市級重點實驗室(在建),是杭州市市屬高校中唯一的傳媒類綜合實驗室,服務于杭州師范大學“戲劇與影視學”碩士學位授予點及院級重點學科“數字藝術與傳媒”,建有廣播級三訊道數字電視演播廳、5.1數字環繞聲錄音棚、HD級非線性編輯實驗室、廣播級專業廣播直播實驗室以及相關電視演播實驗室、電視編輯實驗室與播音主持實驗室等專業級別實驗室共計18個,是一個全面的傳媒類教學實踐平臺,在媒體技術與藝術創新、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013年初,杭州市文化廣播電視集團與杭州師范大學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共同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影視節目制作等方面展開深度合作,在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形態和模式構建中,錢江學院廣播影視與新媒體實驗室正式此次合作的重要平臺,在此形勢下探索實驗室建設與實踐將有利于進一步以開放的姿態提供多方資源共享,共同承擔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技術交流、藝術創作的任務。
一、結合行業發展的最新動態,積極開展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一直以來都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著力推進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事業單位的生產場地以及自身的實驗場地開展“產學研”研究,為師生提供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教學實驗、實踐實訓條件,從而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同時也為企事業單位儲備了優秀人才。[2]實驗室積極開展藝術創作和社會服務項目,與浙江省省市政府部門及部分地市縣廣播電視部門以及一些大型企業建立了廣泛的合作,完成了多項橫向合作課題,創作了大量的具有較高水準的藝術作品,參與完成了多部影視作品、多項大型活動與數字出版任務,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
(一)依托實驗室,與浙江廣電合作“高校廣播聯盟”、“主持人孵化基地”、“二更影視導演孵化基地”,為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搭建實踐平臺,為媒體儲備優秀人才。目前已經有多位學生加盟“二更”,承擔文案策劃、活動推廣、導演、攝像等方面的工作,逐漸成為其中堅力量。
(二)為九陽集團進行“數字化影像傳播方案設計”,并在不同首頁宣傳的前提下,取得了單個節目的優酷點擊量60000次以上的好記錄;與國網浙江電力公司物資分公司合作訪談節目《黨建面對面——攜手共建,物資同行》;與電視劇《獵場》攝制組進行了拍攝合作;與杭州市江干區公安分局合作紀錄片《特警突擊》,受到杭州市公安系統的高度贊揚。
(三)與校外廣播電視媒體實訓基地簽訂校外頂崗實訓合作協議,依托校內專業實驗室同時借助實訓基地——廣電媒體的實踐實驗資源,組織安排優秀學生進行頂崗實訓,在帶隊老師的指導下以媒體工作人員的身份獨立進行節目創作,在實戰中鞏固專業知識,提高實踐創作能力,學生在作品創作過程中,熟悉廣電節目的運行模式,鍛煉策劃、攝像、編輯制作、主持等能力,所創作作品經協議單位審核通過在媒體播出。為此實驗室制定了相關的規章,比如在設備申請、剪輯機房的使用等方面提供便利。
(四)與浙江傳媒學院、杭州文廣集團、杭州華數按照“優勢互補、深度融合、成本分擔、效益共享”的建設思路,選擇具有重要推廣應用價值的視聽媒體技術云服務實踐教學平臺、視聽媒體技術虛擬實驗教學平臺進行共享和為社會提供服務,通過簽訂戰略協議,充分挖掘、利用和發揮各自的科技、人才優勢,實現與合作企業和高校生產要素的有機結合,互惠互利,效益共享,推動學校與合作企業和高校的可持續發展,使合作企業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和教學資源,學校和合作高校獲得豐富的教學資源。
二、創新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實現課堂與傳媒一線無縫對接
通過對廣播電視采編播實驗操作流程的實踐,探索創新實驗室的運行模式,突出行業特色。具體方式是在保證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實施分層管理,分項支撐,重點打造。在實驗教學環節,從認知、操作,直至最后的作品創作環節分層劃分教學內容,適時考查教學效果。
(一)應用型實驗教學必須要與媒體一線構建暢通的渠道,這樣才能實現實驗室運行模式與一線崗位需求同步發展,因此實驗室的管理和建設均參照目前廣電媒體的實際進行改造更新。與此同時,創新實訓方法,推出頂崗實訓措施,修訂了實習實訓管理辦法:
1.教學內容:學生在指導教師的帶領下與協議單位共商擬定節目選題,獨立完成該選題的創作,在作品創作過程中,熟悉掌握廣播電視節目的策劃、攝像、編輯制作、主持等能力。
2.教學形式:根據學生的意愿和總體表現,擇優挑選4-6名學生組成頂崗實訓小組,分院根據具體情況指定1-2名專業教師擔任指導工作,根據單位提供的選題,進行踩點、文案撰寫等前期工作,然后組織學生前往實訓單位進行拍攝取材,素材帶回學校集中剪輯,成品交給電視臺安排播出。
3.考核方式:頂崗實訓成績由指導教師和實訓單位共同評定,分別占總成績的70%和30%,其中指導教師給出的成績由平時成績(40%)和作品成績(30%)組成;成績要具體落實到個人,根據分工細化分數。
(二)校內創作實驗室就是為“創作組”教學模式量身打造的,能夠保證創作組從前期策劃到后期剪輯合成的整個創作過程的完成;數字錄音棚能夠很好地實現5.1環繞立體聲的還原;三訊道導播切換系統、廣播直播室、視聽分析室以及200平方米的演播廳,給學生提供了與廣電一線接軌的實踐平臺,有效地保證并提升了實驗教學效果及教學質量。
(三)目前正在研究實驗的與一線媒體接軌的廣播直播實驗室,它變課堂為一線崗位,網絡平臺與直播平臺結合運用,實現多手段創作;廣播“戶外直播”節目內容的學習,把課堂搬到戶外,改變單一的學生學習效果考核方式,考核、調研雙推進,深入契合目前廣播媒體打造“看得見的廣播”,與聽眾零距離接觸,增強聽眾參與度的節目理念,創新實驗室的運行模式。同時,依托廣播直播實驗室進行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設立課堂模擬實驗電臺“FM陽光云”電臺,課外延伸學習平臺“網易云音樂主播電臺”。
三、推進開放實驗室建設,為師生搭建創作平臺
開放式實驗教學體系是課堂實驗教學體系的延伸,實現了實驗資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充分激發學生的實驗興趣,大大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3]錢江學院的傳媒類實驗室制定了開放式實驗室的相關制度,建立了非線性編輯實驗室、編導創作實驗室、錄音實驗室等五個開放性實驗室長期對師生開放,學生還經常以演播中心為平臺,進行大量的演播室綜合實踐練習,實驗實踐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實驗實踐教學的成果、實驗室開放度和使用率都位于浙江省內外同類高校同類專業前茅。
(一)差異化、小課化培養是我院傳媒類專業的一大特色,從大一開始就在實驗教室展開小課教學,課外教師安排學生觀摩影視作品,課上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討論,培養學生廣播影視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大三階段根據學生的意愿分成綜藝、新聞、廣播、影視制作等小組,實行差異化教學,教師從文案策劃、攝像、制作、主持等方面具體指導并開展相應的實驗實踐環節,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創作能力。播音與主持主持專業的節目創作、“挑戰自我”、“挑戰主持人”、一年一度的“超級訪問”,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的“靜幀電影”、“幀輯先鋒”等專業比賽都是在專業的實驗場地開展,充分調動實驗室的攝制、燈光、音控等系統,全方位地展現學生的創作能力,特別是大三學生的作品與之前相比有了質的飛躍,得到兄弟院校和業界評委的高度評價。
(二)在單項實驗基礎上,大量開展綜合實驗和大型實踐教學活動,使學生以媒體人角色從廣播電視節目的策劃、編輯、制作、主持等方面得到綜合鍛煉,推動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秹魣A藝傳》教學匯報演出暨頒獎晚會是學院年度大戲,每年年底由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大三的學生承辦,主持、音樂、舞蹈、動畫等專業的師生全員參與。所有編導大三學生按照文案、現場導演、現場轉播、新聞紀實、舞美宣傳進行分組,編導專業老師分別擔任指導老師具體指導,嚴格按照晚會創作的工作流程,組織晚會的結構設計、舞臺設計、節目篩選、串聯詞撰寫等方面的工作,從2012年第一屆至今已經舉辦了四屆,已經在學院和業界形成影響力,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逐年增強,成功地展現了傳媒類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的凝聚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三)開放實驗室為學生參與學科競賽提供場地和設備,以賽促教,提高學生的創作和創新能力。近年來我院傳媒類學生在中國大學生計算機設計大賽、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浙江省大學生多媒體作品設計競賽、國際動漫節聲優大賽、齊越朗誦節、海峽兩岸主持新人大賽等比賽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其中《急程茶》、《深呼吸》、《遠去的手藝》、《孤村》、《筑夢西海固》、《過年好》、《群居森林》、《紅嫂》等紀錄片因其深刻的社會意義受到了當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表揚。
總之,在融媒體環境下的傳媒類實驗室運行模式的研究,不僅在于理論總結與實驗操作探尋,更在于新技術研發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媒體新動態研究。傳媒行業的創新性發展決定了高校一流實驗室建設必須具有前沿性和迫切性,高校專業實驗室管理運行模式和硬件平臺建設都應該隨著媒體運行模式和傳播方式的改變而改變。
參考文獻:
[1]方海林.應用型本科院校實驗室教學體制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江蘇高教.2007(1).
[2]曾樹洪,唐明星.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創新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模式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7).
[3]陳仁安.獨立學院實驗室建設的創新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13(3).
作者簡介:
李繼衛(1967-),男,漢族,云南東川人,杭州師范大學錢江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編輯,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影視藝術學、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