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可以在哪里聚族而居。的確,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艱苦創業,被稱為“東方猶太人”、東方世界的“吉普賽人”。
這是一個一直在路上的龐大民系,他們的遷徙史,大約可以追溯到1600年前。當時,為躲避戰亂,客家先民戀戀不舍地離開中原故土,開始了艱難的南遷之路。追溯客家人南遷的歷史,太多細節已經模糊,但是,回望這條曲折、漫長的遷徙之路,有一個地方卻不能不說,那就是贛南,因為那里是他們南遷途中最早落腳、朝四方開枝散葉之處。
贛南,即江西南部,是江西省南部區域的地理簡稱。從這里開始,他們逐漸向廣東、廣西、海南甚至海外遷徙。所以,贛南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堪稱“客家搖籃”。
當客家先民舉家南遷來到贛南,便開始起屋造舍,開荒種地,繁衍生息,原本人跡罕至、野獸橫行的贛南,從此人煙漸稠,燃起了文明的曙光。
客家人勤于耕種,他們在崇義上堡這樣的高山之巔,想盡辦法開墾出層層疊疊的梯田,這片梯田面積上萬畝,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記錄”評為“最大的客家梯田”。不僅如此,他們還參與修建了那條溝通南北的梅嶺古道,這條道路使贛南成為了溝通南北的商貿要道,并間接使中原和海外各國的通商得到便利,開創出繁榮的經濟貿易局面,從此,人苦峻極、不堪行走的山路變成了“黃金大道”。
因戰亂而遷徙的客家人,骨子里極度缺乏安全感,所以,他們將居住的房屋修建成了防御性極強的方形圍屋。在贛南的青山綠水間,散落著大大小小約600座圍屋,它們堅如磐石,集精巧的建筑結構和精湛的建筑技藝于一身,被稱作“東方古羅馬城堡”。在贛南,最具代表性的圍屋有關西新圍、燕翼圍、烏石圍和東升圍,這些圍屋不僅是客家人的生活居所,更是他們的“精神堡壘”。
客家人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他們無論走到哪里,都要背著祖先的牌位。到了安居點,則建宗祠以安放祖宗之靈。因此,哪里有客家村落,哪里就建有宗祠。東龍村是贛南宗祠最為集中的村莊,號稱“江南第一宗祠村”,全盛時期,村里有大大小小上百座宗祠。宗祠的建設,象征著家族的團結,也是維系宗族的巨大紐帶。
無論是修建圍屋還是宗祠,都十分講究風水。長期的遷徙使得客家人對安定的生活尤為向往,而風水所蘊含的天人合一、趨吉避兇的理念,正好迎合了這種需求。客家人在建造房屋時,都要請“風水先生”勘察地理,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成敗或家族的興衰,都與風水息息相關。在贛南,這種風俗自唐代以來便長盛不衰,并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贛南客家風水文化。這里的三僚村被譽為“中國風水第一村”,其風水文化的興盛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一代風水大師楊筠松。贛南客家人喜歡稱他為“半仙骨”、“信子口”,意思是說什么準什么。
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也將中原文明帶到了贛南,這種文明與百越、畬、瑤等土著文化發生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風尚、習俗。被學術界稱為研究古漢語的“活化石”的客家方言,最能體現這種交融。客家人遷徙到贛南后,分散到各個地方,在長期的生活、生產中,口音與當地土著的口音相互融合,所以客家話雖然都有方言的基本特征,但縣與縣之間的口音不一樣,甚至鄉與鄉之間、村與村之間也有明顯差異。
贛南客家的飲食文化獨具特色。客家人好客,擺宴席時,必定少不了一道傳統名菜荷包胙。荷包胙入口糯爛,香氣沁人——僅這一道菜便包含了荷葉的清香、豬肉的濃香、糯米的幽香,以及幾味佐料的烈香。在宴席上,臘味也經常出現,而且臘味的覆蓋范圍極廣,無論是家禽還是山間野味,客家人都能想著法子將其做成臘味。為抵御南方深山老林里特有的瘴氣,聰明的客家人還利用“萬物相生相克、以物制物”的哲學思想,因地制宜發明了“擂茶”。
除了美食豐富,贛南客家的民俗活動也異彩紛呈。采茶戲、于都嗩吶、石城燈會……古樸和濃郁的鄉土氣息為世人矚目。而客家人對火也有著一種近乎本能的崇拜。在寧都,每年農歷正月十四這天,親朋好友都會給去年“添丁”的人家送去鞭炮。對客家人來說,響徹云霄的爆竹聲,指引著在長長遷徙路上逝去的靈魂歸家,慰藉著辛勤開辟家園的先人,同時,這也是一個“背井離鄉”宗族人丁興旺的榮耀。
所以,親愛的讀者,跟隨我們一起走進贛南,去解讀從遷徙中走來的客家人,去尋找那些歷史與文化的印記,你一定會驚嘆他們所創下的文明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