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后半期,隨著世界格局以及社會主義國家自身環境的發展變化,社會注意社會改革浪潮逐漸興起。同時,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走向和結局,又直接影響到整個世界格局的調整和變化。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革是世界社會主義改革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社會主義改革潮流中的一個亮點。認真總結社會主義改革的歷史經驗,無論是對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還是對社會主義實踐的進步,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改革探索;改革啟示
1 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潮流的興起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潮流,如果從1949年南斯拉夫的改革算起,至今已經走過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大致說來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1.社會主義改革的初步嘗試階段。這一階段大致是從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到60年代初結束。1949年12月,南斯拉夫人民頂著國內外巨大的壓力,被迫放棄蘇聯社會主義模式,開始建立工人委員會的試點。1950年6月,南斯拉夫人民議會通過了《工人自治法令》,從而開始了以實行工人自治為主要內容的改革嘗試,解開了社會主義改革運動的序幕,開啟了社會主義社會改革的潮流。
然而,南斯拉夫開辟的獨具特色的社會主義自治道路,起初并不被其他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接受,反而遭受了普遍的批判,認為這是稿“修正主義”和復辟“資本主義”,是背叛馬克思主義和拋棄社會主義。以特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不得不頂住巨大的壓力,帶領全國人民,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堅持改革的探索。因此不得不說,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是社會主義改革的奠基人和拓荒者。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蘇聯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要求社會主義改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社會主義社會的改革也逐漸從南斯拉夫一國擴展到多國。1956年蘇共二十大的召開,“即捅了簍子,也揭了蓋子”,打破了神秘主義,沖破了個人崇拜,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極大地推動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運動。從20實際50年代中后期開始,歐亞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國家陸續開始社會主義改革的探索。
2.社會主義改革的艱辛探索階段。這一階段大致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到70年代中期結束。20世紀60年代初,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深入,傳統社會主義體制的弊端也進一步暴露,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發展生產力提高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與傳統體制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從而推動了東歐各國再次開始改革的探索。
1965年前后,民主德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社會主義國家都先后開始了改革的探索。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了改革的“行動綱領”,提出要建立一種十分民主的、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新模式。提出全面改革政治經濟體制的口號,并隨后開展了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運動,全面觸動了蘇聯模式的根本弊端,成為這次改革浪潮中的一個高峰。但由于后來蘇聯出兵橫加干涉,使這場改革浪潮夭折。
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改革在不同程度上緩和了舊體制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促進了國民經濟的發展。但是還是沒有突破傳統體制的基本框架。因此改革發展到一定階段便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加上霸權主義的制約,更是使改革困難重重。如何將改革繼續下去,成為各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的新課題。
3.社會主義改革的全面高漲階段。這一階段大致是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到80年代中后期結束。20世紀70年代中期之后世界政治局勢趨向緩和,國際經濟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新科技革命的浪潮興起,很快影響到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傳統模式的弊端日益明顯,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沒有改善,并隨之出現了一些政治社會矛盾。70年代末波蘭發生了嚴重的政治動亂,給各國以很大的震動。這諸多因素促使社會主義改革浪潮再次興起。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民主德國、波蘭等國家陸續開始了各具特色的經濟體制改革,有的進行了政治方面的改革。南斯拉夫、匈牙利繼續自己的改革探索,蘇聯也開始改變對別國改革的敵視態度,表示要研究各國的改革經驗,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動向。特別是擁有10億人口的社會主義中國,結束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社會主義改革的全面探索。中國改革從農村開始,迅速擴展到城市,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便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從而使社會主義改革運動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大國,走上改革之路,是社會主義改革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事件。
這一時期改革的特點是波瀾壯闊,全面高漲。許多國家對社會主義的傳統模式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有了重大的突破,改革的自覺性和堅定性大為增強。改革的內容也較前一時期更加深入和廣泛。不僅逐步確立了市場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而且還把改革擴展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改革作為一股潮流,已經展現出不可逆轉之勢。
4.社會主義改革運動在實踐中曲折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是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算起。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改革潮流,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遇到了嚴重困難和巨大的挑戰,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和劇變,出現了不同的改革取向。蘇聯東歐幾個社會主義國家屈從了內外壓力和困難,把改革變成了“改向”,一個接一個地發生了演變,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拋棄了社會主義根本制度,成為社會主義發展史上的重大挫折。然而,“一些國家出現嚴重的挫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取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知難而進,繼續推進社會主義改革大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積累了寶貴的改革經驗,創造了豐富的改革理論成果。[1]
2 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探索的幾點啟示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探索,無論成敗得失,對未來社會主義的發展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對于上世紀社會主義改革的探索歷程來分析,大致有以下幾點啟示:
1.改革是社會進步的常態,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而不僅僅是應對社會危機的非常手段。一個制度要維持其生命力并保持正常有效的運轉,就要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不斷進行自我調整和校正。這種持續不斷的調整和校正,就是改革。改革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常態,是一個持續不斷的進程。歷史反復表明,一個社會,如果沒有經常的、正常的改革,矛盾就會積累,危機就會醞釀,動蕩就會孕育,革命就會爆發。
2.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是一個不斷向深廣推進的過程,也是改革的理論與認識不斷深化與升華的過程。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歷史呈現出來的其實是一個不斷向深廣發展的過程,即從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的最初的經濟政策調整逐漸發展成為波及到世界上各社會主義國家的所有社會領域的全面改革。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的認識、觀念也都一步一步地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例如在50- 70年代的改革浪潮中,在波蘭、南斯拉夫、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經濟學家,從不同角度對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結合模式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這一探索在80年代的改革中進一步得到拓展和深化,到90年代,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終于破繭而出。
3.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改革方案,決策者只能在不斷的比較、選擇、實施和修正中尋找較為可行的路徑,不斷地推動社會的變革和進步。社會發展不是一勞永逸的,社會改革也不是一勞永逸的。
4.社會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任何一個領域的改革都需要其他領域的相應舉措與之相配合,實踐表明,單項獨舉、一枝獨秀是不可能最終獲得成功的。
5.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目的是既要強國,更要惠民,改革過程中一定要防止動機與效果背離,手段與目的脫節。也就是說,首先存在一個改革的代價由誰來承擔,誰應該是改革的受益者的問題。
6.在現實社會主義國家,執政的共產黨是建設和改革的領導力量,它在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核心地位是歷史形成的。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史表明,與時俱進是永葆執政黨活力和創造力的關鍵。無產階級政黨執政后,必須及時完成角色轉換,適時地改變領導方式與執政方式,切實有效地推進黨內民主建設,使黨內民主制度化,規范化,根據變化了的時代特點及各所在國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發展馬克思主義。[2]
參考文獻
[1]《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王懷超、秦剛,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43頁。
[2]《社會主義國家歷次改革的特點及其啟示》,浦國良,社會科學研究,2011、03。
作者簡介
王珂,男,河南商丘人,本科畢業于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現在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學習。研究方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