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韓國、朝鮮特派記者 陳尚文 莽九晨 ●馮國川 柳玉鵬 ●本報記者 蘇靜 林鵬飛

“我們不是你的敵人”,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周二罕見地向朝鮮領導人金正恩喊話,“我們并不尋求(朝鮮)政權變更,也不尋求政權垮臺,不尋求半島加速統一,也不找借口往三八線以北派兵”。他還呼吁朝鮮在某個時刻能與美國“坐下來談”。不過截至本報昨晚發稿時,對于美國國務卿伸出的這根橄欖枝,平壤方面還沒有給予任何公開回應。而美國媒體已經被搞暈了,因為就在蒂勒森開記者會的同一天,白宮發言人還說,為讓朝鮮停止核項目和導彈挑釁,“所有選項均放在桌上”;同天,美國共和黨資深參議員格雷厄姆稱總統特朗普曾當面告訴他“不惜對朝發動戰爭”。“在朝鮮問題上誰才代表美國的看法?”——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2日在首頁的頭條位置掛上了這樣的大標題。引人注目的是,美國駐菲律賓大使館2日宣布,蒂勒森5日將赴馬尼拉參加東盟地區論壇,尋求朝鮮半島無核化將是他此行的主要議程,而朝鮮外相李勇浩也已經確定將參加這一論壇。
“朝鮮不能定義中美關系”
據《華盛頓郵報》2日報道,當地時間周二,蒂勒森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的露面令人非常意外,因為這是國務卿上任6個月以來首次參加這一新聞發布會。
朝鮮問題是蒂勒森在會上闡述的重點。他說,美國不尋求朝鮮政權變更,不尋求政權垮臺。美國希望向朝鮮傳達這樣的信號,即美國不是朝鮮的敵人,也不是朝鮮的威脅,但朝鮮正在對美國構成不可接受的威脅,美國必須采取回應。
蒂勒森說美國政府正在嘗試用一種“和平的壓力”對待朝鮮,因為美國對付朝鮮的選項非常有限。他表示希望與朝鮮進行對話,但前提條件是朝鮮方面必須認識到,擁有核武器的朝鮮不會有未來。
他說,“如今的朝鮮局勢只怪朝鮮”,“美國并不會就朝鮮問題責備中國”。但他強調,中國有著能幫助解決朝核問題的“獨特”條件,比如中國占朝鮮對外貿易的90%。
蒂勒森還表示,“朝鮮并不能定義中美關系,但中美關系處于一個關鍵時刻”。他說,中美在南海和貿易問題上存在分歧,雙方應努力解決這些分歧,避免導致公開沖突。
“蒂勒森與特朗普唱反調。”英國廣播公司網站2日迅速對此番談話作了結論。報道稱,蒂勒森的這番言論顯然并不受總統的認同,格雷厄姆1日在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的節目上說,特朗普將與朝鮮交戰作為一種選項。朝鮮最新一次射彈后,特朗普不斷批評中國,說中國在朝鮮問題上做得還不夠,但蒂勒森的說法恰與總統相反。
CNN2日列出幾組對比,證明美國政府對朝鮮的立場出現了“混亂”:格雷厄姆說,如果朝鮮繼續這樣下去的話“軍事選項不可避免”,蒂勒森卻說,我們不尋找借口把軍隊送到“三八線”以北;格雷厄姆說,如果一場戰爭可以阻止朝鮮的話,就讓戰爭在那兒發生吧,如果要死幾千人,就讓幾千人死在那兒吧,美國防長馬蒂斯卻說,如果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那么在半島將發生一場“規模難以置信的悲劇”;蒂勒森說,我們不尋求朝鮮政權的更替,中情局長蓬佩奧卻表示,最危險的是朝鮮的統治者,美國希望金正恩下臺;蒂勒森說,我們不會在朝鮮問題上責怪中國,而特朗普說,“我對中國非常失望”……
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
《今日美國報》稱,蒂勒森的言論“并未代表美國對朝政策的改變”,他只是用更柔和的語調表達政府的意圖,同樣,他也緩和了白宮對中國的批評,但本質上,他仍在尋求中國的幫助,期望中國能有進一步措施改變朝鮮的行動。
英國《衛報》則評論稱,政府高官如此公開地與特朗普“唱反調”已經成為特朗普團隊的尋常事。蒂勒森也在發言中提到,“他與總統有很多不一致的見解,如與伊朗的核協議”,他認為這種不同見解也是工作的一種激勵。報道認為,蒂勒森的言論也有出格之處,“他不能以自己的身份向朝鮮擔保,只要不發展核武就能保全自身”。
英國《金融時報》分析稱,蒂勒森大膽說出美國官員近幾個月一直“竊竊私語”的事情:美國并不想推翻金正恩政權或派兵入侵,他的說法不僅會讓中國和朝鮮感到“高興”,而且會強化美國的立場。
《韓民族新聞》2日稱,在朝鮮兩次試射洲際彈道導彈、美國國內對朝強硬呼聲頻頻出現的情況下,蒂勒森發出的“對話”信息包含著不少含義。首先,這表明美國擔憂半島出現緊張局面甚至發生突發性沖突,判斷有必要穩定局勢。第二,特朗普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做出了被解釋為要對朝鮮進行“先發制人”攻擊的發言,蒂勒森的發言表現了由國務院主導管理外交信息的意志。第三,美國在控制對中國的強硬發言,因為在安理會討論對朝制裁決議案的情況下,比起矛盾凸顯,美國需要采取溫和姿態,引導中國進行協助。第四,在本周即將召開的東盟地區論壇上,朝鮮外相李勇浩也將出席,“不能排除朝美外長會面的可能性”。
俄新網2日稱,朝鮮政權崩潰對俄中兩國來說是不可接受的。美國威脅使用軍事手段很大程度只是一種恐嚇。蒂勒森表示愿意與朝鮮坐下來談判,這表明美國也擔心戰爭將造成無法收拾的后果。
南京大學教授朱鋒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對朝發出不同聲音,不是它內部意見不統一,而是軟硬兼施,有人唱紅臉,有人唱白臉。現在美國做出愿意對話的姿態,就等于把球踢給了朝鮮。而蒂勒森提出的“四不”政策,與其說是說給朝鮮聽的,不如說是說給中國和俄羅斯聽的。意思是讓中俄放心,美國不會隨便動武,“它也知道光來硬的不行。”
美對朝矛盾言論令外界抓狂
平壤2日并未回應蒂勒森的“對話”提議,朝鮮亞太和平委員會當天發表聲明,重申“火星-14”試射成功具有重大意義,強調美國應放棄妄圖使“朝鮮棄核”的不切實際想法。
《韓民族新聞》2日評論稱,蒂勒森的發言能否成為打造新局面的引擎,尚需觀察。但在朝鮮射彈5天時間內,蒂勒森快速、罕見地表明對話意志,值得肯定。但也有輿論認為,蒂勒森的這番表態也許并不能代表特朗普政府的對朝政策。“在朝鮮問題上,誰在真正為美國代言?”CNN旗下的GANT新聞網站分析稱,各種政界人士不同場合的矛盾言論令外界徹底抓狂。一名美國政策研究學者稱,“特朗普團隊目前仍在瘋狂研究對朝政策,每一種政策都出現對立的觀點,他們追求的廉價解決方案并未出現。”觀察人士認為,前后不一、寓意隱晦的言論削弱了美國的立場,諸如“不排除各種可能選項”“戰略耐心已經耗盡”等說法經常從美國官員口中說出,但具體的落地政策卻乏善可陳,定調的變化也是家常便飯。
很久之前華盛頓外交界就彌漫著美國務院和白宮“各玩各的”的觀測。針對日前種種“與總統不和”甚至“猶豫準備辭職”的傳聞,蒂勒森2日在記者會上表示,他與特朗普關系“很好”。但同天,白宮發言人桑德斯在白宮例行記者會上說,特朗普在朝鮮問題上不排除任何選項。韓媒稱,看來美國方面仍沒有完全整理好對朝信息。
遼寧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呂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蒂勒森此次表態感覺是“一家之言”,并不能代表美國政府的意向,“因為與特朗普推特溫差太大”。
雙航母70天后再返半島海域
韓國統一部發言人白泰鉉2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被問及“外媒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及與朝開戰,韓國政府是否會維持原有對朝政策”的問題時答稱,韓國政府嚴正應對朝鮮挑釁的立場沒有改變,相信美方盡可能對朝施壓的基本立場也沒有改變。
韓聯社援引韓國官員2日透露的消息稱,韓美兩國原本考慮在8月21日啟動的“乙支自由衛士”演習期間向半島海域出動核航母,但鑒于風險升高,韓美或在本月第三周提前出動這兩艘航母和核潛艇。報道稱,“里根”號和“卡爾文森”號航母曾于今年5月底在朝鮮半島海域分別與韓日實施聯合演習,兩艘航母將在時隔70多天后再度來到這里,參加韓美軍演。美媒稱,通常朝鮮都會因為美韓軍演而發出新的威脅。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美韓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喬爾·魏特說:“當前局勢緊張,再加上這些演習,可能會使局勢惡化許多。”
不僅如此,從美國空軍全球打擊司令部傳來消息,美國將在當地時間周三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發射不帶實彈的“民兵-3”型洲際彈道導彈,“以確認并核實這套武器系統的有效性、戰備性和精確性。”美方稱此舉“并不針對朝鮮”。
另據美聯社2日報道,美國民主黨參議員舒默1日敦促特朗普通過阻止中國在美投資來讓北京“幫助停止朝鮮具有威脅性和不穩定的行為”。舒默在給特朗普的信函中寫道,美國應當“停止批準所有中國實體在美國的兼并和收購(項目)……美國必須對中國政府釋放出明確的信息”。
呂超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從美國政府總體來看,并沒有在對朝問題上拿出合適的方案,而且仍然將矛頭指向中國,這是美國半島政策的錯誤根源。他說,不管是軟也好,硬也好,美國政府類似隔空喊話作用都是不大的,還是采取點更有效的實際步驟吧。▲
環球時報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