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
目前,由于自身經濟結構問題,加之西方的長期制裁,俄羅斯經濟正面臨困難,中國可考慮給予制裁中的俄羅斯適當支持,盡快與俄開展投資協定談判,使兩國的合作機遇變為現實。
中俄兩國商談投資協定的條件正在逐漸趨于成熟,這一判斷基于以下幾點:第一,目前中俄關系正處在兩國建交后的最好時期,而美國對中俄的遏制有可能成為兩國關系進一步推進的助推器。此前兩國學界曾呼吁中俄在雙邊,或上合組織框架下建立自貿區,但莫斯科對與中國建立自貿關系并不積極。近些年,俄羅斯遭受西方經濟制裁,其對與中國建立戰略經貿關系的態度有所緩和,雖然在短期內達成中俄自貿協定的條件還不成熟,但兩國可考慮將自貿框架下的投資協定談判作為早期收獲項目,嘗試展開。
第二,在經濟層面,為提振經濟,俄羅斯需要大量投資,中國可考慮在這一方面給予俄適當支持。首先,俄羅斯為開發遠東,設立了很多優先發展區,在區內給予外資一系列優惠政策,可吸引中國企業落地投資。其次,中國正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對接,開展北極航道合作,共同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雙方可將跨境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務實合作的優先領域。此外,為對抗西方制裁,俄羅斯正在提倡進口替代戰略,對于本地有消費需求的產品,加大本國生產制造的比例。俄羅斯對吸引中國投資具有較大需求,這為兩國展開投資協定談判創造了條件。
第三,在現實層面,中俄兩國的經濟合作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兩國企業的商業合作來推動,但很多中國企業對到俄羅斯當地投資有較大顧慮。俄羅斯外資投資管理法規變動頻繁,投資環境有待改善,造成一些中資企業因此蒙受損失。我所接觸的很多中國企業都希望中國或俄羅斯政府能夠為其在俄投資提供政府擔保,但這對于市場經濟國家是不現實的。
在俄羅斯當地投資環境短期內難以改善的情況下,最根本的解決方式是兩國政府盡快展開投資協定談判,對涉及中資企業赴俄投資的一系列問題以雙邊協議的形式盡快明確下來,為企業在投資和經營過程中遇到的糾紛提供妥善解決的法律文本。
中俄兩國此前曾簽訂過一些關于投資的協議,但在當前形勢下,這些協議已經不能夠滿足促進雙邊投資的需要,兩國可考慮在自貿框架下展開全面的投資協定談判。投資協定的框架可參考中國-東盟自貿區項下的投資協定。
中俄經貿關系特殊性較強,俄羅斯向外出口主要依賴能源與原材料產品,而中國出口制成品較多。此外,中俄兩國投資以中國對俄羅斯單向投資為主。中俄兩國展開投資協定談判應充分考慮到雙邊經貿關系的特殊性,積極挖掘經濟合作潛力。▲
(作者是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中心主任,由胡維佳采訪整理)
環球時報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