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地理學科的學習中,學生能否得到高分,不僅僅是學生能記住多少,更重要的是能否把已經記住的知識隨著不同的題靈活遷移,誰能做到準確遷移誰就能在高考中取勝,本文重在分析如何進行遷移。
關鍵詞:學科提問;穩固知識;注重關聯
筆者在近幾年各省市高考地理試題中發現一個共同點,我們已經很難在試題和答案中找到教材中的素材、事例、相關的地區,更不用說教材中提到的典型地區分析,例如田納西河流域、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同時近幾年也沒有出現有關原理的大段標準敘述,就是我們在以前課堂出現過的“套路”答題法。但是沒有典型分析,與典型有關的知識可是一點都不少,沒有田納西河流域,可考題中也不乏流域治理的問題;沒有黃土高原,可有關水土流失的相關問題也一樣的出現。那么,高考地理究竟考什么?
這就回到了新課改中的實質問題:考能力。基于教材中的學習而獨立出來的能力,其中知識遷移能力也在其考查的范圍內。知識遷移能力是學生所學、所用之間的紐帶。所以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成為地理課堂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幾個方面簡單闡述如何在高中地理課堂提升知識遷移能力:
一、不問“是”或“否”,多問“為什么”和“怎樣做”
我們在教學中崇尚因材施教,原因在于不同的學生由于從小接觸事物和所處環境不同,思維方式千差萬別,這回對同一知識的遷移呈現出不同的體現。因此,在平時課堂上,要多對學生以有效的方式提問。“為什么是這樣的?”或“怎樣得出這樣的結論”等。這種有效提問可以了解不同學生得思考特點、思維漏洞和所掌握得知識框架,從而更能有的放矢得培養學生遷移能力。伴隨著中教學方式轉變的同時教師不僅僅是改變了自己的提問方式,即由傳統的一問一答式提問轉變成啟發式提問,潛移默化中,教師的教學思想也在發生轉變。還要求教師補充自己對遷移能力培養的重視與自身提升。有遷移理論的指導,設計教學過程中注意提煉精華,引導學生活躍思維、自發探究、解決相關問題。
二、穩固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
知識遷移能力很難自發形成,教師若要激發出此能力,必須先強化自己的教學設計,創設合適的條件及如何設計教學內容和過程,才能啟發學生將知識有效遷移,從而達到提高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目的。
1.夯實基礎。“雙基”,即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為學習中的骨架,具有普遍意義。穩固的基礎位置是遷移提供準備,例如:教材中介紹的泥石流,學生很容易抓住要點,水體侵蝕、搬運礫石泥沙,形成大規模具有破壞性的洪流。此時再引導學生探究還有哪些因水體而誘發的地質災害。教師以日常生活為實例,有水的玻璃面水杯會滑動,學生聯想到水體滲入巖縫,同樣起到了潤滑的作用,這樣就以水為線,串聯起滑泥災害。教師還可以把問題印象災害的原因,根據原因分析工程智力措施,并提出非工程措施的合理化建議。在整個分析過程中,教師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成為這場席位風暴中的主體。因此這樣的一堂課,學生以生活實際出發,印象深刻學活了知識,遷移這個目的也就達到了。
2.強化本質。再地理規律知識的學習中,避免將其作為絕對規律,要抓住成因和原理中本質的東西。例如:“迎風坡降水多”,迎風坡不是全部降水都豐富,隨地形抬升,降水則是呈現“少——多——少”的特點。是否降水豐富,關鍵在于所處的位置是否再抬升時水汽凝結最豐富處。另外,干燥風的迎風坡由于缺乏水汽,也不會出現降水豐富的情況。也要注意再掌握一般規律的同時不忽略特殊規律和現象。
三、歸納概括,重視內在關聯
從學科特點來看,尤其是高中地理知識牽扯了初中的一些基礎內容,涉及面廣,整體呈現碎片化。同時內在聯系緊密。教師在教授過程中,章節末總結時要把握各章節的內在聯系,而不是就章論章,相對獨立。如地球公轉時太陽輻射在地表的分布規律為由低緯向高緯遞減,也決定了高低緯度間大氣的熱量差異,并導致大氣運動進行熱量交換。在地球自轉的作用下,地轉偏向力使大氣產生全球性的大氣運動,也就是風帶和氣壓帶的,盛行風使洋流形成,在緯度、風帶和氣壓帶、洋流、地貌的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氣候,進而出現不同的自然帶。而這些導致土壤、水文的不同,影響農業甚至是某些工業的分布。
我們不把目光聚焦在一個知識點上,而是將知識點構架起來形成大的框架,認清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盡可能在每節課中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構建只是網絡。嘗試初期可從一個小框題開始,然后范圍逐漸擴大。由知識網過渡到思維網,這樣順勢構建起來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是能力,印象最為深刻。
對于知識,抽象出本質屬性,只是知識才易消化。如在講“夏季風在我國登陸時”,可從時間和空間分布兩方面來說明,這樣有關時空的概念將得到擴展、鞏固更易實現遷移。
對一些獨立性的知識或問題,要有效地進行整合處理,在頭腦中形成思維塊,便于隨時取用。如“工業區位思維塊”、“濕地思維塊”,各個塊之間相互關聯,同時結合地理事物地變化,如我國的人口模式,筆者在十年前講到這個知識點與現在的中國人口模式與特點就略有不同。工業布局的選擇也越來越打破原有的原則,越來越傾向市場、經濟方面。
因此,抓住本質,結合發展,相互關聯,構架知識塊狀思維骨架,最終提高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簡介:
潘玉爽(1984.03.16—),女,漢族,黑龍江省雞西市人,研究方向: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