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德
摘 要:班級文化,是班級建設的靈魂,對學生健康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對規范學生的言行,塑造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價值觀具有潛移默化作。本文從班級文化建設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班級;文化;習慣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愛德加.沙EDGAR.SCHEIN認為班級文化是在班級同學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為大多數同學所認同的,并用來教育同學的一套價值體系(包括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行為規范和準則等)。也就是班級在學習、生活以及日常活動中,努力貫徹并實際體現出來的,一種大家共有的行為,這包括價值觀、道德、精神追求、生活習俗、思維方式等。即在一個班級的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延續性的共同的認知系統和習慣性的行為方式。這種共同的認知系統和習慣性的行為方式使班級同學彼此之間能夠達成共識,形成心理契約。筆者結合實際經驗談談怎樣構建班級文化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1注重班級物質文化建設,促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1.1注重教室的衛生
干干凈凈的教室不是打掃出來的,而是保持出來的。教師時常教育學生不亂扔垃圾,看到地上有垃圾就主動撿起來,課桌椅擺放整齊,書本、文具、小黑板、掃帚、水桶理整齊等,并在旁邊貼上學生自創的字畫“整潔的教室不是打掃出來的,而是保持出來的。眾人一條心,垃圾也能變成金。讓每個學生都有主人翁的責任感——“教室就是我的家”。教室的衛生是班級文化建設的基礎,用這個“基礎”,促進學生維持個人和集體的生活環境衛生,達到養成良好衛生習慣的目標。
1.2重視教室的布置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墻報,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教室是學生學習、生活、交際的主要場所,是老師授業、育人的陣地,是師生情感交流的地方。整潔、明麗、溫馨的教室環境可以激發性情、陶冶情操,給人以啟迪教育。因此,班級文化建設要抓好教室的環境布置。把教室劃分成多個區域,各個區域的布置分配到各個小組。教室墻壁兩邊貼上學生自己選出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明星或世界名人的畫像;設立書畫藝術的書畫長廊;激發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長廊;教室前面張貼班訓、班風等醒目圖案和標語等。在教室的墻壁的空白處懸掛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讓學生了解最基本的地理知識。教室后面的墻壁上則是獎狀區,學生看到獎狀可以增進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激發大家熱愛班級的情感,從而增強集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利用學習園地,創立“讀書角”,讓學生自編讀書手抄報或寫"一日寄語"等,展示自己的才華,增強學生相互的溝通。黑板報期期做到圖文并茂,在班級的墻上布置《班級記事》,不僅可以宣傳集體的活動,還讓學生在其中寫出自己的感受或心語,以此來加強學生之間的相互認識和了解,從而營造坦誠、輕松的交往環境。
2營造良好的班級精神文化,促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精神文化是班級文化的核心和靈魂,是班級文化的最高境界。從班級管理的實踐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有的班生機盎然,有的班嚴謹規范,有的班積極樂觀,有的班充滿活力,有的班拼搏向上,有的班彌散著深厚的藝術氣息,有的班表現出時尚的現代風彩……。精神文化是一種隱性文化,主要表現形式包括:班級精神(含班級目標、班級制度、班名、班風等)、班級標志(含班牌、班級名片、班徽、班歌等)、團隊建設(含班干部培養、小組建設等)、文體活動的組織管理等,其中班名是班級所有成員趨于一同,具有高度凝練,代表成員意志和價值取向,同時又高度概括,簡單明了又寓意深遠的班級符號,是班級精神最重要的體現。
3加強建設班級制度文化,促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可見班級制度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建立良好的班級制度文化,是班級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班級主要制定班規制度,學習制度,文明學生制度,清潔衛生制度,文明寢室制度。在建立班級制度文化時,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最后全班表決通過。在學生中形成統一的認識,成為班級學生共同的規范。
4傳遞班級情感,促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需要層次理論中指出人類在人際交往中有被關注、被愛、被理解的欲望和需求。一個班級應該滿足班級成員在這方面的需求,使其感到班級的溫暖如同家的溫馨、找到一種歸宿感,從而升華對班級的熱愛。為此,教室里可設置了兩個版塊“家訪·交流·感恩”、“幸福·快樂·成長”。教師利用課外活動去走讀生或留守兒童家,周日去住宿生家。每次家訪,每次活動我都會帶上相機留下感動的一幕。這些照片看起來單調,但對學生健康成長很有利。記載的這些精彩瞬間能時刻提醒他們不僅要養成好的習慣,更要做個懂事的好孩子。
5結束語
班級文化是班級的靈魂所在,是班級生存和發展的動力和成功的關鍵,它對于學生的熏陶是潛移默化的,它具有一種無形的教育力量,因此,我們教師必須重視班級文化的構建,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
參考文獻:
[1]皮連生著.學與教的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