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朝偉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加深,越來越提倡素質教育,這將要求數學教師打破以往教育中只注重教學結果不注重教學方法的形式,加強對教學中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上的轉變,從而實現讓初三學生在無痕中接受高一數學基礎知識的目的。本文將對初三學生在接受高一數學知識時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進行分析。
關鍵詞:“因式分解”;“函數”;無痕
一、引言
目前,我國初高中學生開始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具有模塊結構上的特點,主要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部分,在知識結構上多種多樣,更加注重教材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充分的體現出數學的應用價值。同時,也要求教師能夠在新課程背景下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實現初三到高一數學知識的無痕銜接。
二、初三學生在接受高一數學知識時存在的問題
(一)在教材內容方面存在的問題
與初三的教材內容相比較來看,高一的數學教材內容更加抽象,多是對于變量的研究,在計算和理論研究方面的知識涉及較多,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聯想能力的要求比較高。同時,知識體系發生了變動,使得數學學科的知識點難度加大,習題量變得繁重復雜,解題也更加注重于技巧性。雖然我國在教育改革中對初高中教材的難度都有所降低,但是相比較來看初中數學教材降低的程度較大,高中生由于受高考的影響即使教材中的內容難度降低,教師還是會對學生進行拓展訓練,使得高中的習題難度依然較大,也因此導致了初三學生在接受高一數學課程時顯得十分吃力。
(二)在教學形式方面存在的問題
初中數學學科的學習在課程安排上學習內容相對較少,教師的教學進度緩慢,能夠有時間對教材中的重點難題或者學生掌握不好的知識進行反復的講解和練習。而高中則不同,高中由于涉及到的學科增多,因此各學科在一周中所占的課程數量較少,而教學內容又相對較多,因此高中教師通常會提高教課的速度從而使知識點能夠全部講解完畢,對于教材中的重難點和學生掌握薄弱之處也沒有時間進行反復的強調,使得剛剛從初三升到高一的學生短時間內不能夠良好的適應這種教學形式上的轉變,對高中數學的學習產生了不利影響。
(三)在學習方法方面存在的問題
初中學生通常對教師的依賴性較強,習慣于跟著老師學,不善于進行自己的獨立思考和分析研究,對課程的重點和考試的要點通常也都是教師歸納完畢后交給學生的,使學生的總結歸納能力得不到訓練,進入高一學習之后,由于高中的學習任務繁重,而教師對學生在學習方法方面的管理較少,使得學生普遍有些應付不來,有些學生只能完成當天的作業量,而忽視了預習、復習等環節,使初三學生在高一數學學習時的壓力增加。
三、讓初三學生在無痕中接受高一數學基礎知識
(一)教師注重入學教育,幫助學生進行心理過渡
初三學生在經過中考后到達高中之后,將會信心滿滿的對待這個新的開始,但是高中數學學習中一開始接觸到的集合與函數等問題將會使學生突然感到壓力倍增,從而產生緊張恐懼的心理。這時就需要教師在中間發揮調節的作用,積極做好學生的入學教育,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初中到高中的心理過渡。例如,在面對學生的緊張恐懼情緒時,高中數學教師應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或者課堂的最后幾分鐘讓學生之間互相談一談對于高一數學中函數部分知識學習的心得和體會,傳授學生一些學習函數的小方法、小竅門等,并且對于學生在函數以及因式分解等方面的疑問,應給予耐心詳細的解答。教師在課后可以尋找有關函數方面的典型例題,與同學共同思考解答,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經常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找回自信心,緩解緊張和焦慮的心情,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從而使其能夠以健康良好的心態對待高一數學學科的學習。
(二)以“函數”方面知識為例
由于學生是剛由初三升到高一,對于初中的學習方式和知識結構比較熟悉,因此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好的適應高中教材,教師應做好初高中教材課程的銜接研究,將高中教材初中化,才能夠更好的讓初三學生接受高一知識。初中的課堂比較生動靈活,而部分高中的教學課堂而過于規范嚴謹,因此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立,使數學課堂充滿活力。例如,在學習有關函數的知識時,教師說:“生活中的許多地方都能夠運用到函數。比如商場的促銷活動,購買3只以上的茶壺則能夠享受買一送一(即買一只茶壺送一個茶杯)或者打九折的優惠活動,已知每個茶壺20元,每個茶杯5元,若想獲得最大的實惠,則哪種優惠方法更加合算呢?”學生對教師所說的生活相關內容十分感興趣,紛紛跟上教師的思路,開始進行函數的學習。
(三)以“因式分解”知識為例
對于因式分解部分知識的學習,教師可以運用多項式乘法的逆思維的方式來探索因式分解中的新知識,“探索”的方式與“回憶”的方式正好相反,它是通過將多項式劃分為幾個整式的乘積方式進行運算,因此稱為因式分解。例如[ma+mb+mc]中的每一項都具有[m],因此這里的[m]被稱之為公因式,在將多項中式[ma+mb+mc]進行分解時,能夠分解為[m]與[a+b+c]的乘積形式,這種因式分解的方法被稱為提公因式法。同時,在因式分解中還具有[a2-b2=(a+b)(a-b)]以及[a2+2ab+b2=(a+b)2],這兩種因式分解的形式被稱為是公式法。在學習高中函數時常常離不開因式分解的運用,例如,求函數[y=(x+1)(x-3)x+1]的定義域時,將可以通過初中因式分解的知識進行高中函數問題的解答,以此來更加良好深刻的學習高一數學知識。
四、結束語
由于部分學生不能夠良好的適應由初三到高一的轉變,加之高中的數學知識對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要求較高,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和學習方面的正確引導十分重要。同時,數學教師也應注重自身的教學方法,實現初三到高一數學課程的無痕銜接,幫助學生更快的適應高中環境,其數學成績得到顯著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郝娟.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數學教學銜接問題的研究與實踐[D].陜西師范大學,2012.
[2]裴潔.新課程背景下初高中數學教學過渡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基金項目:本文系重慶市2016年普通高中教育教改研究重點課題《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樣化發展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2016cqjwgz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