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程改革不斷地深化,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也不斷的沖擊著我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對于數學素養的解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嚴格的、統一的定義。小學生的數學素養包括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數學應用意識五種數學意識,數學思維、數學理解、數學交流、解決問題四種數學能力以及數學價值觀的發展。核心素養是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當特別關注的問題,也可以說核心素養反映小學數學教學的魂,應有意識地在數學知識和技能教學時,體現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切實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其創造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們應當變革舊的教學模式,研究新的教學策略,從而達到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
一、創設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措施
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近數學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數學素養的有效措施之一。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界定,既要注重核心素養的生成過程,又要注重核心素養的外顯,強調在真實情景中的表現,體現“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的要求。
“問題情境”要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弗賴登塔爾提出數學教育應遵循“數學現實”的原則。創設問題情境就要以學生具有的“數學現實”作為直接的出發點,充分考慮以問題的“原形”作為問題的載體,讓學生驚奇的發現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原來是那么的貼近生活。例如在教學“20以內的加法應用題”時,教師利用多媒體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問題情境:“新開張的宏江超市擺設了好多好多的學習用品,琳瑯滿目,任你選購,請大家仔細觀察這些商品的價格,同桌的商量你們要買哪兩樣商品,并算一算你們需要多少錢。”教師賦枯燥的數字以“生命”,學生做題時便興趣盎然。也讓學生從中真正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因此,根據學生好奇好動的特點,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材料,摸擬問題情境,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的重要途徑。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創設最佳的問題情境,是最能引導學生樂于學習、自主學習的。
二、培養學生數學素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究”
課堂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堂,它的教學理念是先讓學生“好學”“容易學”,學生才會感興趣,才會好學。生本教育課堂的基本模式是前置性學習,學生先學;小組合作學習;班級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前置性學習就是在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嘗試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4~6人為一個小組,交流討論,要求學生放棄逐句逐段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班級交流,人人參與,老師在傾聽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點撥,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總結和鞏固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廣義探究。生本教育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與規律,注重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生本課堂就是以學生為主,讓學生主動、自主學習的課堂,它的教學理念是先讓學生“好學”“容易學”,學生才會感興趣,才會好學。生本教育課堂的基本模式是前置性學習,學生先學;小組合作學習;班級交流匯報;總結鞏固。前置性學習就是在引導學生在學習新知識前嘗試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4~6人為一個小組,交流討論,要求學生放棄逐句逐個問題的講解,而是拋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班級交流,人人參與,老師在傾聽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引導點撥,讓學生的思維進行碰撞,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總結和鞏固是老師和學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廣義探究。生本教育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它有利于教師從整體上把握教學過程的本質與規律,注重過程與方法,重視學生的體驗和感悟,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構建小學數學知識總體框架,提高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意識的素養
小學數學能力的培養只有借助于數學知識的教學才能實現。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相信學生、尊重學生,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前提,以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為重點,以促進學生智能提高為核心,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操作、觀察、思考、質疑、討論、練習、評價等,這樣就能逐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素質,從而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的發展。所以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加強數學知識點之間的整體聯系,總結出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一個上下貫通、縱橫交織、聯系緊密的立體式知識網絡。
小學生總是充滿著好奇和疑問,他們走進教室的時候總是帶者滿腦子的問題。然而,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沒問題就算目標達成了,而西方教育則相反,它是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成有問題。這說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觀念中,教師承擔的是“傳道授業”的重任,扮演著“解惑”的角色。但是,如果學生課前沒有思考的空間,課后沒有問題的延伸,那么,這樣的教學無疑會扼殺學生與生俱來的學習天賦和創造能力。提出問題表面上看是一種活動,本質上是品質與能力的顯露,反映了一個人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其思維的直覺、獨立、批判、求異和抽象的能力。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既要切斷“尾巴”——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又要留有“尾巴”——讓學生攜帶問號離開數學課堂。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把數學知識的探索興趣延伸到對數學知識結構框架和數學文化的感受。
實施素質教育是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在當今世界上,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無論就其中哪一個方面實力的增強來說,教育都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只有教師在教學中真正樹立了創造意識,學生的創造意向才能得以培養,其創造個性才能得以弘揚。所以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不僅限于知識和能力,還要從過程與方法、情感和態度與價值觀領域目標進行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素質教育的實施必將引起學生群體的行為和心理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必然反映到他們的學習形態和學習方式之中,這就從根本上形成了推進教學改革的動力,提高小學生的數學素養。
作者簡介:
向文會,性別:女;籍貫:重慶彭水;學歷:大專;職稱:小數高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品德與社會、小學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