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
摘 要:幼兒喝水是幼兒園一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管是飲水量還是飲水的方法,對于正在成長的幼兒來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飲水習慣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孩子飲水;良好飲水習慣;飲水教育價值
根據營養專家指出幼兒每天需水量為2000毫升,扣除進餐攝入的水分大約1000毫升左右,每日在園還需用水量為800~1000毫升。因此,如何讓幼兒愛上飲水,提高飲水的質量,挖掘出飲水環節中的教育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提供適宜的飲水設備
目前幼兒園為孩子提供了兩種飲水的設備:直飲機和桶裝飲水機。臨近開學時幼兒園都會請專業人員對飲水設備進行清洗消毒,平日里保育老師也會對飲水機進行機體外表的擦拭。直飲機的水經過了凈化處理,而且溫度適宜,只要輕輕按下按鈕,接出來就可以直接飲用,便于幼兒操作。桶裝飲水機則麻煩一些,不過這其中的教育價值也突顯了出來。
對于小班的孩子,需要老師負責接水,中班的孩子嘗試自己接水,到大班后孩子要學會自己接水,顯然,孩子是容易忘事的,這就需要老師不厭其煩地給孩子講,時時講,天天講,形成有效的條件反射,以此來強化孩子的意識。在訓練孩子自己接水的階段,也需要老師參與其中,訓練初期監督孩子是如何操作的,包括接水的方法(一只手拿杯子,一只手按開關,接完馬上關掉開關),接水的順序和接水的量(先接大半的冷水,再接一小半的熱水,水接到杯子的二分之一處左右就好,喝完再接),以及是否能自覺排隊等,待孩子熟悉接水步驟后,老師可以稍微離遠一些靜靜觀察孩子的行為,適時指導,逐漸讓孩子養成良好的接水習慣。
二、豐富孩子的飲水形式
(一)集體飲水形式
從小班開始,家長就會給孩子帶水杯,剛開始為了方便管理,我們婉言謝絕了家長的要求,但后來我們發現了一個問題:孩子用班上200~250毫升的小杯子喝水,大多數的孩子最多喝一杯的量,就不愿意再喝,但如果是自己的杯子卻可以很輕松的喝掉很大一部分的水,甚至有的時候一飲而盡,因此從大班上學期開始,我們便允許孩子自帶水杯,以此增加孩子的飲水量和飲水次數。
案例:
體育活動課結束了,孩子紛紛回到了教室,此時大部分的孩子已熱汗淋漓,口干舌燥,“老師,我好渴。”“那先休息好,我就請你們喝水。”我便彈起了休息曲,讓孩子在自己的座位上先靜心,之后便開始了我們這一次的集中飲水環節。孩子的水杯都放在一個大籃子了,如果蜂擁而至來取水杯,明顯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因此,我便把孩子分為了男女兩組,依次排隊來取自己的水杯,然后要求孩子必須回到自己的座位才能打開水杯,每次至少喝杯里一半的水,喝完水后放在老師指定的地方,以此來培養孩子謙讓、秩序感、和能等待的品質。
“老師,他把水灑了一桌子,還濺得我一身都是;老師,他玩我的水杯;老師,他把吸管扯了,倒在杯蓋里喝水……”每每集體喝水,告狀聲一片,明顯孩子的自律性是比較差的。我們就和孩子一起制定了喝水的規則:第一,水杯有吸管的直接使用吸管喝水,除了設計有單獨蓋子的水杯,一律不準倒出來喝水,如果水有點燙,就等水涼一涼再喝,喝水時保持安靜,看好自己的水杯。“老師,你看,地上好多水。”我一瞧,原來是鳴鳴的水杯沒有蓋好,不小心被同伴碰倒后,水滴滴地往下直漏。班級里總是有孩子喝完水后沒有蓋好蓋子就直接放到了柜子上,針對這個情況,首先我讓孩子學會自查,接著再請小老師負責檢查,當然被檢查出來的孩子得付出一點點的勞動力(飲水結束后擦干有水的桌子)。每天不斷的重復,老師不斷的強調,久而久之孩子的腦子里便能形成一種回路,有效提高了孩子的自律性。
當然,孩子有的時候也會忘記把水杯帶來,因此這時就會用到班級固定的小水杯,孩子喝完水后,需將水杯清洗擦干,再倒放入杯架貼有自己名字的小格子內,用紗布遮好,這一天孩子用到的都將會是自己的杯子。每天放學后,保育老師便會對小水杯進行集中的清洗,再放入消毒柜消毒,預防交叉感染。
(二)自由飲水形式
孩子都是有個體差異的,有的孩子出汗多,就需要補充更多的水分。我們盡可能地做到讓孩子按需飲水,隨渴隨喝。每次戶外游戲時間,我們都會讓孩子帶上自己的小水杯,在老師指定位置擺放整齊,在游戲過程中自由的飲水。
案例:
“老師,他把水杯碰倒了。”只見川川小朋友的游戲圈已經掛在了其中一個倒下的水杯上。“我馬上把它立起來就是了,你不要喊老師了。”川川有些害怕地立起了水杯,接著小心翼翼地把游戲圈拿了出來。
這正是一個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契機。在孩子個體飲水時,碰倒他人的杯子時有發生,這時有的孩子會自覺地立好別人的水杯,有的孩子就直接放任不管,這時,老師便可以開展隨機教育,告訴孩子做錯事要主動承擔后果,碰倒別人的水杯就得把水杯立起來放回原處后再去玩。
三、家園共育
“老師,我的水好燙,沒辦法喝。”每每在上午的集中飲水環節,我們總會聽到有孩子這樣說。在詢問了個別家長后,我了解到,有的家長早晨趕時間,或者是因為怕水很快冷掉,便把才燒開的水直接就灌進了孩子的保溫杯里。我們針對這個情況召開了一次家長會,首先肯定家長的支持,每天堅持給孩子帶水杯,接著要求家長只能給孩子接溫開水,因為班上都配有飲水機,如果怕水涼,孩子可以在喝的時候接入一些熱開水,這樣就可以保證喝到的一定是溫熱水。
同時,《指南》中明確指出:要引導幼兒多喝白開水,少喝飲料。“老師,這是我媽媽給我沖的甜水,真好喝;老師,這是我爺爺給我倒的飲料,酸酸的味道我喜歡。”我們經常發現有個別家長特別喜歡給孩子帶飲料或者是有甜味的水,因此在每次的家長講座時,我們都會給家長講講孩子多喝白開水的益處,在家園欄或微信群或班級網站分享這方面的一些文章,轉變家長的思想觀念。還有的家長特別喜歡給孩子帶檸檬水,雖然檸檬水對我們的身體也很有益,但孩子長期喝下去,就容易腐蝕牙齒,對胃也有一定的刺激。
四、小結
《指南》提出,發育良好的身體,強健的體質,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其他領域學習與發展的基礎。因此,高效飲水在幼兒期就顯得尤為重要,讓孩子慢慢地由“要我喝”變為“我要喝、我會喝”,才是我們的教育目的所在,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愛上喝水,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