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銀星 喬靖 冉景榆 宋卓兗
摘 要:對于高校而言,辦學自主權是必要的,但是并不是絕對的權利,具有自身的有效性與局限性。基于此,本文將從權利范圍、責任義務等方面分析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內涵以及實踐意蘊,提高高校對公權力與私權利的認識,加強責任與義務的協調統一,旨在提高高校的辦學能力,促進教育行業的發展。
關鍵詞:高校辦學;自主權;實踐意蘊
一、前言
高校辦學自主權是指高校享有獨立自主招生、科研教學、課程設置、社會服務等權利,但同時也承擔著一定的社會責任與義務。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落實辦學自主權成為各個高校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因此,在實踐的過程中,結合《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激發高校職工培育人才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
二、高校辦學自主權是公私權利的復合
從公、私權利的源頭出發,高校辦學自主權集公、私權利于一身,使該項自主權既有權力的性質,又有權利的性質。就目前的教育改革而言,各個高校取的了內部處罰、招生、教學、頒發學位證書與學歷證書等實際的公權力,作為民事主體,又獲的了社會服務、有償科研等私權利。因此,將高校辦學自主權單純的看作公權力或者私權利,都無法真正的發揮自主權本身的意蘊。如果將高校辦學自主權看作公權力,就會影響高校的辦學質量,而將其作為私權利,則降低了高校辦學的公益性。
分析高校辦學自主權是公、私權利的復合,對于高校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從理論上講,如果高校將辦學自主權作為使用公權力的過渡,那么再一定程度上高校便是教育管理部門的延伸,并完全依附于教育管理部門,嚴重限制高校的實際職能。教育管理部門既然可以賦予高校辦學自主權,當然也可以將其收回或是修改,由于在《教育法》中并沒有明確的規定辦學自主權的使用方式,因為很就公、私權利的范圍發生爭議。如果將辦學自主權視為組織性質的權利,那么明確區分該權利應該與教育管理部門權利的區別與單位,當教育部門處理與高校相關的問題時,便時入侵高校自身的權利,在這樣的情況下,高校完全可以進行反抗,維護自身權利。
三、高校辦學自主權并非小團體的權力
高校辦學自主權有三個層次:第一層,高校辦學自主權表現在高等教育辦學活動和教育部門之間的控制關系中;第二層,高校辦學自主權體現在一所高校辦學活動與教育部門的控制關系;第三層,高校辦學自主權表現在高校辦學與內部職工、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第一層與第二層均說明高校享有自主權,第三部分則指高校內部職工、組成部分擁有自主權,其中第二層為辦學自主權的根本。對于在高校如何分配辦學自主權,則涉及內部管理等問題,如果高校的治理模式尚未成形,就不能將該項權利下放,否則會發生濫用、壟斷等不良現象。通常情況下,高校的領導者缺乏內部管理、分配的思維,導致辦學自主權仍停留在第一層中,為真正的落實在實際辦學中。
就高校而言,落實、擴大辦學自主權時需要轉換思維,即重視對高校內部職工、組織的權利分配。大部分人認為,高校運用辦學自主權來協調與教育部門的關系,從而建立適合社會發展的育人制度,使高校成為真正的法人實體,雖然這樣的想法很有必要,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充分的。結合當前高校辦學現狀,阻礙自主權發展的并非上述的外界思維,而是高校內部自主權的分配。教育部門賦予高校的辦學自主權主要集中與領導階層,但是部分高校缺乏自我約束、管理的意識與制度,導致部分自主權被濫用,降低高校的信譽度,在這樣情況之下,依據《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高校需要加強內部管理,例如:改進教師職稱評估方式,以教師的師德為基礎,提高教學效質量在評估中的比重,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教師,建立不同的評價標準,由此加強高校的內部管理。由此說明高校辦學自主權并非小團體的全體,需要在教育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之下,科學的運用、分配該項權利,鞏固辦學自主權的基礎,實現自主權的真實意義。
四、高校辦學自主權是責任義務的統一
首先,高校需要提高責任與義務的意識。高校在落實辦學自主權時,需要加強自身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承擔起培養人才、發展文化科學技術的重任,推進社會主義現代文化的建設。權利與責任、義務是相對統一的關系,如果高校重視內部的自治,缺乏承擔責任、義務的意識,就無法實現自控與自律,失去擁有自主權的意義。例如:教育部門賦予高校招生的自主權,那么高校就必須承擔“公平教育”的責任,否則就會發生高收費的現象,甚至使學生無法享受均等入學的權利,影響我國教學事業的發展。
其次,需要提高高校自身負責任的能力。教育部門下放高校辦學自主權取決于高校負責任的能力,即高校是否建立完善、合理、科學內部管理機制,以此來提高自我發展、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但目前,高校承擔責任的能力較為欠缺,影響高校擴大、落實自主權的效果,加之教育部門掌握著高校的部分權利,使得高校管理者缺乏使命感以及責任心。部分學者認為:我國高校長期處于缺失辦學自主權的狀態,主要是因為沒有培養高校的自主辦學能力,如果要將自主辦學能力落實在實際工作中,就必須重視高校承擔責任的能力。例如:改革學位受審機制,對國家重點高校,可以增設培訓碩士、博士學位的權利,同時不設定培訓的年限,完善學位的授權標準,教育部加強監督與管理,一旦發現不符合規定的行為,應依法收回培訓權利。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提高高校的能力,加深高校對辦學自主權責任、義務的認識,實現權利與責任、義務的統一,切實發揮高校辦學自主權的作用與價值。
五、結語
通過上述研究發現,高校辦學自主權是公私權力的復合、責任與義務的統一,并非小團體的權利。在此基礎上,高校建立了完善的內部管理機制,提高了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了更多高質量的人才。因此,高校辦學自主權可以進一步推廣與落實,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譚正航,尹珊珊.高校辦學自主權的落實和擴大與政府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03:123-126+146.
[2]李響.論我國高校辦學自主權的權力邊界——落實我國高校辦學自主權的困境與出路[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1,06: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