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復調小說”是巴赫金針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作品提出的理論。借助小說《罪與罰》展現“復調小說”理論對話式的形式、靜態化的要求以及思想性的目標三個方面的特點,在理解《罪與罰》的深刻內容與人性深度的同時,明晰“復調小說”基本特點。
關鍵詞:“復調小說”;《罪與罰》;對話式;思想性
“復調小說”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時,針對其小說中存在的各種獨立意識共存的現象而提出的理論,借用音樂中的術語“復調”而命名?!皬驼{小說”將他人意識作為自己內心的一個對立話語與自身思想進行的相互滲透、相互交鋒,最終展現出的是對于思想的感悟、對于靈魂的思索?!蹲锱c罰》是一部極為典型的復調小說。借助小說《罪與罰》可以探究復調文學的一般特點。
一、復調的形式:對話式的解構
“復調小說”以其獨特的對話式的形式區別于其他的小說結構,給以讀者最為直觀的沖擊。在大量的雙聲語中,展現出“復調小說”對話式的思想解構。這種對話表現在是三個方方面:主人公之間的平等對話通過每個人物的獨立意識展現出作品中多樣化的價值觀,主人公內心意識的自我對話通過“我”與“我”或者“我”與“他者”的對話,展現出主人公內心的糾結、思想的矛盾與沖突,作者與主人公的對話使得作者思想成為了主人公思想一個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作者意識與主人公意識的分離。
在《罪與罰》中,“復調性”的意識對話,使得文本中的意識分裂,形成諸如理性的法律規范與感性的犯罪沖動、思想的道德譴責與宗教的靈魂叩問、熱忱的利人主義與精致的利己主義等多重“二元對立”,將原本復雜的內心世界進行解構,從文本結構中抽取對話沖突的力量,形成對于思想意識的思索,對于人性深度的探索。
二、復調的要求:靜態化的時空
“復調小說”以對話為最為標志性的特點,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形成對話形式的小說都是“復調小說”,“復調小說”還有著特有的要求,即“復調小說”必須具有靜態化的時空,這樣的要求主要體現在意識的共時性的特點。
“復調小說”擁有多個部調,彼此之間形成對話,《罪與罰》中的拉斯科尼科夫殺人之后內心世界中既有“超人哲學理論”的意識,認為自己無罪,又有著法律意識,殺人有罪,同時還有著基督教原罪論的思想,認為人生而有罪,多種思想意識同時存在,所有的聲音、所有的思想意識同時存在于拉斯科尼科夫的內心,形成思想上的辯論交鋒。但當多個部調的聲音與思想不在同一時間存在的時候,小說的復調性便會大打折扣。譬如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對于狂人的描寫也分為了小序與正文兩個部調,現實出二元對立的結構特點。在《狂人日記》的正文中,描述了一個病人、狂人的形象,這個狂人清醒的認識到了中國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這是一個時代覺醒者的形象,然而,在作品的小序中清楚地點明狂人病好之后走了儒家仕途之路??袢瞬『们皩τ谌寮覀鹘y的抨擊與病好后對于儒家思想的認同,兩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立,是小說中兩個完全不相容的部調,有著各自完全獨立且有價值的意識思想,但是,《狂人日記》卻不可以被看做是一部“復調小說”,因為狂人的這兩種獨立思想有著明顯的時間差,這兩種思想不可能同時存在于狂人的思想意識當中。
對比《罪與罰》與《狂人日記》兩部作品中主人公不一樣的內心世界與多種思想意識的不一樣的存在形式,可以看出“復調小說”的復調性只能由共時性的思想意識的對話展現。
“復調小說”的思想意識對話性必須建立在獨立思想平等共存的基礎上,永遠不會出現一方勝利,一方落敗的結局。《罪與罰》中所展現出的共時性的特點,體現出“復調小說”時空靜態化的要求,只有在同一時間同一空間下形成獨立意識的平等對話才是構成“復調小說”的基礎。
三、復調的目標:思想性的靈魂
“復調小說”是思想的沖突,是靈魂的對話,是對人性深度的探索?!安灰偃f家產,可要弄明白思想的人?!薄蹲锱c罰》中的拉斯科尼科夫就是這樣一個內心世界思想極為豐富的人。
《罪與罰》一文最為重要的思想意識便是基督教影響下的歷經苦難的至善之路。基督教“原罪論”影響下,人生來有罪,而苦難是人感悟上帝、接近上帝的唯一途徑,沒有經歷苦難的人,他們與上帝無緣。就像賣身之于索尼婭,流放之于拉斯科尼科夫,這些都是接近上帝的途徑。也正是因為基督教思想的影響,拉斯科尼科夫選擇了認罪,盡管他并不認為自己有罪,他只是把服刑的過程當作是他苦難經歷的一種,當作接近上帝的方式。
宗教思想對于人思想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能左右人生道路的選擇,潛移默化中,人們總是在宗教思想中尋求心靈的寄托。譬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封建社會“吃人”的本質將她兩任丈夫和孩子的死都歸在她的身上,深受佛教輪回思想影響的人們認為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門檻“贖罪”,不然到了“陰間”還要受苦,不得輪回轉世。她千辛萬苦積錢捐了門檻后,卻依然擺脫不了人們的歧視。雖然她仍然結局悲慘,但是捐門檻之后她內心少了恐懼,多了對于來世幸福的期盼,可見,宗教是人們思想與靈魂的寄托,為了內心的安全感,人們會不自覺地向著宗教信仰靠近,人們的行為也多了些約束。
對于拉斯科尼科夫而言,在“東正教教義”化身索尼婭的影響下,基督教最后就成為了他的靈魂的寄托,苦難讓他在殺人的罪惡感下找到了心靈的居所,從此內心得以安寧,不再慌亂,不再恐懼,苦難也讓他找到了人生的出路,從此不再迷茫,不再無措。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長篇小說《罪與罰》以極具“復調性”的結構形式,展現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對于人性深度與思想靈魂的探索。多種獨立而有價值的思想同時而平等地存在于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中,形成辯論性的對話,展現出基督教教義影響下的靈魂救贖?!蹲锱c罰》以其獨特的悲劇性色彩感染讀者,通過“復調小說”獨特的對話方式,向讀者展現多種人生選擇,多種價值判斷,多種世界觀與人生觀,尤其是基督教教義影響下的靈魂救贖與人性探索。
參考文獻:
[1](俄)陀思妥耶夫斯基.朱海觀譯.罪與罰[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
[2]劉再復.罪與文學[M].中信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徐穎(1995.10—),女,漢族,江蘇揚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外國文學;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