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鐸方
摘 要:關漢卿是13世紀杰出的戲曲家,一位多才多藝且有豐富舞臺經驗的劇作家和藝術家。根據《錄鬼簿》記載,關漢卿的劇作共有67種,其中歷史劇是其創作的雜劇作品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關漢卿的歷史劇來源于史傳題材,但關漢卿在其歷史劇的創作中對史傳材料進行了剪裁與取舍,融進大量的現實內容,透過這些史傳題材來表現他的現實思考。分析史傳題材對關漢卿歷史劇的影響,有助于我們對關漢卿的歷史劇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思考。
關鍵詞:史傳;關漢卿;歷史劇;影響;價值
一、《單刀會》簡介及其與史傳材料的比較
《單刀會》全名《關大王獨赴單刀會》,取材于《三國志》,是關漢卿最著名的歷史劇之一。劇寫東吳大夫魯肅,為索取荊州,設計三條,宴請關羽,欲在宴會上相機行事。他先與喬公商議,喬公歷數關羽神勇威猛的顯赫功績,以為荊州斷不可取;后與關羽故友、道士司馬徽商議,并邀請司馬徽赴宴陪客,司馬徽盛稱關羽酒后性情暴烈,又言西蜀英雄眾多,以為此舉必無善果,力辭不往。魯肅不聽規勸,一意孤行,派部將黃文持書至荊州,約關羽赴會,關羽慨然應允。關平斷言宴會有詐,勸關羽不要赴會。關羽仰仗英雄豪氣,視之蔑如,臨危不懼,決計毅然前往。宴會上,魯肅婉言索討荊州,斥責關羽傲物輕信;關羽反唇相譏,大義凜然,稱荊州乃漢家故土,理應歸西蜀。東吳伏兵一擁而上,關羽舉劍擊案,震碎菱花鏡。關平引兵接應,遂勝利而歸。
此事見于《三國志·魯肅傳》:“先是,益州牧劉璋綱維頹弛。周瑜、甘寧并勸權取蜀,權以咨備,備內欲自規仍偽報曰:‘備與璋托為宗室,冀憑英靈,以匡漢朝。今璋得罪左右,備獨悚懼,非所敢聞,愿加寬貸。若不獲請,備當放發歸于山林。后備西圖璋,留關羽守,權曰:‘猾虜乃敢挾詐!及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場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備既定益州,權求長沙、零、桂,備不承旨,權遣呂蒙率眾進取。備聞,自還公安,遣羽爭三郡。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備遂割湘水為界,于是罷軍。”
與《三國志》的記載相比,我們會發現,《單刀會》與史料記載大致相同,即“權以備已得益州,令諸葛瑾從求荊州諸郡”,劉備不許,遂有“單刀赴會”之舉。但是在細節的處理上,《單刀會》與《三國志·魯肅傳》的記載有所不同。第一,《三國志·魯肅傳》中記載孫權派諸葛瑾前往索討荊州諸郡,而《單刀會》中則是由魯肅索討荊州。第二,《三國志·魯肅傳》中記載劉備拒還荊州,借口是待謀取涼州后,始“盡以荊州與吳”;《單刀會》則是關羽拒還荊州,理由為荊州是漢家故土,劉備為漢室后裔,荊州歸西蜀,名正言順。第三,《三國志·魯肅傳》的記載并無魯肅宴請關羽之事;《單刀會》則在宴會上大做文章,虛構出魯肅設計、關羽勇敢赴宴諸情節,并把會見地點從陸地改在大江上。第四,《三國志·魯肅傳》的記載為“肅欲與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單刀會》則為魯肅請關羽赴會,關平勸諫關羽。第五,《三國志·魯肅傳》的記載為面對魯肅的“責數”,關羽默不作聲;而《單刀會》中關羽則振振有辭,據理力爭。第六,《三國志·魯肅傳》的記載中孫權所求者為“長沙、零、桂”三郡,《單刀會》中則統稱為荊州;《三國志·魯肅傳》以索還荊州諸郡為中心,《單刀會》則以赴會揚威為中心。第七,《三國志·魯肅傳》為曹操將攻漢中,劉備恐失益州,遂向東吳求和,以湘水為界;《單刀會》則無此節。通過比較我們發現,《單刀會》取材于《三國志·魯肅傳》,但作者對史傳材料作了精心裁剪和巧妙取舍,使得劇情更加緊湊和有邏輯,也更加凸顯了關羽神勇威猛的歷史形象。
二、關漢卿的歷史劇與史傳材料的關系
(一)史傳題材對關漢卿歷史劇的影響
史傳題材對關漢卿歷史劇有一定的影響,表現在關漢卿的一部分歷史劇取材于史傳題材。如《單刀會》取材于《三國志·魯肅傳》,《救周勃》取材于《漢書·周勃傳》等。關漢卿的歷史劇雖來源于史傳,但又超越史傳。“他創作的立足點不在于再現‘歷史的真實,而是借歷史題材融進大量的現實內容,著重體現歷史劇創作的時代精神和戲劇文字的基本特征”,這便是關漢卿的歷史劇的精華所在。
(二)關漢卿的歷史劇脫胎于史傳題材
關漢卿的歷史劇源于史傳又超越了史傳,除了他在創作時對史傳材料的裁剪和取舍,使劇情更加緊湊外,還在史傳中融進了大量現實的內容,使人物形象更具現實意義,也通過此來表達他對現實世界思考。下面通過《單刀會》來分析。
作者在《單刀會》中塑造的關羽的形象,是一個大丈夫,有一定的文人氣息,同時也是一個重情者。《三國志·魯肅傳》中的關羽固然是一個英雄,但并沒有提出大丈夫的概念,而《單刀會》中明確地提出了“大丈夫”這個概念。第一折中魯肅的上場詩中就念道:“三尺龍泉萬卷書,黃天生我意何如?山東宰相山西將,彼丈夫兮我丈夫。”作者借魯肅之口,開篇就提出大丈夫的命題。在第四折中關羽親口道出了“大丈夫”這個概念:“大江東去浪千疊,引著這數十人駕著這小舟一葉。又不比九重龍鳳闕,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大丈夫心別,我覷這單刀會似賽村社。”關羽清楚地認識到此次單刀會的危險,但是在大丈夫的眼中卻“似賽村社”,這便是大丈夫的氣概。與第一折中魯肅的上場詩相呼應,更好地表現了關羽大丈夫的形象。
與此同時,在關漢卿的筆下關羽還有一定的文人氣息。《三國志·魯肅傳》主要表現關羽的武人氣概,而關漢卿筆下的關羽有一定的文人氣息。魯肅認為“關公韜略過人”,他在見到關羽后對關羽的一番評價也可以看出關羽的文人氣息。“想君侯文武全才,通練兵書,習《春秋》《左傳》,濟拔顛危,匡扶社稷,可不謂之仁乎?待玄德如骨肉,覷曹操若仇讎,可不謂之義乎?辭曹歸漢,棄印封金,可不謂之禮乎?坐服于禁,水淹七君,可不謂之智乎?”從這里可以看出關漢卿筆下的關羽是一個仁義禮智兼備的文人形象。關漢卿通過將關羽賦予一定的憂國憂民的士人精神,表達了他對士人群體的期望。
此外,關漢卿筆下的關羽還是一個重情者,在舞臺上常以淚洗面,哀痛異常。這不僅沒有對關羽的大丈夫形象有所減損,反而使關羽的形象更加豐滿,使關羽的形象更富情感感召力。
綜上,史傳材料對關漢卿的歷史劇有一定影響,即關漢卿的一部分歷史劇取材于史傳。但與此同時,關漢卿的歷史劇又超越史傳。如關漢卿在歷史劇《單刀會》中塑造的關羽形象,是一個大丈夫,一個賢儒士,也是一個重情者。作者通過在歷史劇《單刀會》中塑造這樣一個關羽形象,表達了他對英雄的贊美,對企盼英雄再世的渴望以及對英雄不幸逝世的哀悼。元朝社會的腐敗,政治的黑暗使關漢卿筆下的英雄都被賦予了拯救黎民蒼生的歷史使命。關漢卿通過塑造這些英雄人物形象,賦予這些英雄人物以拯救蒼生的使命,表達了他對社會現實黑暗的批判和對英雄再世的渴望。
三、關漢卿歷史劇的價值
由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知道,關漢卿的歷史劇源于史傳又超越史傳。關漢卿在歷史劇中節歷史題材融進了大量的現實內容,著重體現歷史劇創作的時代精神。著眼于元代當時的民族意識和時代感,關漢卿在《單刀會》中,通過各種人物的反襯烘托,突出刻畫關羽單刀赴會時的英雄氣概和所向無敵的大無畏精神;通過喬公和關羽之口,強調漢家天下不能亂,不能倒。這表現了關漢卿強烈的民族意識。此外,關漢卿通過在《單刀會》中塑造的關羽形象,表達了他對現實的不滿和批判,對英雄再世的渴望,對士人群體的希望。這便是關漢卿的歷史劇超越史傳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李占鵬.論關漢卿的歷史劇——單刀會[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2005,10.
[2]曹礎基.中國古代文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關四平.關漢卿歷史劇審美價值論——以三國戲為中心[J].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10,04.
[4]關四平.關漢卿歷史劇審美價值論——以三國戲為中心[J].上海戲劇學院學報,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