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暢神說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提出的關于自然的一種美學思想,是在人與自然山水關系中建立起的藝術理論,是一種自然的審美觀,強調物我合一,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同時也反映自然山水對人的精神的一種升華。暢神是中國古代藝術理論的重要范疇,對藝術的創作,藝術的欣賞都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古代;山水畫;暢神
一、暢神論起源
暢神說是中國古代受老莊思想影響的對于自然山水的一種審美觀。最早由南朝宋時期的繪畫理論家宗炳在他的繪畫理論著作《畫山水序》提出,“于是閑居理氣,拂觴鳴琴,披圖幽對,坐究四荒,不違天勵之叢,獨應天人之野,峰岫峣巔,云林森渺,圣賢應于絕代,萬趣容其神思,余復何為哉?暢神而已!神之所暢,孰有先焉!”在悠閑的生活中,對酒當歌,撫琴助興,在幽靜環境中的觀賞畫作,獨自坐蒼茫宇宙的荒野中,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神思飛揚,獲得精神上的自由超脫,此時的自己與整個自然山水合二為一,忘記世俗的憂愁煩惱,精神上得到解脫,此之謂“暢神”。
山水畫家的主要代表宗炳提出繪畫可以暢神,即在繪畫的創作和欣賞過程中,藝術家可以通過對山水的直接觀賞體悟,達到精神上的愉悅,個人意志與自然山水合二為一,從而進行藝術創作。同時山水畫的鑒賞者,可以通過去山水畫的鑒賞,體會到繪畫作品中所蘊含的藝術家的對人生的領悟,從繪畫欣賞中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獲得精神的自由超脫。暢神即是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或者藝術欣賞時,所達到的一種精神的自由和解脫的境界。
二、暢神與藝術創作
自然是天地萬物造化之神功的本質體現,也是“道”的體現。對自然的觀照也是認識道體悟道的途徑。藝術的創作和產生是由于外界客觀事物對人的情感的激發,也就是說人在對自然的審美過程中,心與物,情與物相互交融,所產生的心靈神愉悅。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中,應該融入藝術家由客觀事物所引發的個人情感和意志,達到物我交融,將自己融入天地萬物中,體悟世界萬有的神秘和宇宙的浩蕩,達到悟道的境界?!兜赖陆洝罚骸爸绿摌O,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老子認為只有保持一種虛靜狀態才能觀宇宙萬物之變化規律,體悟道的存在。藝術家在進行審美觀照的時候,需要保持一種虛靜的狀態,只有在清靜的狀態下,才能觀照宇宙萬物的變化及其本源。所謂“澄懷味象”是指審美主體以無功利無世俗的審美心境去體悟山水之美,以容納萬有的心境觀照審美對象,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滌除玄鑒”,即是要求藝術家要摒除心中雜念,滌除塵垢,使心靈變得像鏡子一樣澄明。老子認為,人只有絕圣棄智,不為世俗所擾,不被雜念所困,使內心純凈,從而能夠從“味象”,即從現實中的客觀事物中體悟人生,使山水的純凈之美進入到審美主體的虛靜之心,使人與山水融為一體,使我之神與宇宙萬物之神合二為一,達到一種超越現實的物我兩忘想象世界,就像莊子所說的“游”劉勰所說的“神思”,是一種豐富的藝術想象世界,領悟超越現實人生的“道”,到達精神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即暢神的境界。
三、暢神與藝術欣賞
藝術創作與藝術鑒賞一起構成了藝術實踐活動。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在孔子看來,藝術的價值和意義在于它的認識和教化功能,藝術鑒賞的目的是服務于“君”“父”的。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人們在藝術鑒賞過程中更加重視的是藝術品的“比德”功能,藝術的這種教化補世的功能,對后來的藝術鑒賞,無論是繪畫,音樂書法抑或是其他藝術都具有深遠的影響。但藝術鑒賞的“比德”功能片面強調了藝術的教化功能,忽視了藝術作品本身的審美價值,使藝術淪為政治統治的工具。魏晉時期藝術理論家受玄學思想的影響,認為藝術作品的鑒賞應該從藝術品的審美價值出發。重視鑒賞主體的個人情感在藝術鑒賞中的作用。宗炳提出的“暢神”,不僅揭示了藝術家在進行藝術創作時的動機,也揭示了藝術鑒賞的審美意義。宗炳醉心于自然山水,大部分時間是與山水同住,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記載“好山水,愛遠游,西涉荊、巫,南登衡、廬,因結宇衡山,欲懷尚平之志。有疾而還江陵,嘆曰:‘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圖之于室?!弊诒诶夏陼r期,由于體弱多病,沒有辦法繼續游歷名山大川,于是將自己所游覽過的名山大川畫在自家墻壁上觀賞,仿佛自己真的身臨山川,從而得到精神的愉悅享受。在宗炳眼中,墻壁上的山水畫就是真山水,他將個人對山水喜愛的情感投射到藝術品中,達到物我交感,情景合一的自由境界,同時由于宗炳在進行藝術創作時將自己的對山水的熱愛融于作品中,所以在欣賞墻上之畫時才會如身臨其境,達到暢神境界。
暢神說表現了人與自然,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相互交融溝通的境界,通過人與自然建立精神上的聯系,反映出古人對自然山水的觀照和熱愛,不僅對于藝術家的藝術創作產生重要影響,也對藝術鑒賞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對當代社會而言,暢神說與西方的接受美學的審美觀念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都重視鑒賞主體的個人情感意志在藝術作品鑒賞活動中產生的作用,對現代的藝術創作和鑒賞仍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6.
[2]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4]朱謙之.老子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唐張,彥遠.俞劍華注.歷代名畫記[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
作者簡介:
劉曉靜(1991—),女,漢族,江蘇省徐州市人,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學生,學歷: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