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慧麗+郭孔生+邵孟良



摘 要:目前大多數企業都面臨轉型升級,在企業出現“用工難”的同時,學生則出現了“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表現得最明顯、最突出的領域是技術含量高、更新換代快的信息領域。只有緊緊圍繞“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簡稱為“CID”)三維培養目標,順應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改革的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構建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擁有強烈的成功欲望”、“給予學生參與管理的機會”四個關鍵因素進行,才能有效破解這個“兩難”問題。
關鍵詞:高職信息類專業;自我管理能力;“CID”三維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薛慧麗(1976-),女,河南漯河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智能信息處理、云計算;郭孔生(1975-),男,廣西岑溪人,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人文教育;邵孟良(1972-),男,廣州南洋理工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信息系統開發。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高職高專云計算與大數據委員會項目“云學分銀行的核心技術研究”(編號:GDYJSKT16-07),主持人:薛慧麗;廣東省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項目“基于云計算的學分銀行系統設計與研究”(編號:GDGZ15Y134),主持人:薛慧麗;廣東省質量工程項目“社會服務引領的高職理工類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以信息類專業為例”(編號:GDJG2015201),主持人:邵孟良;廣州南陽理工職業學院校級項目“軟件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頂層設計研究”(編號:nyjg2016009)。主持人:邵孟良。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17-0049-07
中國職業教育的拓荒者啟蒙者、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院長俞仲文教授曾經對高職教育的發展進行了這樣的劃分:在上世紀90年代初,以深圳職業技術學院為代表的我國早期的高職院校是自身發展的1.0版,他們最早回答了什么是高職以及在中國的具體條件下如何去辦高職的問題;從2003年起,隨著高職評估和示范校建設的開展,我國高職院校大規模地進行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系統化的實踐,成為高職院校的2.0版;而今,高職教育迎來了3.0版的時代。在我國經濟加速轉型升級和加速全球化背景下,要直面經濟轉型升級以及全球化的新要求:培養復合(Compound talents)、創新(Innovative talents)、發展(Developing talents)“三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1]。
一、高職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兩難”問題及關鍵因素分析
近年來,在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國的高職學生就業的時候,都會碰到一個讓他們疑惑的“兩難”問題,一方面是企業出現了“用工難”,企業經常都在打招聘廣告,可是就是找不到人;另一方面,高職院校學生出現了“就業難”,學生畢業后發現自己總是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特別是在目前的大多數企業都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過渡時期。在這樣的一種背景之下,企業“用工難”和學生“就業難”的這個結構性矛盾,表現得最明顯、最突出的領域是技術含量高、更新換代快的信息領域。
這“兩難”問題到底如何化解?其關鍵因素是什么?本研究認為:化解“兩難”問題的關鍵性因素就是培養大批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目前,因為企業轉型升級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很多相關產業正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或知識密集型轉變,所以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對高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培養大批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從培養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即培養既有一定的技術運用和革新能力,又有很強的專業技能的“灰領”人才,這其實就是化解“兩難”問題的關鍵性方法。
要實現“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這一目標,就需要圍繞具備“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這三個關鍵性特征要素,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用工難”主要是指招聘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難”,是招聘具備“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難”。“就業難”主要是指“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在就業時遇到的“難”,是不具備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高素質技術技能的人才在就業時遇到的“難”。
“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個新時代的極具挑戰意義的培養目標,其實就是當前高職教育、特別是技術含量高、更新換代快的信息類專業的教育培養目標。為了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實現這樣一個極具挑戰性的目標,“‘CID三維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組在近一年來開展了較為深入的研究,結果發現要在學生基礎普遍較差的高職院校破解這個“兩難”問題,緊緊圍繞“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這個培養目標與關鍵因素,不斷提高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
二、推行學生自我管理——破解“兩難”問題的有效手段
(一)推行學生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構建新知識的過程,通過學生積極努力的探索而產生“新的結果”[2]。沒有改革就沒有出路;沒有尊重就沒有發展;沒有學生的自我管理,就沒有學生的獨立自主;沒有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探索,就沒有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只有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才能培養他們自立、自主、自信、自強的精神,只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培養他們的主體意識、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能力,只有把教育的“選擇權”還給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創造的動機和發揮學生創造的潛質。
德國著名哲學家、柏林大學校長費希特認為:“教育必須培養人的自我決定能力,而不是要培養人去適應傳統的世界的能力不是首先要去傳授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們在目前無法預料的種種未來局勢中,自己作出有意義的選擇。[3]”所以,在高職信息類專業學生中大力推行自我管理的理念,積極培養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就成了高技術技能人才“CID”三維培養模式研究的重點,而這一重點絕對不是學生在被動管理的情景下能完成的,其最主要的途徑一定是通過學生的自我管理實現的。那種依靠老師指令才能進行的被動式管理,是沒有辦法讓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表現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就是缺乏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往往還會因為控制能力差而產生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問題行為。如果學生學會了自我管理,那就意味著學生的自主性強、積極性高、擁有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這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須培養的重要素質。只有學生學會了自我管理,他們的自主性、他們的自立精神,他們的獨立人格,他們的個性發展,他們的綜合素質,才有可能實現和諧統一、全面發展。
(二)學生自我管理的四個關鍵因素的實證研究
一般認為,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學生都善于管理自己的健康、時間、金錢以及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系,并且具有較強的“主人翁”意識,平時積極參與各種社團的活動。學習習慣好的學生則擁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端正的學習態度、濃厚的學習興趣、科學的學習方法。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學生學習習慣就好,同時,學習習慣好的學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強,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課題組采用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調查問卷,對高職信息類學生在學習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管理、參與自我管理等方面進行調查,然后用SPSS18.0進行統計與分析,結果發現了影響學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的起決定作用的關鍵因素有四個:分別是學習態度、人際關系、成功欲望、管理興趣。
1.調研基本要素概況。在這次調查中,課題組隨機抽取了筆者所在學院信息類專業大一、大二、大三這三個年級的共260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收回后,剔除無效問卷,有效問卷為243份。其中男生146人,女生97人;獨生子女40人,非獨生子女203人;大一81人,大二85人,大三57人;學院社團或協會人員162人,非學校社團或協會人員81人。所采用的“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學習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管理、參與自我管理等四個部分,共52個項目,每個項自我管理的因子均有明確表述,要求被試者在5點量表(極不符合、較不符合、一般符合、基本符合、非常符合)上作相應評價。
首先是對這次調查問卷的統計結果用SPSS軟件進行整體分析,其KMO值為0.857,指標統計量大于0.80,呈現“良好”標準,表示變量間有共同因素存在,變量適合進行因素分析。此外,Bartlett's球形檢驗的X2值為6820.344,自由度為1225,達到0.05顯著性水平。此處的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絕虛無假設,也表明總體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變量適合進行因素分析。如果KMO值愈接近1,表示整體數據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而個別題項的MSA值愈接近1,則表示個別題項愈適合進行因素分析,經過反映像相關矩陣分析,發現個別題項的MSA值最小是0.632,所有題項的MSA值均>0.50,表示所有個別題項都適合投入于因素分析程序中。
其次是采用主成份分析&轉軸法對“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調查問卷”的學習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提升自我管理、參與自我管理等四組數據逐一進行分析,刪除了萃取后共同度小于0.200的共同性甚低的因子,所保留的41個項目負荷均大于0.40。
2.高職學生學習自我管理問卷分析。對學習自我管理問卷分析結果表明,KMO值為0.812,Bartlett's球形檢驗的X2值為776.478,自由度為28,達到0.05顯著性水平,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絕虛無假設,也表明總體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變量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了主成份分析&轉軸法進行分析,刪除了萃取后共同度小于0.200的共同性甚低的因子,最后共提取兩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53.903%。所保留的8個因子負荷均大于0.40,見表1。
據學習自我管理問卷兩個因子所含內容,將因子1命名為學習態度,因子2命名為時間觀念。統計分析表明,兩個因子均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就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而言,最重要的因子是學習態度,其次是時間觀念,見表2。
3.高職學生生活自我管理問卷分析。對生活自我管理問卷分析結果表明,KMO值為0.737,Bartlett's球形檢驗的X2值為1262.932,自由度為78,達到0.05顯著性水平,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絕虛無假設,也表明總體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變量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了主成份分析&轉軸法進行分析,刪除了萃取后共同度小于0.200的共同性甚低的因子,最后共提取三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50.280%。所保留的13個因子負荷均大于0.40,見表3。
據生活自我管理問卷三個因子所含內容,將因子1命名為心理特點,因子2命名為人際關系,因子3命名為金錢管理。統計分析表明,除金錢管理這外因子外,其他兩個因子均具有可以接受的內部一致性,就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而言,最重要的因子是人際關系,其次是心理特點,見表4。
4.高職學生提升自我管理問卷分析。對提升自我管理問卷分析結果表明,KMO值為0.871,Bartlett's球形檢驗的X2值為1245.673,自由度為55,達到0.05顯著性水平,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絕虛無假設,表明總體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變量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了主成份分析&轉軸法進行分析,刪除了萃取后共同度小于0.200的共同性甚低的因子,最后共提取三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55.871%。所保留的11個因子負荷均大于0.40,見表5。
據提升自我管理問卷三個因子所含內容,將因子1命名為人格特點,因子2命名為成功欲望,因子3命名為未來意識。統計分析表明,三個因子均具有可以接受的內部一致性,就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而言,最重要的因子是未來意識,其次是人格特點,見表6。
5.高職學生參與自我管理問卷分析。對參與自我管理問卷分析結果表明,KMO值為0.875,Bartlett's球形檢驗的X2值為734.133,自由度為36,達到0.05顯著性水平,顯著性概率值p=0.000<0.05,拒絕虛無假設,也表明總體相關矩陣間有共同因素存在,變量適合進行因素分析。采用了主成份分析&轉軸法進行分析,刪除了萃取后共同度小于0.200的共同性甚低的因子,最后共提取三個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58.891%。所保留的9個因子負荷均大于0.40,見表7。
據參與自我管理問卷三個因子所含內容,將因子1命名為管理興趣,因子2命名為管理取向,因子3命名為管理意見。統計分析表明,三個因子均具有可以較好的內部一致性,就高職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而言,最重要的因子是管理取向,其次是管理興趣,見表8。
再次是驗證假設,這次研究的假設是參加學校社團或協會的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要比不參加學校社團或協會的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強,并具有顯著差異,相關分組統計數據見表9。
就學習態度依變量而言,參加社團學生的平均數(M=13.8237)高于沒有參加社團的(M=12.7395);就時間觀念依變量而言,參加社團學生的平均數(M=12.0718)高于沒有參加社團的(M=11.5042);就心理特點依變量而言,參加社團學生的平均數(M=15.0193)高于沒有參加社團的(M=14.6555);就人際關系依變量而言,參加社團學生的平均數(M=17.9610)高于沒有參加社團的(M=16.3613);從表9中可以看出,除了管理取向這個依變量,其他各依變量統計的結果均是參加社團學生的平均數高于沒有參加社團的。但是這種組別間平均數高低的差異,必須經過T檢驗才能確知其差異值是否達到顯著,若T檢驗的結果的統計量未達到顯著水平,這種差異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它可能是抽樣誤差或偶然造成的,所以還必須經過T檢驗才能下最終結論。獨立T檢驗的相關結果,見表10。
從表10中的Levene法的F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到,顯著性p最小值為0.085,均大于0.05,未達0.05顯著性水平,應接受虛無假設,表示應將兩組方差視為相等,所以T檢驗的數據要看第一行假設方差相等中的數值。從表中T檢驗的數據可以看到,顯著性(雙尾)p值小于0.05達到顯著水平的組別有學習態度(0.000)、人際關系(0.000)、成功欲望(0.001)、管理興趣(0.000)四個組別。而時間觀念、心理特點、金錢管理、人格特點、未來意識、管理取向、管理意見等七個組別都沒達到顯著水平。由此可知,影響高職學生自我管理提升的關鍵因素主要有學習態度、人際關系、成功欲望、管理興趣等四個。
三、抓住四大關鍵因素積極推進學生自我管理,破解“兩難”問題的研究成效
高職教育迎來了3.0版的時代,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如何才能更好地實現這個培養目標,其有效的途徑是什么,課題組正按照這次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得出的、影響高職學生自我管理提升的學習態度、人際關系、成功欲望、管理興趣等四個關鍵因素,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積極推進“CID”三維培養模式研究,全面提高破解“兩難”問題的成效。
1.學生積極學習態度的培養。課題組目前主要通過“真實項目”的開發實踐,培養“卓越軟件高技術技能人才團隊”的實踐能力與應用水平,并隨著學生參與項目的技術含量提高與主動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實現具有“三型”(復合、創新、發展)的高技術技能人才的“CID”三維培養目標。
2.健康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人際關系是社會生活的中心課題。高職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傳播和諧文化,培育和諧社會建設者的重要基地[4]。本課題組在完成專業基礎知識傳授與職業技能的培養的同時,還根據學生的基礎與專業的方向,成立相應的專業開發團隊,組織學生積極參與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在專業開發團隊里我們完成了特色培養,同學們也實現了專長發展,更重要的是同學們在團隊里學會團結一致,學習面對困難,學會互相幫助,同時也學會如何構建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
3.讓每個學生在項目實踐中找到更強烈的成功欲望。本課題組將持續不斷地努力拓寬項目的來源,提升項目的技術含量,爭取把企業最真實的項目拿回來給學生做。讓學生在項目實踐中學習,讓學生在項目實踐中提高,讓學生在項目實踐中體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在項目實踐中找到更強烈的成功欲望。讓學生在項目實踐中產生積極的突破傳統動機。
4.順應學生的管理興趣,讓學生擁有更多參與管理的機會。早在20世紀的90年代,聯合國在《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世界宣言》中就曾明確指出“國家和高等院校的決策者應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心的重點,并應將他們視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參與負責人的受益者[5]”。“學生參與式管理”一定會成為全世界高等學校、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改革的未來發展趨勢。這次問卷調查中發現,學生在參與管理方面的興趣非常突出,他們非常樂意參加到學校管理或項目管理中來,他們覺得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團體,可以交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這個團體中他們覺得自己的管理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根據學生的基礎與專業的方向而成立的專業開發團隊,不但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團體,而且是一個可以讓學生參與管理的團隊。這是積極推進學生自我管理,破解“兩難”問題的重中之中。
綜上所述,抓住學習態度、人際關系、成功欲望、管理興趣四大關鍵因素,順應高職院校管理體制和管理模式改革的發展趨勢,積極推進學生自我管理,提升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構建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讓每個學生在項目實踐中找到更強烈的成功欲望,順應學生的管理興趣,讓學生擁有更多參與管理的機會,最終達到國家與當代職業教育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就可以順利破解企業“用工難”和學生“就業難”的這個結構性矛盾。
參考文獻:
[1]俞仲文.時代呼喚高職教育3.0版[N].中國青年報,2013-01-14.
[2]王海升.論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的大學人文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5(27):13-15.
[3]袁勇,楊毅.論現代管理理念與提高教學質量[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375-377.
[4]謝征宇,王靜,洪妮.高職院校學生人際關系現狀調查與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3):34-36.
[5]趙中建.全球教育發展的研究熱點:90年代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 時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