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斯
兒童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兒童強則國家強,兒童興則國家興。為了從成長環境上關心農村留守兒童,從生活起居上關懷農村留守兒童,日前,共青團中央發出《全國組織實施“情暖童心”共青團關愛保護農村留守兒童工程》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團組織聚焦手拉手志愿服務、關愛服務項目、支持保障三個方面,集中打造“暖童”工程,突出共青團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感心理關懷和精神成長引導。
共青團中央這一決策部署,是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的創造性工作,是履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門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職責的具體行動,是進一步激發共青團員和廣大青年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工作熱情的集中動員。實施好這項工程,既是共青團組織的職責所在,也是廣大團員青年的公益價值觀的重要體現。
自從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中,億萬農民群眾走出田間或村莊,既離土,又離鄉,到經濟比較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到中西部城鎮務工就業,尋求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截至2016年,全國已有近2.7億農民進城就業。在建筑工地,在機械加工廠區,在冶金冶煉和礦山開采現場,在水利水電建設的一線,在紡織制藥車間,在城市餐飲和家政服務、快遞送餐等一系列崗位上,都可見到農民兄弟的身影。可以斷言,農民工兄弟已經成為新的產業工人中的主體力量,是光榮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奉獻群體。這些年城鎮的變化、國家物質財富的積累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中華民族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地位的提高,等等,這些中國崛起進程中的偉大成就,其中,農民工功不可沒。
現在,我們的各級政府和組織需要警醒的是,廣大農民工兄弟在投身于城市建設的進程中,也犧牲了家人的團聚機會、對父母的關懷和對兒童進步成長的關愛和引導。由于城鄉治理的二元體制使然,農民常年在外打工,不能帶上家眷老小,特別是使亟須關愛、引導進步成長的廣大兒童群體長期滯留農村,他們常年見不到爹娘,成了有父有母缺少愛的“孤兒”。這樣的家庭成員分離生活的狀態,后果是嚴重影響到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也使廣大農民工身在城不能安其心,有著沒法割舍的牽掛。隨著時間的推移,缺少父母關愛和成長引導的留守兒童群體,將給未來中國社會的治理引出一系列麻煩。因此,組織團員、青年,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實施“暖童”工程,著眼點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人文關懷,它的重大意義在于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后備人才基礎,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子孫的德政工程。
情暖童心,保護關愛農村留守兒童,既然是一項工程,就必然要有一個實施的科學設計。團中央提出,這項工程要努力聚焦重點,形成合力,加大統籌,做出實效,服務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應該聚焦人文關懷這個重點,充分體現親情和友情,補充父母關愛之缺,應兒童健康成長之需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困難。暖童工程由共青團中央發起,但是,暖童的給予以及行動,是包括各級群團組織在內的全社會的集體行動,各種社會組織特別是公益組織應視為己任,結合本組織的工作性質和職能,充分利用組織資源和社會便利條件,為農村留守兒童獻上一份精神上的關愛和物質上的幫扶。暖童工程的“統”與“籌”,應該體現在組織和動員社會力量,圍繞關愛的目標開展大規模的、有實質內容的統一行動;這里的籌,應該是指物質資源的籌集和分別輕重緩急的使用,應該提倡節約資源、科學利用資源,少花錢辦大事。這項工程不是邀功,要有實際效果。實際效果應該體現在為留守兒童的排憂解難,使留守兒童切實得到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關愛和茁壯成長的幫助。不論城鎮兒童還是農村留守兒童,都是“同在藍天下”的民族根苗,都是祖國未來的花朵。讓農村留守兒童同城里兒童一樣茁壯成長,這就是“暖童”工程的實際目標。
毋庸諱言,團中央發起的“暖童”工程,是從現實情況出發,力求解決現實問題的應急措施。從長遠看,徹底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必須破除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治理體制,實行城鄉居民一視同仁,公平對待,讓進城的農民工既安居樂業,又過上家人團聚的生活,得到真正的幸福,這也是農民工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達到這樣大同社會的政策,責任在于黨和政府繼續堅持深化改革,發展經濟的戰略方針,采取措施徹底解決農民工問題,為農村兒童不再留守,創造制度條件和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