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徐杰++劉越++聶瑩++孫學艷
【摘要】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精神與問題解決能力為思維的兩大基本技能,在其學術發展道路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科學、系統地對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進行分析和定性,以及以何種途徑和方法進行培養這種能力則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對于大學生個體的學術發展以及未來的實踐道路均有著巨大的決定性作用。為此,本文將從大學生現階段的批判思維能力特質入手,從定量和定性的角度給予客觀的介紹和分析;而后,結合客觀條件科學、系統地就其培養方式給予一定的剖析,大學生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方式應該結合大學生個體層面,教育體系層面以及社會因素等。旨在通過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就學生學術批判能力的特質進行一定剖析,并且就如何提高其學術批判能力提出一定的建議。
【關鍵詞】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 特質 培養方式
一、大學生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的特質
1.精神特質。大學生的學術性批判精神具有無可取代的重要作用,這主要是由其內部特質決定的。大學生個體的批判思維能力所涉獵的范圍很廣泛,但凡是囊括判斷和智能的領域均可以采用批判思維的宏觀角度來進行分析,因此精神層面上的因素占有巨大的作用。作為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強大保障和支柱力量,學術性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內在主要是指大學生個體的精神特質,該特質可以從主觀心理潛質角度激發大學生主體形成主觀批判的意念和想法,促進個體內省和自我反思,以辯證的方式去看待問題和自我本源。精神層面上的批判在學術性批判性思維能力中存在一定的主導作用,它能夠決定和指導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理性和科學的精神批判特質給予大學生個體適當的土壤去形成純粹理性批判意識和行為,精神批判能力的高低也間接決定批判學術性思維能力的高低。但是精神特質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比如,以大學生個體的道德標準為代表的思維能力則過分強調道德和倫理標準,進而形成非理性甚至是有悖邏輯的觀點。因此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性精神需要克服外界的客觀因素,充分發揮積極的主動能動性去超越個人局限性,從而形成符合實際情況的、科學的和理性的學術性批判性思維。
2.技能特質。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技能是強有力的工具和溝通橋梁,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學生個體的學術前瞻性和外延性。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精神存在很多技能特質,可以積極地促進大學生個體的思維能力。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思維具備強烈的獨立性,可以超越個體和周圍的局限去看待問題和客觀事物,形成科學的決策和嚴謹的判斷,注重理論和前任經驗,但是排出干擾性因素,進而提出自己的有效看法和觀點;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思維具有良好的自我修正性,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認識與再認識的周期過程。在此過程中大學生個體在大腦中形成某種意識或者觀點后不會馬上停止,而是繼續進行自我反思和修正,將此種觀點與客觀實際相匹配以檢驗其合理程度。如果不符合實際情況則將進行修正,最終重新形成正確的看法。此過程有力地促進了大學生個體學術性批判的嚴謹性。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技能具備良好的宏觀性,將零散的點線面整合到一起,而后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形成多元的觀點,堅決杜絕極端、片面地看法和觀點,從而使學術認識更加全面和可靠;大學生個體的批判技能具有客觀性,并非過分的依賴大學生主體的個人經驗,而且沒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更不是捕風捉影毫無根據的猜測,而是以一種兼容并蓄的姿態升華出理性思維,形成理據性強的觀點;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技能有悖于傳統的跟風式觀點,而更具有創新性和超越性,不再局限于此前的陳舊性認識或者是理論,而是建設性的站在新的理論平臺下分析和對待事物和問題。
二、大學生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方式
大學生學術性批判能力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培養方式和途徑需要引起我們廣泛的注意。為了全面促進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的批判能力。需要綜合性地結合大學生個體和教育體系改革以及社會因素,從而科學的提升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能力。
1.大學生個體視角下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方式。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性批判能力的提高需要從大學生個體出發,充分結合大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尊重其思維發展規律。激發學生的元認知策略,讓大學個體能夠實施有效的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監管;鼓勵參與式課堂的生成,讓每個大學生個體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大學課堂上教育工作者和大學生個體的積極互動和交流可以優化大學生個體的認識模式,轉變原本的被動型知識獲取,取而代之的是互動式知識汲取,大學生個體的知識獲取模式更加有選擇性和系統性。大學生個體的自我把控和有選擇性知識獲取更有助于大學生個體形成辯證的獨立思維和批判主義意識,形成獨立人格。從學生個體的角度出發,更傾向于從學生的自我本源入手,標本兼治,從根本上提高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批判思維能力。
2.教育體系改革視角下大學生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方式。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源于美國,隨后在國際上得到普遍的認可和傳播。就如何能夠促進其強有力的發展,我國也有著廣泛的研究。中國學生在課堂上接受知識的速度快并且數量大,但是中國大學生個體在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問題,猶如機器人一般的進行知識的輸進與輸出,卻沒有深入靈魂的產生大學生個體的看法和觀點,尤其是辯證主義和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可見在我國,學者們普遍認為教育體系的改革和深化,對于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學教育體系需要充分結合通識課程和專門性批判思維培養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培養方式基礎。
(1)建立通識課程體系。現代課程設置更傾向于專業性,培養某一領域的專業性人才或者是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然后卻很少有課程進行系統化的批判思維能力培養和訓練。造成大學生有知識然而卻沒有足夠的思辨能力,為此,教育體系需要引起重視,尤其應該從大學生生的通識課程入手。培養學生做學術時候帶著批判性的角度去進行閱讀,并認真思考。通過通識課程的開設,培養大學生個體廣博的興趣和開闊的視野,從跨學科的多元角度培養大學生個體的分類、歸納、綜合和判斷能力。
(2)與具體學科的教學相結合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大學生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充分與具體的教育和教學相結合,像美國的批判性思維培養課程學習,創建思維課程的教學,設置教學目標和課程大綱,以規范式課程的形式將批判性思維培養列入課程規范。采用常規課的教育和教學模式來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同時,與學術精神和學術素養相結合,熏陶學生的學術性批判思想。該課程可以有機地同語文、數學、物理等具體學科相結合,輔助學生綜合性思辨能力的提升。各種途徑的提高都只是一個橋梁和紐帶,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的提高還需要大學生個體不斷進行思考,在課堂上老師主導,學生作為主體,兩個方面共同努力最終實現學生學術性思維能力的提升。
此外,嚴格制定定性評價與定量考察。專門課程系統授課之后在學期末進行筆試進行學生的考核,對學生的學術性批判思維進行評估和分析,給與學生筆試定量的評價;同時,需要結合大學生平時表現,根據學生在平時課堂上的表現進行考核,給與學生平時成績,不以靜態的僵化形式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高進行評估。在重視學生的思維發展和提升的過程之中,更要注重學生的發展和變化,用全面和發展的觀點去差別性地給每個大學生個體進行評估和考量。而后從期末考試和平時考核的成績中來總結和分析出大學生個體仍然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能夠讓大學生個體更好的可持續性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三、隱形課堂角度下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
僅僅是大學生個體和教育系統的培養是不夠的,還需要綜合性的輔導和才能更好地實現大學生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的形成。隱形課堂即指課堂教學以外對人影響頗大的環境因素,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等。大學生的學術性批判思維能力并不能僅僅通過單純性的課程教授而獲取,還需要其他綜合性因素尤其是社會因素,大學生個體在社會的接觸中慢慢提升其批判思維能力,循序漸進的得到培養。社會媒體和主流文化應該提供豐富的社會活動,為大學生個體創作良好的機會諸如舉辦大學生辯論賽,主流媒體在電視節目中多創辦具有思辨性的電視節目,如《咬文嚼字》和《詩詞大會》,為大學生發揮批判性思維提供寬闊的平臺。
四、總結
大學生個體的學術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需要結合長期的理論和實踐,系統而科學的培養模式,才能夠通過一個階段,才能實現最終的大目標。因此,本文從大學生學術性批判能力的特質出發并且充分結合其特質的特點,分析和總結出如何能夠科學而系統的對大學生的學術性批判能夠進行培養。不但需要從大學生個體層面上去進行促進和激勵,而且需要結合整個教育體系的深化改革,從大學生課堂的通識課程設置;設置專門性的批判性思維培養課程。此外,需要充分結合社會因素、社會媒體、家庭教育等社會性綜合因素對大學生個體進行有效的疏導。總之,大學生學術性的批判思維的培養需要充分結合大學生個體,教育系統以及社會元素,多種因素共同為大學生的學術性批判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提高一個優秀的批判性思維氛圍。
參考文獻:
[1]陳駿宇.批判性思維及其能力培養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4.
[2]顧秉林.批判性思維與謙和為人一一在清華大學2004級研究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OL].清華新聞網,2004/09/07.
[3]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M].北京大學教育出版社,2006.
[4]李衍華.咬文嚼字的邏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彭漪漣,余式厚.趣味邏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韋世林.校園邏輯[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張秀廷.點擊思維[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8]羅楠.批判性思維[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9]武宏志.論批判性思維[J].廣州大學學報,2004/03.
[10]武宏志,劉春杰.批判性思維—以論證邏輯為工具[M].陜西人民出版社,2006.
*本文受“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三五高等教育科研課題”資助,項目名稱:大學生英語學術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研究(項目編號:16G285)。
作者簡介:劉洋(1984.1-),女,內蒙古呼倫貝爾人,齊齊哈爾醫學院外語教研部,實驗師,碩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英語教育。